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点石联考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2024-10-12 · 7页 · 483.4 K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0阶段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其中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早已为人所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帝喾)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颂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所认为的黄帝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材料二:本文所谓“边缘”,是指人类文化适应上存在边缘效应的地方。边缘效应的说法来自生态学,如森林的边缘存在更加多样的生态空间,它们能够给予物种更多样的适应选择。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如农业起源阶段。进一步拓展这一视角,用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相关问题,可以丰富我们考察这些问题的维度。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的现象,在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人口的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环境,进化成更方便生存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曝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早时为了利用死亡的动物与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他们制作出切割与挖掘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潮湿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入其中,随着气候的日益干燥,他们又被迫离开。如此反复,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于是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受到更少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与之类似,对于文明化的进程,传统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缘地带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所以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有时甚至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舒铁梳理、回顾了关于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认为蒙文通等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B.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没有可观之处,因此可以忽略不论。C.进入边缘地带的人群广泛利用资源,驯化潜力物种,其谋生方式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D.热带雨林因气候的变化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只好改变体质,否则无法适应环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海经》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B.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代替了早期的“中原中心说”,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发展、由浅入深的。C.根据“撒哈拉泵”假说可知,撒哈拉地区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交替,前者将人类祖先一次又一次地“泵”出了非洲。D.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群也是如此,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但也更容易受到战争的冲击。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B.红山文化因环境的制约而崩溃,为更重视狩猎采集的小河沿、哈民等文化所取代。C.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4.在古史起源问题上,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三位学者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5.荆楚文化是一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请根据材料二谈谈其形成自身特色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风云初记(节选)孙犁区委连夜召集附近几个村庄的支部书记和武委会主任开会,布置了配合军队作战的任务。高四海担任了侦察组的组长,组员里面有一个女的,就是春儿。“你要我去干什么呀?”从会场出来,春儿问高四海,“给你们添累赘吗?”“快到家里打扮一下,我们一块儿去出探,”高四海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个顶灵通的孩子!”一老一少,在堤坡小屋里打扮好出来,天刚发亮儿,高四海背着大柴草筐,穿着件破夹袄,系着白搭包。春儿举着红缨大鞭,赶着姐姐家那一群山羊。他们估计敌人可能从县城这个方向来,就奔着崔家老坟去。春儿赶着羊在道沟里,老头儿走在道坡沿上,四下里瞭哨着。四月初,小麦正扬花儿。早晨野外的风很凉,春儿的身上却是燥热,她说:“大伯,前边有动静吗?”“什么也没有,夜里开了会,连路上行人都断绝了!”“你眼花不眼花?”春儿笑着说,“别叫我和敌人走个碰头儿呀?”“我眼花你给我去配花镜?”老头儿不高兴地说,“年少别笑白头人!”到了崔家老坟,老头儿站住说:“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把羊轰上来!”一丈多高的沟墙,就是山羊也爬不上去,春儿一个个把它们抱起来,老头儿扳着犄角,拉了上去。羊们抖抖身上的土,就跑到坟坎里去吃草了。老头儿把春儿拉上来。这是一片大坟地。临道边,有两个老虎样儿的石兽,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嘴上涂满车油泥。有几匹石马也陷在泥土里。坟地里,密密的芦草有半人高,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没有风,也在“哗哗”地响。春儿摇动着大鞭,把羊们赶到芦草深处去。高四海把草筐放在道沿上,割起芦草来,不断直起身子,瞭望通城里的路。春儿有些着急,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侧着耳朵听。她听见“咚咚”的响声,在她身边的一棵大杨树上,有一只啄木鸟儿,展开华丽的翅膀。春儿脱了鞋,光着脚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瞭望。“有人来了!”她小声对高四海说,把身子紧贴着树干。从东边来了一个骑车子的,他在道沟上面,走走站站,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路过坟边,他从车子兜儿里掏出一支手枪来。高四海还是弯着身子割芦草,整整齐齐地放到筐里去。“老头儿!”骑车子的人下来走到他跟前说,“你是哪村的?”“你问我呀?”高四海直起身子来说,“小村庄,五龙堂的,你打哪里来呀?”“你不要问!”骑车子的人把手里的枪一扬。高四海就又弯腰割草。“你们村里驻着军队没有?”骑车子的人问。高四海不言一声。“喂!”骑车子的人喊,“你聋了吗?”“我不聋。”高四海一边割草一边说,“鸡叫狗咬我全听得见。你不叫我问你,你就也别问我!”“这老头儿很倔!”骑车子的人把枪又一扬说,“你不怕这个玩意儿!”“我不怕,”高四海说,“在我们这一带,凡是拿枪的都是八路军、工作人员。他们也从来不吓唬人,除非是那些汉奸们,可我看着你又不像!”“我不像吧?我不像一个汉奸吧?”骑车子的人笑着,把枪放在车兜儿里,把车子靠在石兽上。“不要靠在那上边,那上边有油。”高四海说。“可不是!你不说,我还没看见哩,”推车子的人把车子往前推了推,靠在高四海身边一棵小树上,转过身来坐在一铺芦草上说,“你们这里的人,也够绝的了,这样一挖道沟,汽车坦克都不好走,通到你们村里,都是这么深的沟吗?”“到处都一样,”高四海说,“咱这里哪有汽车呀?”“你们没有,日本人有呀!”骑车子的人说,“一边走一边填沟,你看有多么别扭!”“他别扭他的吧,用不着替他们发愁。”高四海把烟袋递给骑车子的人说,“谁叫他侵略咱们呀!抽袋烟吧!”骑车子的人接过烟袋来,低头打火,他没有使惯火镰,老是打不着。高四海伸手从他的车子兜儿里把枪摸出来,坐在屁股底下,说:“来,我给你打吧,你是使自来火儿的手!”“你算猜着了!”骑车子的人说,“我平常抽的是烟卷儿,可是这两天,什么也买不到。”“一看你就不像咱乡下人!”高四海又说,“你一定生在大地方!”“唔!”骑车子的人说,“我是保定府人!”“你是出来给日本人带路的?你一定是个汉奸!”高四海说着站起来。骑车子的人立起来,就去车子兜儿里抓枪。高四海把枪一举说:“在这里呢!”汉奸扑过来要夺,高四海一闪身子,顺劲儿一推,汉奸就栽到一个石老虎身上,亲了个嘴儿,沾了满脸油泥。高四海把他的手背过来说:“你先不用回去给日本报信,就在这里凉快会儿吧!”他把汉奸的裤带解下来,把汉奸的脑袋硬折过去塞到裤裆里,像打蒲包儿一样,用裤带捆了,推到芦草深处一个狐狸洞口上。“大爷,你不要活埋我呀!”汉奸在裤裆里说。“谁家的坟地叫埋汉奸呀?”高四海说,“这叫看瓜园。说实话,你出来干什么?”“日本人叫我来打探这里有没有八路军,道路儿好走不好走。”汉奸说。“日本人到了哪里?有多少人马?”高四海问。“到了新营,”汉奸说,“两辆汽车,二十匹马队。现在也许过了河。”“走哪条路?奔哪里来?”高四海问。“就打算走这条路,奔子午镇来。”汉奸说。“你在树上猴着吧,我去给你姐夫送个信儿,”高四海望着春儿说,“就骑着这辆自行车!”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四海让春儿加入了侦察组,但从春儿“给你们添累赘吗”等问话中,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