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语文试卷

2024-09-01 · 8页 · 530.6 K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序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始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高逸》第三)杜甫诗流传之初的“当时”,已有号其为“诗史”者,但具体情形今已无从考知。孟棨对“诗史”的称述,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予以了限定:杜甫的诗作未可一概以此例之。《新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又善陈时事,律且精深,历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这也提示,“善陈时事”之作在全部杜诗中是特殊的部分。杜甫之后,“善陈时事”的诗人并不罕见,但是,人们以“诗史”冠之的却绝无仅有。可见,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诗史”名目的出现,是对杜甫诗歌的特质引起的反应和评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性在此显露。同时,这也可理解成一种超越了诗歌领域的认识:“诗史”说法本身就表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古人对于文学和历史关联性的认识的论题,从传统的学术思想中可以抉发出“诗史”说产生的其他缘由。-.构成杜甫“诗史”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的纪事性,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即事名篇”一语极扼要地指明了杜甫《悲陈淘》《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一类诗篇的创作动因和方法;严峻惨切的社会现实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和思虑,切合史实的诗题,又是解读、领会其意蕴的直截了当的导引。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形势不仅在当时深刻地左右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对于大唐王朝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久远影响。杜甫的“诗史”正是与这一历史事变相关的产物。唐代的诗人中,杜甫是与阳危险恶、动荡不定的形势因缘最深的;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或者他对于局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是基于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的最精深的艺术写照这一事实以及认同这一事实的观点。纪事与纪实大体是等同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而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注视着现实,并与进展中的现实同步前行,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高三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用意。周辉《清波杂志》引他人曰:“诗史,犹国史也。”这一笼统的表述其实是就二者重合兼容的部分而言,用画坛的行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写真不妄”(米芾《画史序》)。李复《与侯谟秀才书》云:“杜诗谓之‘诗史’者,以班班可见当时;至于诗之序事,亦若史传矣。”以史传看待杜诗,是着眼于其中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历史的真切了解这一点上。而诗歌与历史著作在体制、功能和语言表现上的差异在此是有意被忽略的。新、旧《唐书》是后人了解和认识唐代历史的主要来源。历史的真相在岁月迁流中不免会蒙上雾翳,《唐书》编撰于唐王朝消亡之后,时间上的间隔使所谓的“正史”掺杂了谬误混淆的成分。后世学者大都不否认这种见解。然而,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自述道:“余读史传及旧闻,于知识间得少陵‘诗史’甚多,皆王原叔所不注者。”如果说胡仔通过史传来诠释杜诗,从中获益甚多;那么,刘克庄在《跋韩隐君诗》中所言,则明白道出杜诗更有真实性的价值:“禹锡专以新、旧唐史为案,‘诗史’为断,故自题其书曰《史注杜诗》,此其所以有异于诸家乎?”以史注诗是通常的手段,但“案”和“断”轻重是完全不同的。“断”就是最终证实和决断,因为新、旧《唐书》“不必皆实”(《再跋陈禹锡杜诗补注》)。程颐在论及《春秋》经、传的关系时,说“传是案,经是断”(引自清秦朝舒《消寒诗话》)。“案”和“断”的作用被判然区分。当人们发现杜诗和史传所述不一致时,有时几乎不加考证就断定可信的是杜甫之言。宋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和王珪相关的一个女性。杜甫《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诗中有句:“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由于诗对这位女性分外敬仰并表彰了其卓异的事迹,引起了宋人的极大兴趣。但因唐史记载与此诗称说不一,遂众说纷纭。蔡修《西清诗话》曰:“《唐书·列女传》:王珪微时,母卢氏尝云:‘子必贵,但未见与汝游者。’珪一日引房玄龄、杜如晦过之,母曰:‘汝贵无疑。’所载止此而已。质之少陵诗,事未究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三引)他在引杜诗称颂该女性语后不由感叹“其上下详谛如此”!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议及同一问题,更是指斥史传“谬误之甚”,并力赞杜诗之详谛足以荡清史书之蒙蔽。按常理,要证实记述同一事件的史书与杜诗孰正孰误,仅以这两者本身的相质对勘是不可靠的。尽管人际关系及时间的因素都倾向于杜甫,但不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无援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洪迈对该诗牵涉的一些问题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考察了若干史料后,他认为杜甫诗中所说,确有不能证实之处,因此不得不表示:“真不可晓也!”但是,出于对杜甫的崇信,他又以调停转圜之语为之回护:“杜公称其族姑事,不应不实。”(《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显然,洪迈的心态是矛盾的,治学的求实与对杜甫的崇信均要顾及。比较起来,后人的态度就易于持正,清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认为:子孙夸耀其祖宗,乃人情所然,杜甫何尝不会染上此俗!而宋人据此以为“诗史”,“未免信杜太过矣”。(节选自刘诚《杜甫诗史解》,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棨对“诗史”的称述有时间和地域限制,所以杜甫的诗歌不能都叫诗史。B.《新唐书·杜甫传赞》指出杜甫全部诗歌中的“善陈时事”之作才叫诗史。C.历史上,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绝无仅有,杜甫的“三吏”“三别”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高三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D.“诗史”的说法关系到文学和历史关联性认知论题,与诗歌脱离了关系。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所以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最精深的艺术写照。B.纪事与纪实大体等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C.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D.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3.下列杜甫诗句,最不能体现“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一句(3分)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诗《石壕吏》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C.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诗《前出塞》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诗歌《望岳》4.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长河中“善陈时事”的诗人很多,为何只有杜诗被称为“诗史”?(4分)5.当人们发现杜诗和史传所述不一致时,就断定可信的是杜甫之言。“人们”的做法是否正确?结合文本解说。(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韶峰郁郁,湘水汤汤卞毓方韶山的“韶”,拆开来看,是“音”旁加一个“召”字。音召,音召,音乐召来了什么呢?相传上古时候,舜帝南巡到了这个地方,奏乐助兴,引得百鸟翔集,凤凰来仪。这乐,就名为“韶”。这山,也便缘了“韶”乐,得名为韶山。凤凰不落无宝地,古老的传说,已为伟人的出世埋下了久远的伏笔。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的故居旧貌依然。一九七○年,我第二次来时是这样;一九六六年,初次来时也是这样。门前盈盈着一弯莲塘,塘中绿叶田田,酡红点点。塘边,一座石砌的码头,极有韵致地,延伸到水中央。码头的左侧是木制的水车架,为防风剥雨蚀,在表层又抹了一道水泥。沿塘的四周,栽了十一棵树,为松,为杉,更多的为柳。屋后峰攒峦簇,高低远近错杂,蓊蔚从雾里腾起,烟霏在林梢变幻。故居是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形结构,土墙,瓦顶,高而轩敞。房屋亦齐全,除“凹”形的一侧和邓姓人家共建,正堂之外尚有退堂,卧室之外又有卧室,柴屋之外另有仓库,猪栏之外另有牛栏。无论是第一次,还是这一次,我都认定,倘若稍加装修,即使在今日的湘中,仍不失为一座美庐。变化了的是乡邻,是背景。突出的是莲塘对岸,正冲着故居的门楣,冒出了一栋洋派的“毛家饭店”。女店主叫汤瑞仁,当年这运动那运动中的积极分子。闻风善动的角色,常常比反应迟钝者占有更多的先机。汤瑞仁的这一招合乎民情,又得着地利,生意自然做得十分红火,招牌如今响遍三湘,还一路亮到北京。她无疑带了一个好头,故居附近的乡亲,几乎家家兼营饭馆,有的还兼营旅社。那招牌,一律神气地冠着“毛”字。高三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共8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这一刻,当我穿过故居屋后的晒谷坪沿山路曲折,寻找毛泽东父母的坟墓,一路上,便不断有店家招呼用餐。不过,也仅仅限于机械性的招呼,不见有人上来拉客。变动中的韶山人,在踏入商海之际,仍然存着不卑不亢的矜持。守候在毛泽东父母坟山的小贩,就伶俐活络多了。游客刚到坡脚,她们就热情地迎上前来,兜售香烛、纪念品,你不买,她们就前后跟定,循循善诱,或者说纠缠不休。使用频率最高,也最能说动游客掏出钱包的,要数如下的台词:“这里是毛主席家的祖山,很灵的哟!你大老远地跑来,一定要带一点灵气回去哟!”委实灵。山,还是普通的山,树,还是普通的树,合葬的坟墓,也不过是水泥地一圈,黄土一丘。但你往墓前一站,千般嘈杂,万种思虑,都会从脑海中退潮,消隐。五千年华夏青史随风飘逝,只剩一张白纸。八万里风云雷电傍谷沉落,太初般寂静。无所谓秦皇汉武,无所谓唐宗宋祖,记不起罗马人、高卢人,记不起耶稣、牛顿,远离了股市、房改,远离了麻将牌、世界杯。山川随地球旋转而旋转,草木赖溪壑清芬而清芬。你凝神,屏息,默数自己的心跳。然后闲眺墓侧的任意一截松枝,欣赏缀于髭叶间的松果,体味蕴含在松果间的禅思;或者冥想左近的另一座土墓——毛泽东的元配毛罗氏之墓,没有墓碑,没有装饰,没有……或者你什么也没有眺望,什么也没有冥想。唯有空灵,绝对空灵。滴水洞更添了一层神秘,此地虽号称仙山洞府,实际上并无山洞,它只是万绿丛中的一处“世外桃源”。毛泽东祖上曾在此生息,祖父毛恩普就葬在西侧山腰的虎歇坪。因此,六十年代初,遵照毛本人的意愿,在此兴建了三栋别墅式的建筑群。去滴水洞,浸透感官的是清,雅,幽,深。“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毛氏宗谱记载的这首小诗,无疑在宣告——正如毛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所夸示:“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定有达人。”进洞的路呈上坡状,右侧是奇岫危峰,峰巅处长松绣天,涛声百沸。峰脚刻有若干当代人的题词,最醒目的是毛的次子岸青,分别用俄文、中文题写了“我酷爱韶山”,落款是“毛岸清”。一个“酷”字,托出了心头呼拉拉的烈焰。路的左侧是湛湛深潭,周遭密萝缠绕,修篁垂映,看上去渌渊镜净,波澜不惊。正当你左观右赏,频频回头之际,前方,或上方,或四面八方,传来了“红太阳”的颂歌,并配合着毛泽东讲话的录音。歌声忽强忽弱,话音忽柔忽刚。游客若在其外,若在其中。仿佛那逝去的日脚,又马蹄般得得得、得得得地踏来,踏来。红尘中能保留这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