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省内两校十月第一次模拟2024.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诚信考试,拒绝舞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4分。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间基因库的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B.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地理隔离C.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自然选择控制着生物进化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C、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个体才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个体不能成为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由自然选择决定,D正确。故选B。2.内环境的稳态与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密不可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给高烧病人增加衣物“捂汗”,从而降低患者体温B.给长期卧床的乳酸中毒患者静脉注射合适浓度的NaHCO3溶液C.给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患者膳食中增加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D.给低血糖休克病人静脉缓慢推注50%的葡萄糖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详解】A、给高烧病人增加衣物“捂汗”,不利于散热,会加重病情,A错误;B、给长期卧床的乳酸中毒患者静脉注射合适浓度的NaHCO3溶液,可以缓解乳酸中毒,B正确;C、给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患者膳食中增加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可以增加营养物质,C正确;D、给低血糖体克病人静脉级慢推注50%的葡萄糖溶液,可以缓解低血糖症状,D正确。故选A。3.如下图表示蓝灰鹟种群的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之间的关系:同心圆代表猎食频率,最频繁的猎食活动是H处的圆圈,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属群落水平的研究B.猎物体长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C.蓝灰鹟的取食与栖息地、猎物体长等有关D.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群落水平的研究包括生态位研究以及优势种等,A正确;B、据图分析,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蓝灰鹟的猎食频率最高的地方是H处的圆圈,猎物体长不是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B错误;C、据图分析,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有关,C正确;D、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与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4.为掌握蚊虫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为蚊类及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研究人员对某地一年中各月主要蚊虫平均密度(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进行统计并绘制相关曲线,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呈现季节性变化B.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蚊虫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冬季和早春季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详解】A、据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随着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增减趋势,即呈现季节性变化,A正确;B、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等),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该操作中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故所用方法是灯光诱捕法而非标志(标记)重捕法,C错误;D、据图可知,冬季和早春季节蚊虫相对较少,此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C。5.某实验室通过提高小鼠胚胎干细胞pSTAT3基因的表达水平,体外制备出桑葚胚样全潜能细胞。该细胞在分子水平及发育潜能上均具有自然胚胎桑葚期细胞特性,并在体外成功模拟了小鼠胚胎发育至原肠胚阶段。根据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pSTAT3是调控胚胎发育的关键基因A.桑葚胚样细胞可诱导发育至囊胚期B.诱导桑葚胚样细胞时,基因的碱基序列和表达的情况都发生改变C.囊胚期细胞重置至桑葚样细胞的过程类似于脱分化D.据图推测,桑葚胚发育成囊胚的过程中,pSTAT3的表达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葚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详解】A、胚胎发育的过程为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因此桑葚胚样细胞可诱导发育至囊胚期,A正确;B、诱导桑葚胚样细胞时,基因的碱基序列并未发生改变,B错误;C、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即开始了细胞分化,因此囊胚期细胞重置至桑葚样细胞的过程类似于脱分化,C正确;D、具体分析通过提高小鼠胚胎干细胞pSTAT3基因的表达水平,体外制备出桑葚胚样全潜能细胞,因此推断桑葚胚发育成囊胚的过程中,pSTAT3的表达下降,D正确。故选B。6.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如镶在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为了检测膜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位置,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实验。将细胞分为三组:甲组不作处理;乙组用胰蛋白酶处理完整的细胞,此时胰蛋白酶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丙组先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再用胰蛋白酶处理完整细胞,此时胰蛋白酶能进入细胞,并分布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如图1所示)。分别提取、分离三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控制消化处理的时间,使胰蛋白酶不能消化位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的蛋白质部分;电泳时,蛋白质越小,迁移越快,反之则慢。A.蛋白质2和3部分嵌入,并位于膜的外侧B.如果有跨膜的水通道蛋白,最可能是1C.镶在膜内侧表面的蛋白质是4和5D.该实验证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答案】A【解析】【分析】1、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题图分析:依题意,甲组不作处理,膜上蛋白不水解;乙组胰蛋白酶不能进入细胞,则其水解的是分布于细胞膜外侧的蛋白质;丙组胰蛋白酶能进入细胞,并分布于细胞内外两侧,则其水解细胞膜两侧的蛋白质。电泳时,蛋白质越小,迁移越快,反之则慢。结合图2分析,1号蛋白质在甲乙丙三组中大小关系是甲组>乙组>丙组,说明其位于细胞膜内外侧部分被处理了,位于脂双层内部的没被处理,1号蛋白质贯穿整个细胞膜;2号蛋白质的大小关系为甲组>乙组=丙组,说明2号蛋白质一部分分布于细胞膜外侧,被水解了,另一部分嵌入脂双层,未被水解;3号蛋白质大小关系为甲组=乙组>丙组,说明3号蛋白质一部分位于细胞膜内侧,另一部分嵌入脂双层;丙组中没有分离到4、5号蛋白质,说明4、5号蛋白质镶在细胞膜内表面,被水解了。【详解】依题意,甲组不作处理,膜上蛋白不水解;乙组胰蛋白酶不能进入细胞,则其水解的是分布于细胞膜外侧的蛋白质;丙组胰蛋白酶能进入细胞,并分布于细胞内外两侧,则其水解细胞膜两侧的蛋白质。电泳时,蛋白质越小,迁移越快,反之则慢。结合图2分析,1号蛋白质在甲乙丙三组中大小关系是甲组>乙组>丙组,说明其位于细胞膜内、外侧部分被处理了,位于脂双层内部的没被处理,1号蛋白质贯穿整个细胞膜;2号蛋白质在三甲乙丙三组中大小关系是甲组>乙组=丙组,说明2号蛋白质一部分分布于细胞膜外侧,被水解了,另一部分嵌入脂双层,未被水解;3号蛋白质大小关系为甲组=乙组>丙组,说明3号蛋白质一部分位于细胞膜内侧,被水解了,另一部分嵌入脂双层,未被水解;甲乙组中分离到4、5号蛋白质,丙组中没有分离到4、5号蛋白质,说明4、5号蛋白质镶在细胞膜内表面,被水解了。据此分析可知,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如果有跨膜的水通道蛋白,最可能是1号蛋白质,A错误,BCD正确。故选A。7.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由于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如图为纯化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D、E为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操作的目的是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突变株的数量B.B的正确操作是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后在②表面涂布来接种菌种C.图中①②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基一般用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D.若要获得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从④中挑取E进行纯化培养【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某氨基酸突变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据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详解】A、紫外线操作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A操作即培养可以提高已突变菌株的浓度,即增加突变株的数量,A正确;B、B操作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②表面,B错误;C、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可知,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且③中只有部分菌落,故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C错误;D、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若要获得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从④中挑取D进行纯化培养,D错误。故选A。8.研究表明,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和独脚金内酯(一种植物激素)共同参与调控顶端优势的形成。在茎尖,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时,通过影响侧芽位置的细胞分裂素和独脚金内酯含量,抑制侧芽生长,相关生理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通过作用于IPT和CKX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泌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侧芽生长过程中始终具有协同效应C.顶芽摘除后,侧芽处的细胞分裂素和独脚金内酯含量均升高D.生长素与独脚金内酯在IPT表达过程中始终具有协同效应【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2、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
2025届广东省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模拟(一模)生物试题答案
2024-10-20
·
23页
·
1.8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