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1.D。由材料可知,商王的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随着商王朝的扩张,新派祭祀杂收诸神,这表明在祭祀方面,商人已经摆脱原有族群局限,向多族群融合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商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完全形成是在周代,排除B项。商王祭祀系统出现新旧两派不等于祭祀体系混乱,排除C项。2.C。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老子、荀子、韩非子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在治国理念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主张要建立有序的社会,体现了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思想流派在治国方面提出的主张,但无法体现不同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更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突出,排除A、B两项。D项中“垄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3.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4.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在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此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主旨是“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抑制王侯的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后,已经极大削弱了王侯势力,排除C项。虽然社会风俗的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这种特定变化,排除D项。5.A。据材料信息可知,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贵族生活奢侈,官僚集团腐败并未遏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禅让”的消极作用,C项“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高官显贵,不属于治国经验,排除D项。6.C。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来自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被佛教信徒改编描绘成汉武帝因获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派遣张塞出使西域询问金像佛号的场景”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体现出汉武帝对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的好奇,让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两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交融,C项正确。壁画所体现的内容被佛教信徒改编,不能体现出历史真相,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文人重点的旨趣是哪方面,排除B项。通过壁画不能看出西域具体的风情,更加侧重壁画故事的内容,排除D项。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17.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题干史事所涉时间在780年以前,内容为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明均田下民户受田严重不足,导致赋税负担不均,由此可得出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D项正确。两税法实施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弱化,排除A项。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是两税法实施的结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并未得到有效遏制,C项与史实不符。8.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的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C项中“摆脱了”的说法绝对。9.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真宗要通过贿赂宰相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这体现了文人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君权受到多重限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最终宋真宗还是举行了封禅大典,说明皇权没有真正受到制约,排除A项。B项“官场风气腐朽黑暗”不是材料主旨。仅凭材料中的个例,不能得出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的结论,D项中“不断削弱”的说法夸大化。10.B。根据《童嬉图》(局部)和材料中的“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已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可知,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程度,B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包含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材料仅显示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无法反映地区间经济是否有巨大差异,也不能说明辽文化与中原文化哪个更先进,排除C、D两项。11.C。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B项与材料史实不符。D项“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12.B。据题干中的“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制约作用,B项正确。题干明确说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项错误。君主拥有最高决策权,内阁大臣只是辅助,并非同等决策权,C项错误。内阁主要是参与决策,行政大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13.A。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代文官集团崛起威胁皇权统治的时候,皇权大力借助了宦官的力量,意图平衡文官的势力,结果却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虽然代表了一部分文官的利益,但他们势力的大发展并不能直接归因于文官与皇权的斗争,排除B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被农民起义推翻,与材料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主要是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关系,不是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的斗争问题,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一些手工业开设了工场,并且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B项正确。封建社会后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但不能说彻底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重农抑商的松动,不涉及农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2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15.D。根据材料中的“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经与史并无不同”可知,材料说明在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下,王阳明却认为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历史,经与史是相同的,带有一定的叛逆色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与史是相同的,没有强化儒家学说的地位,排除B项。王阳明自己的认识无法反映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排除C项。16.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认为私心私欲是人的天性,肯定人的自然欲求,反对理学对人性的过分压抑,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A项正确。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借鉴明清鼎革进程的教训,批评君主专制制度和空疏的学风,与人的私心私欲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针对的是空疏学风,而非压抑人的私欲,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而非抨击君主专制,排除D项。17.(1)为汉匈战争的胜利提供后勤保障;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改变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水经注》的记载是文献史料,作为古代专门的水利著作,对研究汉代西域水利发展有较高的价值;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高。(3)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考察文化遗迹等方法,分别查找汉代及以前中原水利技术特征、西域水利技术特征,然后与文献记载中汉代及以后西域水利技术特征对照,如发现汉代及以后西域水利技术特征在前代鲜有发现,却符合中原水利技术的特征即可证明。18.(1)分歧: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萧瑀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白居易主张分封制与郡县制无所谓好坏之分。(2)示例1:评析: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认为“遍封宗子”“不便”,封建诸侯会造成财政困难;封建会导致宗室相残;这主要是因为秦汉唐三代的历史教训已证明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汉代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代广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这种主张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的愿望,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示例2:评析:萧瑀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认为分封子弟可以拱卫王室,延续国祚。理由是秦末农民起义未有诸侯拱卫朝廷;周和汉因实行分封制而国祚较长。这种主张能利用宗亲血缘关系来增强王室的力量,但封建制是分权政体,封国权力很大,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以及诸侯国势力逐渐坐大,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损害,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王朝的统治。示例3:评析:白居易主张分封制与郡县制无所谓好坏之分。认为国家兴亡和分封制郡县制无关,而是与政教的得失有关。这主要是因为周代封建诸侯而亡是由于君上无德、统治无道,秦朝推行郡县而亡是由于暴政而失去民心,汉代发生七国之乱是由于统治者任人唯亲而不任贤。这种主张认为国家的兴盛在于行德政、得民心,国家实行什么体制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看是否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符合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是历史观的进步。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319.(1)主要活动: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以及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文学创作:王宗沐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尤其以诗文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同时,他还著有多篇散文,其中《王遵岩集》尤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不仅展现了王宗沐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他独特的文学审美。政治事务:王宗沐在政治领域也有卓越表现。他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等职,负责选拔官员、管理教育和整顿学风等工作。他在任上勤勉尽职,致力于选拔贤能之士,整顿官场风气,使得当时的教育和官员队伍得以改善。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兴修水利、减轻民负,深得百姓爱戴。书法艺术:王宗沐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尤其擅长草书和行书。他的书法成就不仅为当时书坛所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王宗沐的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和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作品为明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政治上的卓越表现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官员队伍状况,而书法成就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共同展现了王宗沐作为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的全面才华和卓越贡献。(2)史料价值:《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海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王宗沐墓志铭这样的原始史料。4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
湖南省娄底市名校联考11月信息卷(月考一)历史答案
2024-11-15
·
4页
·
50.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