1.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的能力。A项“从社会学层面研究《红楼梦》要借助美学才能揭示其价值”这一表述于文无据。B项“后者表现的美要高于前者表现的美”这一理解曲解文意。C项“表现为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数不胜数的美好人物、美妙故事、优美景物,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原文“种种情况表明,描绘美的对象,艺术内容未必都美;描绘丑的对象,艺术内容也未必都丑”这些语句可以推知。2.C【解析】本题考查融会贯通地把握信息,对信息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的能力。C项中“美学价值在于通过各种爱情悲剧……审美理想”这一理解不正确,《红楼梦》中除了展现爱情悲剧,还有其他类型的悲剧,且《红楼梦》的审美价值还在于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金瓶梅》不可企及的”这一理解歪曲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就在对丑的嘲笑中,也表现了作者的美的情操、美的理想。这是《红楼梦》高出《金瓶梅》的根本之点”。3.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论述主旨、逻辑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情感倾向等理解的能力。C项,“说明《红楼梦》中的喜剧给人带来欢愉”错,应是“说明《红楼梦》悲剧与喜剧因素兼有”。4.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合理推论、知识迁移和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红楼梦》中,邢夫人、赵姨娘、孙绍祖都属于“审丑”系列的人物形象。邢夫人“秉性愚弱”,是个“尴尬人”,她一味奉承丈夫以自保,一生无儿无女,对名分上的子女冷心冷面,冷言冷语,对娘家人漠不关心,一毛不拔,身为荣国府的主子夫人、长房大太太,她也不乏贵妇人的作威作福、颐指气使。赵姨娘粗俗鄙陋,鲁莽愚蠢,自私刻薄,被鲁迅评为贾府里“纯粹的反面人物”。孙绍祖是个野蛮毒辣的“中山狼”。而晴雯美丽动人,聪明伶俐,善良率真,蔑视权贵,勇于反抗,刚强不屈,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5.示例一:探春是个自尊好强、敏锐果断、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在凤姐患病期间,她协助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泼辣威严,秉公执法,富有改革精神。她生逢末世,命运不济,才能无从施展,加之庶出身份,常处于尴尬与痛苦之中,最后落得个远嫁海外的结局。(3分)探春的失望和失败,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作者以无限感慨的心情,写出了探春经历的人生悲剧,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寄予哀思。(3分)示例二:王熙凤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贪婪自肥。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借剑巧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脂粉英雄”,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3分)王熙凤是封建社会濒于衰亡时期没落贵族阶级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集中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的吃人本质,从而对封建制度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3分)【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整篇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并最终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题干从原文所述的“悲剧人物”与作者的审美理想的关系角度设题,要求考生结合原文所述,联系《红楼梦》原著内容,以探春或王熙凤这两个人物形象(任选其一)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解答此题,应简要概述与该人物形象相关的主要情节,评析人物思想性格特点,解说人物形象所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感或审美理想等。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名句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A项中“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这一理解不正确,于文无据。B项中“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原文语境,这不是实写,而属于作者向壁虚构的故事中的场景之一,是虚写。D项中“优美”理解不当,文末所指的音乐是忧伤的。7.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品析散文文本的修辞手法、叙述手法、意象设置意图等的能力。C项中“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这一理解不正确,依据文本上下文语境,插叙这个故事意在表明环境之险恶,烘托“我”的惆怅、怯弱的心理。联系该段情境,“于是遂兔脱而鸟遁了”是说这个过路人溺亡,这才能在语意上与下文的“为的怕鬼物在岩边水边幻作一条路来诱引我”这一句的意思相衔接。8.①厌恶战争,感时伤世;②怀疑、怯弱,畏惧黑暗现实(或无力正视人生阴影);③孤独哀怨,友善仁爱,力不从心;④多愁善感,满怀忧患意识。(每点1分,四点5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中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特点的能力。该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虚拟了“我”与客(你们)的对话。要概括“我”这个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须整体感知文本,找出文中叙述描写“我”之见闻感受的若干关键句,并加以提要、归纳,用简明扼要的短语加以概括。文中说“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可见他对战争的憎恶、对时世的感伤;文中说“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可见“我”的怀疑、怯弱的性格,对于现实的黑暗一面存在无力感;文中说“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可见“我”的孤独,有友善仁爱之心,但自觉无力;文中还说“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我的弦断了”等,含蓄表明“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现实充满忧患。9.①以喷薄的诗情营造诗的意境。《岩》无论叙事、写人、绘景、状物,都饱蘸作者自己深挚的情感体验,呈现孤独、忧郁、惆怅、落寞的意境。②以诗意的构思表现诗的结构。《岩》以情绪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我”与“你们”的对话推进叙事,以山间的故事隐喻堪忧的现实。③以诗的手法形成诗的内涵。《岩》以象征与暗示性叙述,以想象与现实的跳跃性叙述,来产生隽永的诗意。④以唯美的语言体现诗的表达。《岩》行文注重长短句的交织,讲究古典诗句、成语典故等的穿插和文言词语、句式的运用,语言雅致与通俗兼具,情真意挚。(以上四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任何两个方面,言之成理、有据,即可给分,每个方面各3分。如有其他角度的评说,且言之成理、有据,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析散文文体风格与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引专家评论,指出何其芳散文具有“诗人的散文”的特点,其散文集《画梦录》具有诗性美,要求考生以《岩》为例予以简要评说。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评论中的“诗性美”这一特质,结合《岩》一文的文本内容与形式来扼要评说。评说《岩》一文的“诗性美”的体现,可以从诗情与意境、诗的手法与内涵、诗的构思与结构、诗的语言等角度来展开。评说时,应先扼要陈述观点,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BDH【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11.C【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字词的能力。“将军向宠,性行淑均”中的“均”意思是“公正,公平”。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的五十里土地给鲁国”错。把材料一中“鲁国边境离国都只有五十里”这个信息与后面的鲁国要求齐国交还土地的信息错杂在一起。13.(1)若您果真削弱鲁国国君,诸侯又会给您加上贪婪的名声,以后有战事,小国更加坚守,大国设防。(2)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缺点,这样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付国家重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弱”意为“削弱”;“设备”意为“设防”。第(2)小题的关键点:“短”意为“缺点”;“托国”意为“托付国家重任”。每小题关键处各1分,大意2分。14.贤者应替国家的兴衰考虑,安排好自己身后的事;(1分)管仲没有用心为齐国推荐在自己去世后可以接替自己的贤才。(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材料二结管仲临终不能荐贤自代的教训。苏洵认为,天下不是没有贤臣,而是有贤臣却不被国君所用。接着批评管仲以为国中无贤。再引汉丞相萧何临殁进贤为切证,说明大臣能否荐贤,全在其“用心”。【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三年,齐桓公打算攻打鲁国,说:“鲁国跟我齐国接近,如此鲁国出兵救宋国也快,我将要讨伐鲁国。”管仲说:“不可以。我听说一国之君,不频繁打仗,不忌恨耻辱,不错上加错,社稷就能安稳。频繁打仗,忌恨羞辱,重复犯错,那国家就危险了。”桓公不听。出兵讨伐鲁国,行军到长勺。鲁庄公出兵抵抗齐军,大败齐军。齐桓公说:“我的兵还是太少,我如果用三倍的兵力包围鲁国,怎么能阻挡我?”齐桓公四年,整治军备,有同等坚固铠甲的士兵十万,战车五千辆。齐桓公对管仲说:“我的士兵已经训练得当,兵力也已经增多了,我想征服鲁国。”管仲深深叹气说:“齐国危险了。您不致力于德行却致力于军备。天下的诸侯国有十万士兵的不少见,我们要发动小的兵力去征服强大的兵力。国内失去民心,诸侯设防,我们自己也只好行诈,齐国想不陷入危亡之中,可能吗?”齐桓公不听,果然讨伐鲁国。鲁国不敢应战,在离鲁国国都五十里的地方设置关隘防守。鲁国请求像关内侯一样,顺从于齐国,齐国也不要再次侵犯鲁国。齐桓公答应了。鲁国约请会盟说:“鲁国是小国,本来就不带兵器,现在如果带兵器,就是以战争状态传闻于各国诸侯,您还不如作罢。这次会盟请都免带兵器。”齐桓公说:“可以。”便命令随员不带兵器。管仲说:“不行。诸侯已对您增加了忌恨,您就此退避,是可以的。若您果真削弱鲁国国君,诸侯又会给您加上贪婪的名声,以后有战事,小国更加坚守,大国设防,对齐国很不利。”桓公不听。管仲再次劝谏道:“您一定不能去鲁国,(鲁国人)怎么能不带兵器?曹刿的为人,坚强而狠毒,不是能用盟约来解决问题的。”桓公不听,果然与鲁国相会。鲁庄公怀中带剑,曹刿也怀中带剑。走上盟坛,鲁庄公从怀里抽出剑来说:“鲁国边境离国都只有五十里,也不过一死而已。”左手举剑对着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说:“都是死,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跑向齐桓公,曹刿抽举剑站在两个台阶之间说:“两位国君将改变计划,谁也不可进前。”管仲说:“君上请把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汶水为界好了。”桓公许诺了,确定以汶水为界而回国。齐桓公回国后整顿政务,而不再整治军备,自守边境,不与人冲突,反省先前的过错而停息军事行动。材料二: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缺点,这样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付国家重任,而且他又预知自己快要死了,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虚妄不值得相信。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伤,却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文本内容、结构、词句含意、表现手法等的能力。C项中“暗表怀才不遇的怨愤”这一理解不正确。“一双旌施委名臣”这句流露出对名臣功业的欣羡以及希望朝廷能举贤授能,自己能施展抱负。16.①刘诗抒发登高望远的欣悦,对旧友交谊的珍重,对功成名就的向往。(3分)②杜诗展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操,以及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感;表达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殷切愿望。(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文本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本题采用双文本关联、比较阅读的方式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诗思想情感内涵的差异。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诗歌文本,梳理情感脉络,概括思想情感内涵要点。刘诗写与旧友(同是翰林旧侣)同登城楼赏景的见闻感受,表达登高望远的欣悦、兴奋,对友谊的珍重,对名臣伟业的欣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等。杜诗则抒发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牵挂家人的情感,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憧憬。17.(1)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示例一: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示例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以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
【湖北卷】湖北省金太阳202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大联考(金太阳24-524C)语文答案
2024-05-27
·
11页
·
27.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