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学月考(五)语文试题

2023-11-20 · 8页 · 791.8 K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2.12命审题单位:重庆南开中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经济活动和流动范围不断扩展与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使得陌生人社会的边界逐渐扩展,更多的人成为彼此陌生的人。城市化进程催生了陌生人社会。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中国陌生人社会的理论更多源自经典社会学家的观察和思考,缺少对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衔接的讨论,我们无法从中获得关于城市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机制,更无法在宏观层面观察一个社会如何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首先,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但中国社会的流动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动所形塑的社会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例如,得益于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的数据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多流动在城市中的人在回归乡村;同时,城市社区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强,社区内的互动增进了居民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较大力度的网络社会治理,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不仅增加了原有的社会联系,还扩展了陌生人之间的关联,从而增进了他们的关系强度。理性和效率原则、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从而呈现了有序的陌生人社会景观。例如,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1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而经济的、政治的等行为动机会增强,但也不会完全替代既有的关系牵绊。其次,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契约、法律是社会分工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例如,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了相同规范的运行,市场规则等在很多地方都保持一致。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材料三:当我们摒弃“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对立框架,从多维度的熟人社会出发,或可为我国当下的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在学者们的使用过程中,共同体概念逐渐脱离地域的束缚,成为一个描述人们之间紧密团结的概念,而社区逐渐被政府用作了治理的单元,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地域和治理的概念。当前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在于,研究者多执着于以地域为基础,培养出共同体,但是所运用的治理方式却是自上而下的。有时可能因为一地居民有相似的需求或者利益而呈现出一些类似于共同体的特点,但很难形成真正内生性的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项目居民参与性低,缺乏持续性的原因。即便真正地培养出具备一定自下而上生长力的共同体,也与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很难推广。摆脱了这种思维框架的束缚,就无须执着于在陌生环境中培养熟人社会,而是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下寻找治理遗产,根据不同维度的熟人团体,匹配不同的治理结构。(节选自刘怡然《突破“熟人—陌生人”模式:基层治理新探索》)1.下列对“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比较,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空间的关系熟人社会囿于地域陌生人社会在不同的区域间流动B.熟人社会因地缘、血缘等而结成人际关系的形成陌生人社会为完成任务而结成C.熟人社会人情、礼俗主要的社会规则陌生人社会法律、契约、规范D.熟人社会彼此熟悉社会规则产生的原因陌生人社会社会分工合作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人口不管是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还是城市向城市乡村流动,在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帮助下,其规模和方向都是可掌握的。B.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度,有助于使理性和效率原则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进而有助2于建立有序的陌生人社会。C.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依赖于契约、法律等的有效保障,而巨大的人口红利、充分的就业保障和广泛而深入社会治理也不可或缺。D.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了相同规范的运行,这些规范能帮助遵守者,包括进入的陌生人,避免个体的社会困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熟人社会的“打招呼”已成了现代社会的阻碍,熟人社会势必会为现代的陌生人社会取代。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源于经典社会学家的中国陌生人社会的理论并非建立在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存在着不足。C.材料三指出,解决我国当下的社区治理矛盾的破局之道在于从多维度的熟人社会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D.根据三则材料可以断定,在中国,陌生人社会晚于熟人社会成型,而熟人社会的特征,在农村比在城市更容易保存。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关涉“陌生人社会”,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5.某大型社区是外来人员集聚地,主要居住者为来自彼此临近的乡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你是社区工作者,学习了上面的材料,针对减少社区矛盾、改善社区管理,可以提出哪些建议?请简要陈述。(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月光下蔡 东她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说,刘亚,我也在深圳。约了几次,大半年之后,终于定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是我和她。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透明杯子里绿莹莹的,薄片正舒展成叶子,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倒吸一口气,赞叹着真好看,一边却说,不用来这类地方。这类地方,大概就是指四季恒温、落地窗通透、植物和美器环绕的玻璃屋。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我和她像两棵水草,一高一矮地生在河边。同伴们是几棵杏树、成片的连翘,爬满斜坡,向着远处蔓延。家在河的另一边,黄昏时分,我们爬上河沿准备回家,才发现裤脚上沾满了苍耳。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是为我摘苍耳的人。我和她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我们亲密得更像姐妹。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那晚浩浩的月光在河面上晃荡,我抬头看到朗照的月亮,突然觉得它待在空旷的天上那么孤单。她扭捏了一晚上,凑到我耳边扔下一句话,我处对象了。原来人生是一段接着一段的,好像一下子,我们走进了各自的新生活。我交上了年龄相仿的朋友。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亲密。有时,我会想起杏烟河的河水,日日夜夜往前流,3但没人知道它流到哪里去了。还是在亲戚家,影影绰绰地听说,她哭闹了几场,到底把婚订了。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她说这些年奔走多地,最早做保洁,后面跟古法经络的传承人学习治疗亚健康,也做过住家保姆。我明白了。在各个年龄段女性都讨厌被叫成阿姨的时代,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她说,城市人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攒了很多话想对她说,又怕表现出过了火的熟络,毕竟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失踪已久。我瞅瞅周围,人越来越多,闹哄哄的,更远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窗子边,坐着的人像两对夫妻,关系还没到可以家庭聚餐的亲密程度,往往就选在外头聊天。我和她曾共享大好月色,共享一段充满情味的日子。那时,我瘦得撩起衣服能清晰地看到一根根肋骨,此刻,我正处在跟发胖、网瘾、职业低谷、焦虑型购物搏斗的人生阶段,睡前辗转,杂念如潮,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家里也越来越狭小,万恶的满减和凑单造成了囤积……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譬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家里的三个人开始说吧。家里还有三个人,跟我一起住,李榕添、周细龙和董娟玉。这么多人?她很惊讶地看着我。赶紧去通知晓茹,这是最后一面。我跨上自行车,骑得飞快,耳边只有呼呼风声。路灯昏黄,半个月亮,正努力发出微弱的光。远远地看见她的房子。快走快走,姥爷不行了。我呼哧呼哧喘气,天都快塌下来了。她摇晃着站起来,又坐下去,说,等我把这壶水烧开了。我在她制造的真空中窒息了,全身不能动,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接下来的守灵,我哪肯理她,不光是愤怒,还有一些沉重的东西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中考那年,消息乱飞,传她离了婚,带着小孩走了。事后孔明说活该,厚道些的说认命。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把人的影子投到远处的地板上。我接着给她介绍,李榕添是衣柜,周细龙是餐桌,董娟玉是电脑。她睁大眼睛,嘴唇抖动,复又平静下来,抓住我的手握一握。她说,刘亚,记得那个家北窗下的石榴树吗,有那么几年,我叫它刘亚。茶已经放凉。她说要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推开门,洒水车缓缓走过,喷出的水流落在路面和路旁的绿化带上。她指着前方说,快看快看。我循着她的视线,看见一道小小的彩虹,阳光和水滴造就了它,缺了小半边,依然梦幻鲜艳。她问,你家里能做饭吗?我点点头,能做,就是东西不全,不太像个家。她试探着问,要4不去家里看看?我想起那个进门堵着一堆鞋子的住处,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问,现在爱吃什么,我说,你做的都好吃。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赞叹着杯子里的茶,又说不用来这类地方,看得出她虽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仍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敏感。B.“我”与她相约饮茶,却在关注着周围闹哄哄的环境,揣测着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物内心尴尬的表现。C.我和她的疏远是因为我们彼此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从此以后愈走愈远,产生了深深的隔膜。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