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密卷】2024年河北高考英语预测密卷语文试题

2024-05-31 · 12页 · 602.7 K

2024高考预测密卷一卷密卷语文(新高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三千多年,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制度与实践,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其一,救灾无奇策,要在预防。储备粮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管子》指出,守国即守谷。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都是以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备荒为目标,但是粮食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汉文帝汉景帝免租免税,后人称赞“汉家救荒大抵厚下”。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贫民无衣无食。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隋朝富强而亡,粮仓虽多,百姓不得食,既不能救灾,又不能救国,徒然资敌。后人指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国家不惜财用,赈济得法,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其二,古人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探索多种植物来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不少农书都记载多种植物,如枣、粟、芋、蔓菁、芝麻等,荒年可替代谷物。唐时谚语云:“木奴千,无凶年”,果树千棵当千奴,可当口粮,可换钱交税。多种蔬菜,平时助食,荒年救饥。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记414种可食植物,叶、根、实、叶根、叶实、笋叶、根花、根实皆可食等,每种都绘图,如榉树叶、槿树叶、槐树芽等,荒年可食。嘉靖、万历时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徐光启全部收入《农政全书》。因为有农民探索和农学家总结,今日食用的多种蔬菜,在古代都是作为救济作物的。其三,大灾后,鼓励富人消费,国家和地方兴修水利或路桥城池工程,以工代赈,既能给灾民生路,又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消弥潜在的社会风险。《管子》提出侈靡论,“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水旱灾荒时,政府和富户雇佣饥民,修筑宫室台榭。北宋仁宗皇佑二年浙西旱饥,杭州知府范仲淹,创工赈法,“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明朝隆庆四年夏,苏松等四府水荒,应天巡抚海瑞奏请朝廷留赋米二十余万石,疏浚吴淞江、白茆、杨家滨等河,各州县遍修圩岸塘浦支河,兴工赈济,使吴淞江、白茆河等通流入海,“救江南千百万人之命”,同时消弭潜在的动乱。其四,鼓励民间社会参与救荒。救荒以国家为主,政府劝分劝输,鼓励民间富人参加救灾,事后表彰。汉景帝时期入粟拜爵,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关。历代都有急公好义之人,出私财救荒。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粮价年年上升,麦米增至每斗二两四五钱,饿死者十之七八,人相食。国家救灾不力,朝廷财政不足,崇祯爱惜金钱,派吴甡以十万金去赈济,藩王捐助五万金、二万石粟,所救不及十分之一,不过杯水车薪,最后民变遍布北方。而崇祯十三四年,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发生水灾,米价增至二三两,当地绅士刘宗周、祁彪佳等与地方官府合作,举行平籴、出粜、劝富、粥厂和给米,推动通籴,成功渡过两年饥荒。同期,嘉善陈龙正等设立义庄、劝善赈济、举办同善会募集救灾资金等,稳定了嘉善社会秩序,避免东南社会的崩溃。(摘编自王培华《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智慧》)材料二距今8000至3500年,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个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暖期,在距今7000至5000年达到鼎盛,年代上正对应着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仰韶先民,如何适应气温升高、降水量增长?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青彬破译了他们颇具智慧的应对方案:仰韶文化的聚落多选址在地势较高处,普遍修建了具有排水功能的大型环壕。此外,他们还发明了以“木骨泥墙”为基本结构的地面建筑,“与半地穴式房屋相比,这种地面上的房屋形制更加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栖息生活。”刘青彬说,河南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地面式房屋还经过烘烤处理,以增强房屋的防水防潮功能。此外,尽管郑州地区处于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但许多仰韶时期遗址都发现有水稻遗存,“这种‘旱稻混作’的农业结构也是仰韶先民适应和利用区域暖湿气候环境的有效方式。”刘青彬说。在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先民们也从被动承受、躲避,发展为主动因势利导,积极兴建水利设施来防洪抗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技术,揭示了江汉平原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特征,提出江汉平原史前的治水文明模式。刘建国介绍,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江汉平原上的不少遗址因地制宜,采取了挖渠、修圩垸、建水库和挡水堤等不同的治水方式。比如城河遗址拦截了东、西两侧河道,合理控制水源,使遗址内、外的低洼地带成为可以种植农作物的良田;同时,还在河谷中建立起一道弧形的人工设施,并开凿了西南侧的河道用于排水、泄洪。又如陶家湖遗址,则修筑环壕与泄洪渠道,准确控制各沟渠的流量,以使农业种植旱涝保收。北京科技大学讲师连蕙茹从土壤微形态的角度重建了良渚古城水文变化的历史,为我们还原,如何适应、管理、应对区域性水环境变迁。她认为,水文环境是影响良渚古城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良渚早期晚段(公元前3100至公元前2850年)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出现,水文环境波动频繁。良渚古城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高坝、低坝系统,水利系统雏形初现。古代先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鉴古知今,汲取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走得更远。(摘编自光明日报《汲取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立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国家粮食储备的实践总结,目标是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预防灾荒。B.汉武帝时,由于汉武帝采取了备荒的政策,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的陈粮一年接一年堆积起来,都溢出仓外腐烂。C.仰韶文化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中原地区的先民把聚落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修建大型环壕以排水。D.良渚早期晚段时期,降水量变化、干旱事件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良渚人修建高坝、低坝系统防洪、调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记载的都是可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的多种植物,其中多种植物成为了现在人们食用的蔬菜。B.崇祯年间,陕北与浙江绍兴、嘉善等地分别发生旱灾、水灾,而朝廷救灾不力,但是民间社会参与救灾,稳定了社会秩序。C.城河遗址、陶家湖遗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江汉平原史前的先民在应对洪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上的治水文明模式。D.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有借鉴中国先民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策略与实践,才能找到好办法。3.下列材料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绍兴庚午,高宗皇帝谓执政曰:“国家常平以待水旱,宜令有司以陈易新,不得侵用。若临时贷于积谷之家,徒为文具,无实效也。”(董煨《救荒活民书》)B.实心抚恤,舆情爱戴,并能捐资惠及穷黎者为最;其于赈务经理得宜,灾民均受实惠者次之;其循分办理,并无贻误者又次之。(《大清会典》)C.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人未有饥而不寒者也。……无屋何以栖止?厥惟富有力者噢咻之。赈所不继,兴工以代之,刁民之强项者,从而禁制之。(方观承《赈纪》)D.唐尧之为君也,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一民饥,曰我饥也;一民寒,曰我寒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陆曾禹《康济录》)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中国古人的智慧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积微政略(节选)孙皓晖年青的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偌大东偏殿静如幽谷。石柱上新刻了一篇文字。这也是王城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石柱木柱中,唯一被刻字的一道大柱。字是李斯所写,笔势秀骨峻拔,将笔画最繁的秦篆架构得法度森严汪洋嵯峨,令人不得不惊叹世间文字竟有如此灵慧阳刚之美境!然则,年青的秦王所瞩目者,却不是文字之美。他对字写得如何向无感觉,只知道李斯的字人人赞许,好在何处,他实在不知所以。他之所以久久钉在石柱之下,是对这篇文字涌流出的别样感慨。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何也?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也,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能克举之。”此之谓也。嬴政读过《荀子》的若干流传篇章,却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一篇。那夜书房小宴,当李斯第一次铿锵念完这段话,并将这段话作为他入主中枢后第一次提出的为政方略之根基时,嬴政愣怔良久,一句话也没说。那场小宴,是在王绾与李斯历经三日忙碌顺利交接后的当晚举行的,是年青的秦王为新老两位中枢大臣特意安排的开局宴。主旨只有一个:期盼新丞相王绾与新长史李斯在冬日预为铺排,来春大展手脚。酒过数巡,诸般事务禀报叮嘱完毕,嬴政笑问一句:“庙堂大柱俱为新锐,两卿各主大局,来年新政方略,敢请两位教我。”王绾历来老成持重,那夜却是赳赳勃发,置爵慨然道:“君上亲政,虚数五年,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已过,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嬴政奋然拍案:“好!”五年憋闷,日日国中琐事纠缠,嬴政早欲大展手脚!两位但说,从何处入手!”王绾红着酒脸昂昂道:“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嬴政大笑一阵,突然发现李斯一直没说话,眉宇间似乎还隐隐有忧虑之相,不禁揶揄:“先生新入中枢,莫非怕嬴政不好相与乎!”“臣所忧者,王有急功之心也。”李斯坦然地看着嬴政。“先生何意?欲做大事便是急功?”议政论事,嬴政从来率直不计君臣。“臣所忧者,王之见识有差也。”李斯很平静。“怪亦哉!何差之有?”嬴政一旦认真,那双特有的细眼分外凌厉。“长史,你不明不白究竟要说甚?”王绾显然有些不悦。“臣启君上。”李斯没有理会王绾,一拱手径直说了下去,“强国富民一天下,世间最大功业也。欲成此千秋功业,寻常人皆以为,办好大事是根基所在。其实不然,大功业之根基,恰恰在于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臣所谓君上见识有差,便在于君上已经有不耐琐细之心,或者,君上对几年之间的邦国政务评判有差。此等见识弥漫开去,大秦功业之隐忧也。臣之所忧,唯在此处,岂有他哉!”“大业以小事为本?未尝闻也!”王绾第一次拍案了。“新说……先生说下去。”嬴政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亮光。“臣请念诵一文。”嬴政点了点头,思绪还缠绕在李斯方才的新说中。李斯咳嗽一声,竭力用略带楚音的雅言念诵了那篇短文。嬴政默然良久。“此文何典?”王绾皱起了眉头。“我师荀子《强国篇》之一章。”“怪也!大事不成王业,小事速成王业?这说得通吗?”王绾兀自嘟哝。李斯很认真地回答了王绾的困惑:“丞相,此论主旨,非是说大事无关紧要,实是说小事最易为人轻慢疏忽。对于庙堂君臣,大事者何?征伐也,盟约也,灭国也,变法也,靖乱也。凡此大事,少而又少,甚或许多君主一生不能遇到一件。小事者何?法令推行、整饬吏治、批处公文、治灾理民、整军经武、公平赏罚、巡视田农、修葺城防、奖励农工、激发士商、移风易俗、衣食起居等等。凡此小事日日在前,疏忽成习,必致荒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