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实验中学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训练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文明起源由中心向外辐射B.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C.多数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2.《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A.宗法制逐步形成B.分封制雏形形成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3.商朝的青铜器绘有神秘的饕餮纹(图1);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多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第1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蚕桑之礼、宴享乐舞、水陆攻战等(图2)。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图1图2A.审美观念世俗化B.尊神事鬼的消亡C.生产方式的变化D.人文意识的增强4.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师),使(巫师)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地名)。这说明当时()A.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B.原始民主传统可制约君主C.宗法制分封制走向解体D.高度集中的权力受到挑战5.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6.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孙武伍子胥吴起公孙(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宗国齐楚卫卫魏卫楚主要活动国吴吴楚秦秦秦秦A.户籍制度尚未确立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7.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万邦”的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共一百四十几国,至战国之初,所有大小诸侯加起来才仅二三十个。各诸侯国的领土不仅占有比过去大得多的土地面积,而且这些土地连成片,这就使各诸侯国有了明确的“领土观念”。这一变化()A.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第2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根源于井田制的瓦解D.促进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9.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赏贤罚暴,勿有亲戚之所阿”。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荀子10.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会稽山,祭大禹,命李斯立《会稽刻石》。刻石上有: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儒家思想B.强化政治认同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D.整治社会风气11.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12.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的里耶秦简,一共有36000多枚,其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下图所示为其中的一枚秦简,简文为“迁陵以邮行洞庭(郡)”。这说明秦简()A.是研究郡国并行制的标本B.是考证洞庭郡的一手史料C.推动秦朝邮传系统的建立D.作为档案记录简单而随意13.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郡县制为秦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第3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4.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业之事均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收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C.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15.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A.推恩令刺史制度西域都护府B.黄老无为大一统中外朝制C.尊崇儒术党锢之祸盐铁官营D.河西四郡察举制均输平准16.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年老就可退休,殷以70岁为上限,退休的官员可享受一半俸禄,但是大多官员没有按时退休,退休制度执行非常不力。这主要是因为()A.南方开发初见成效B.士族门阀制度兴盛C.民族往来日益活跃D.政府财政收入减少18.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A.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B.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C.魏晋时北方农业生产严重衰退D.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19.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A.打破了士族对选官的垄断B.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C.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20.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21.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A.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B.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第4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22.《通典》中这样描述隋文帝时的选官制度:“当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州郡无复辟署矣。”这反映出当时()A.已杜绝察举制弊病B.选官权力收归中央C.选官考试面向社会D.科举制得到了完善23.下图为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示意图。据此可知,两者()A.反映了朝廷赋税制度的调整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24.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B.实现了公平竞争C.加剧了阶层固化D.完善了考试程序25.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B.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C.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26.(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这说明唐朝初年实行()A.远交近攻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开明民族政策D.重文轻武政策第5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7.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8.《文献通考·职官考》在解释政事堂出现的必然性时说,唐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初设立政事堂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B.提高中央的决策效率C.削弱宰相权力D.限制君权的运用范围29.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30.唐朝乐舞繁盛,乐曲的伴奏多采用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乐器并不限于仅仅演奏该民族或该国家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乐曲,有时甚至可以混合演奏。这一现象表明唐朝()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B.民族交往频繁深入C.社会文化开放包容D.艺术水平引领世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春秋】孔子材料二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第6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西汉】董仲舒(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诸皇宗籍属宗正者……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并免课役。——摘自《唐六典》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就要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史料一中税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训练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4-10-30
·
7页
·
1021.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