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2024-06-01 · 6页 · 305.7 K

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据图可知,图中有居住区、祠堂、窑区以及公共墓地的分布区分,这体现出氏族部落营建的主要特点是聚落的功能区分明显,D正确。材料中氏族部落营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注重安全防御,但属于片面理解材料,排除A。材料未体现天人合一理念、便于农耕劳作,排除B、C。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中原地区的民族杂居,互相学习、互相交融,有利于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融合趋势,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汉武帝时期,匈奴边患问题已基本解决,排除B。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少汉人胡化,排除C。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宇文恺设计了穿皇城、宫城而过的城市主轴线,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功能。经过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改造扩建,洛阳城又出现了四条辅助轴线——政治衍生轴线、两条商业衍生轴线、景观衍生轴线,体现出城市功能的多样化,A正确。儒家礼制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排除B。君主的控制力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C。市坊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排除D。4.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两广岭南地区处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青海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贵州在唐朝之前并未处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而元朝国家统一,贵州处于中央的统治之下,唐宋元时期瘴疾的记录分布情况折射出中原王朝在这些地区势力的消长,B正确。材料提到青海,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无关,排除A。材料未提到瘴疾分布情况的记载对中医理论的影响,排除C。由材料并不能了解各地瘴疾的具体情况,D属于过度推断,排除。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典米业已普遍开展,佃农往往将上等米质于当铺换成银两,而将下、中等米用以抵租,即使在丰年也称歉收,拖延拖欠(租税);湖州也有佃农通过多种方式“妄希贸易以情利”,这体现了当时农业经济商品化的趋势,D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排除A。材料未体现典当业经营范围的变化,排除B。材料仅体现佃农追逐利益最大化,未涉及盘剥,排除C。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关税不够抵押,又不愿以“盐课、地丁等正税”做抵押,在赫德建议下,清政府同意将指定地区的盐税等抵偿借款,并同意由海关“以每年约五百万两的收入,作为借款担保”,这一做法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海关,从而掌握中国的财政,使清政府不得不对他们言听计从,这一做法暴露历史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1页(共6页)出列强控制中国的意图,D正确。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对外三次借款都带有苛刻的政治性条款,有信用担保的成分,但不突出,排除A。清政府同意将指定地区的盐税等作抵押,这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主权,这说明清政府主权意识存在缺陷,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地方的财政收入变化,排除C。7.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劝诫缠足的谕令”“废除了满汉通婚的禁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废除缠足、跪拜等命令,体现出政府通过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适应了政治改革的时代诉求,C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权向基层渗入,排除A。“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附庸西方文化”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不符,排除D。8.B【解析】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县级参议会和政府中实现了‘三三制’”“在乡一级实行‘议行合一’制(即行政与立法统一),并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可知,陕甘宁边区基层治理不拘泥于形式,B正确。A、C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照搬”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9.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推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研制原子弹具有威慑敌对势力的国防意义,B正确。英国1952年研制原子弹,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法国是1960年研制原子弹,中国是1964年研制成功,故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但并没有缓解冷战下紧张的国际局势,排除C。原子弹的研制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但“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10.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满足了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了国家工业化的成本,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国家竞争力,A错误、C正确。农民工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B表述过于绝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1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塞罗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义,是最高的天理。国家机关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法令,应该只是自然法的体现和运用”,这体现了自然法的权威性;“自然法是从自然生出来的,在国家未成立之前,在成文法未制定以前便已存在”,这体现了自然法的本原性,C正确。A、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自然法的普适性指自然法不分国界、民族,普遍适用,材料未提及,排除B。1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上层社会追求奢华享乐的生活,消耗了大量可以投向经历史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2页(共6页)济领域的资本,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削弱了意大利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局限于上层社会,尚未深入人心,排除A。材料内容涉及意大利上层社会的个人主义,但“走向极端”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思想解放破坏了原有的道德体系,但“意味着中世纪道德的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1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三个来源:赖尔的地质渐变思想、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达尔文本人的环球考察,说明进化论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D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长期信奉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排除A。进化论直接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1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最初修改的《商标法》中的“德国制造”是带有侮辱性质的蔑称,但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德国制造”却成为了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制造”能够脱颖而出主要依赖的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德国广泛利用新技术和新发明,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德国成为新的科技中心,再加上国民素质的提高,C正确。A是德国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原因,排除。严谨踏实的民族性格一直都存在,排除B。政府对经济强力干预是在二战后,排除D。15.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外交政策由“遏制”到“扩展”,这反映了美国欲加强在全球的领导地位,D正确。“抛弃了”表述错误,排除A。“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主旨是“扩展自由世界”而不是安全稳定,排除C。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球南方包括经济弱势的民族国家、富国内部被压迫的人民和南方国家的富人,是基于相似处境的相互认同的跨国政治主体,以对抗代表当代权力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南方”表明世界秩序的急剧变革,A正确。“全球南方”没有地缘关系,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不是国际组织或政治集团,排除B。“全球南方”突出了经济方面的南北差异,排除C。“对抗”全球化资本主义不等于是抵制全球化,排除D。17.【参考答案】(12分)(1)主要变化:《蒙古律例》是适用于蒙古等特定区域的基本法;(2分)《理藩院则例》是理藩院机关内部指导边疆地区的工作条例(是清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2分)是中央政府颁布的地方区域性的基本法。(2分)(2)积极影响:为理藩院行使职权提供了主要依据;有利于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和国家统一治理的结合;是清历史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3页(共6页)朝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进行治理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主要变化:根据材料“《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可知,《蒙古律例》是适用于蒙古等特定区域的基本法;根据材料“《理藩院则例》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可知,《理藩院则例》是理藩院机关内部指导边疆地区的工作条例(是清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是中央政府颁布的地方区域性的基本法。(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在增补刊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可知,为理藩院行使职权提供了主要依据;根据材料“《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可知,《理藩院则例》有利于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和国家统一治理的结合;是清朝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进行治理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18.【参考答案】(12分)(1)主要观点:慈善与实业、教育密切相联,彼此促进。(2分)国家独立富强,根本在实业、教育;办教育开启民智,提高人的素质;办实业发展经济,为教育提供资金。(2分)慈善公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2分)(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可知,慈善与实业、教育密切相联,彼此促进。根据材料“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可知,国家独立富强,根本在实业、教育;办教育开启民智,提高人的素质;办实业发展经济,为教育提供资金;根据材料“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可知,慈善公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2)原因:根据材料“张謇可以说是近代儒商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儒商经世济民理想最杰出的奉行者”“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可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在欧美国家,亦多属公立”可知,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可知,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根据材料“窃以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历史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4页(共6页)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可知,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19.【参考答案】(16分)(1)主要内容:向劳苦大众传教布道;复兴福音运动,关注城镇民众;宣传宗教问题,广泛关注社会问题。(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处于由传统农本乡村社会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的社会转型期;新教伦理对城市大众的精神关怀不足;英国人的宗教要求强烈,现有教堂满足不了市民的礼拜要求;卫斯理宗和福音运动脱颖而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影响: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精神食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大众的精神需求;为城镇市民个体心灵世界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促进了新教传播,扩大了宗教的影响;有助于近代英国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他们就走出教堂,向千千万万一向被遗忘的劳苦大众转达上帝的关怀”可知,向劳苦大众传教布道;根据材料“在英国复兴了以传播福音为己任的福音运动”可知,复兴福音运动,关注城镇民众;根据材料“不仅宣传宗教问题,而且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可知,宣传宗教问题,广泛关注社会问题。背景: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迅速城市化,人口的大批流动与转移,给城镇精神关怀的基础设施——教区和教堂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处于由传统农本乡村社会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的社会转型期;根据材料“人们的宗教感情十分强烈,希冀得到宗教上的精神关怀”可知,新教伦理对城市大众的精神关怀不足;根据材料“在许多城镇尤其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