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将原文“很多记者”去掉了“很多”表程度范围的副词,造成“范围不当”。2.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整合与推断。能力指向获得信息,筛选信息,分析推论的合理性。根据访谈提问提纲可知,《雪山大地》的语言很具地方特色,是因为夹杂着体现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藏族谚语。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强加因果。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各自独立”错,主持人采访提出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曲解文意。C项,重点探求错,访谈的问题是环环相扣,没有哪一个是重点的。程度失当。D项,“涉及作品的选材、语言、手法等方面”,材料中没有介绍作品的手法。于文无据。4.①《雪山大地》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了父辈们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青藏高原的故事以及草原牧人的生活变迁。②《雪山大地》的语言很具地方特色,汲取了藏族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民间智慧。③《雪山大地》在形象上塑造了草原牧人在接受丰富的物质文明后,还能拥有雪山大地的那种干净、纯粹的特质。【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推断概括,能力指向对信息进行概括分析。从教考衔接看,回应了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之学写综述,全面、准确、客观、清晰。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根据材料②③可以推测是小说体裁。再依据⑤“而《雪山大地》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和材料③“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我的故事……将我的感恩之情回馈给这片土地。”可以概括为“《雪山大地》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了父辈们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青藏高原的故事以及草原牧人的生活变迁。”;根据材料④“《雪山大地》的语言很具地方特色,夹杂着藏族谚语。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是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极具地方性的语言,必须汲取民间智慧才会生动而独特。”可以整合归纳,概括为“《雪山大地》的语言很具地方特色,汲取了藏族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民间智慧”;根据材料⑤“我的希望是:草原牧人在接受丰富的物质文明后……又是精神饱满的。”可以推知小说要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特质。最后整合以上内容,分点作答即可。5.①作家的责任就是写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理想主义一定要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又要情绪饱满地写出希望。②进行文学创作时要对现实生活有认知、过滤和选择的过程,有丰富生动的表达处理方式。【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是文本内探究题。探讨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从明确观点态度的角度切入,题干是思考作家对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再从材料中查找相应的观点的看法及范围。作答时要结合材料找到关键信息,依据关键信息分析整合答案。涉及文学创作和现实二者关系的看法有材料⑤中,“理想主义一定要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如实描摹的同时又要情绪饱满地写出希望”、材料②“小说创作需要扎实的阅读基础、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丰富生动的表达”、材料⑥“这种认知、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就是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历史光阴一次次沟通的过程,最终反映的是作家内心深处的律动”,最后将以上分析依据题干文学创作和现实二者关系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作答即可。6.C【解析】:文本前半部分回忆外婆的竹林,从外婆和大家的“说笑”、住处的“无比温柔”“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和谐欢乐以及作者的“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同样的快乐”的反思,可以看出叙述外婆对女邻居的揶揄是为了表现外婆性格上的可爱达观。7.B【解析】: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教考衔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突出了袁隆平坚持实践的品质。这属于人物的外在形象的细节描写,通常能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画面感。而文本中外婆送锅盔事件,从“揣着”“爬”“向上”“出现”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动作的细节描写,能收获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8.①“吐舌头”作为线索,是作者怀念外婆的情感触发点,也是展开回忆和思索的起点,便于统帅材料。②“吐舌头”是表现外婆形象的典型动作细节,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③“吐舌头”显示外婆的可爱与达观,给予了我人生启示,文章的立意从此中来。【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能力指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首先要指出“吐舌头”这一习惯性动作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作者抓住外婆的标志性动作,表现了外婆的可爱和达观,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深切怀念,也触发了作者对人生道理的领悟。纵观全文,“吐舌头”这一习惯性动作贯穿了全文作者的回忆,串联了回忆的事件,也是运用典型动作细节对外婆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作为外婆形象的典型意象,给予了作者人生启示,寄寓了文章丰富的思想情感。9.①对去世外婆的深切怀念。②对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把外婆安葬在故乡的遗憾。③对外婆慈爱待己的感激。④对人生领悟的释然与安静,哪怕孤独安静地成长,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认真地对生命负责。【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主旨类探究,考查的是理解全文中心的能力。散文主旨概括有五法:标题提示法:从标题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首尾归纳法:从首尾段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同时要注意解答意蕴式探究题的技巧,比如抓住文中的“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还有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事件,挖掘作者表现的不同情感态度。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从而把握散文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是写人叙事散文。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寄寓了什么情感意蕴。通过标题和结尾段作者对人生道理的领悟,可以归纳出全文表达了对去世外婆的深切怀念;从对外婆离世后的段落叙述,可以概括作者对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把外婆安葬在故乡的遗憾;从外婆爬楼送锅盔,可以答出对外婆慈爱待己的感激;从全文内容和尾段的情语中,可以确定作者抒发了外婆带给自己对人生道理的深刻领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BD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前文和后文可知“保甲和保甲事”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之一,所以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免役与保甲相同的,都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之一,“免役”做主语,损下补上为并列动宾结构,不能拆开。“人人”为“怨咨”主语,指百姓抱怨。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先在“而”前断开,连词,而表转折需要断开,这是比较容易的,“监司”是主语,“压塞”堵塞义,作谓语,“州县”作宾语,主谓宾完整,通过语法可判断需要在后面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免役损下补上,人人怨咨,而令监司压塞州县,事不上闻。译文:免除劳役损下补上的政策,使百姓怨声载道,而监司却压制州县,导致问题无法上报。语义完整)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标教材重点实词和古今异义词的积累。(B项“固”《阿房宫赋》中的“固”是顽固,所以含义相同错误。D项“爪牙”《劝学》爪子和牙齿,所以不同正确。)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上怒其诡激”的“其”指唐埛。被贬官的也是唐埛。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虚词“其”的指代义。13.(8分)(1)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不接受朝中的反对意见。(译出大意给1分,“辟”,批驳,“难”排斥,“为”,是。译对一处给一分,共4分。)(2)违背自己心意的人长久不被召回,结党同谋的人(附和自己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才能也被认为很贤能。(译出大意给1分,“逆”:违背,“不肖”没有才能,“召还”,被召回(意义被动),每译对一处给一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教材关联】本题关联教材必修下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注重教考结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聚焦“拒谏”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重要内容的理解。14.①推行保甲制度,让农民做士兵,收成不好会导致百姓因怨恨而叛乱。②推行免役法损害下户钱补给上户的政策使百姓怨声载道。③设立市易司,导致都城百姓饿死。(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楚歌:楚歌:楚人之歌。因其高亢凄厉,引申指悲歌,在这里表示陷入困境。这道题设置的考点实际上是对“楚歌”这两个字意思的理解,楚歌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中,是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怒,其中很多作品都带有悲壮的情感。因此,楚歌成为表达悲伤、哀怨情感的象征。楚国歌曲,因其高亢凄厉,引申指悲歌,在这里表示战士们陷入困境。16.相同点:①都表达了诗人因出身“卑贱”而不被赏识的悲愤不平。不同点:②《代陈思王白马篇》除了悲愤不平之外,还有对战士的英勇行为的赞美,对战士戍边艰辛的同情;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③《拟行路难》(其四)还表达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的无奈、压抑、挣扎。【评分参考】相同点答出“悲愤不平”2分,不同点:第二点:同情、赞美,渴望,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第三点:无奈,挣扎,压抑,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比较类诗歌鉴赏作为综合考查学生诗歌阅读鉴赏能力的考点,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考查,其涉及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渗透到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关键信息的“梳理与探究”和解题的“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文本意识、问题意识。【教材关联】本题关联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材关联内容:“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不甘任命,却又无法反抗,吞声不言,在愁闷中自我煎熬,托物寓意,曲折微妙表现心态”。17.(1)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花马,千金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题目贴近生活,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立德树人,为未来奠基。答案具有开放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意在引导考生加强古诗文的积累,并能够在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调动积累,适切地加以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18.整棵树才有绿意,这绿意就那么一点点,刚刚苏醒,还睡眼朦胧。(改为四句,每写出一个句子给1分。)整棵树才有那么一点点的
精品解析: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24-11-07
·
9页
·
29.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