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桐鸣2025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09-05 · 13页 · 46.8 K

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材料二: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D.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3分)()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仿徨的哀伤。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线轶事徐怀中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权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骏黢的。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那、怎么感谢你呢?”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频时紧张起来。“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汽车开出好远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