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术发源于军事战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武”字,上戈下止。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指出,“武”字其“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武”在进入西周之后被迅速赋予“德”的内涵,成为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并且延续千年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楚展开“邲之战”,楚军获胜,楚庄王在战后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将“武”之含义解释为“止戈为武”,即能够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观念可以说吸收了《诗经》中歌颂周武王用武功平定天下、恢复和平的诗篇所宣扬的内容,亦继承了《尚书》中“明德慎罚”“义刑义杀”的理念,并且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杀以止杀”“战以止战”之观念,也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又勇于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塑造之路。除此之外,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的观念,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乐”“丰财”。如果我们略作引申,则楚庄王所说的“武之七德”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楚庄王提出的“武之七德”,不仅包含了悲天悯人、天命所归的和平理想,而且还具有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更强调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一个立体的“武德”观念从此树立起来,并且被代代传承、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武术的道德核心。如果说“武德”是中国武术历史传承的精神内核,那么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朝曾从广西调遣壮族“狼兵”参与抗倭,其中一支“狼兵”由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率领,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瓦氏夫人所率领的“狼兵”有所谓的“岑家兵法”,擅长小队作战。在抗倭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当年可能就借鉴过“岑家兵法”。瓦氏夫人擅使双刀,并将刀法传授给了项元池,项元池又将双刀法传授给吴殳,吴殳在他的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作《双刀歌》以记录此事,他还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处学得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且将瓦氏双刀法进一步演化为枪法。正是吴殳的学习与改造,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倭寇刀法凌厉,于是他在所获日本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著成《辛酉刀法》,以此教练士卒对抗敌人。后来,程宗猷和吴殳都钻研日本刀法,并将心得记录在各自的著作中。这种双手刀法在中国一直流传不辍,到清末民国时期,一派由河北黄林彪传给马凤图,马凤图曾将该刀法改编成“破锋八刀”;另一派由吴桥谢德恒兄弟传给刘玉春等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马凤图传人马英图和刘玉春传人郭长生将各自所传加以整合,称之为“二趟苗刀”。今天所谓的“苗刀”即源流于此。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与其一贯的“求真务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瓦氏双刀、岑家兵法甚至日本刀法等能够被古代武术家借鉴,就是因为它们都经过实践,曾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武艺技巧。可以说,“兼容并包”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摘编自吴洋《止戈为武:文献中记录的中华武术观》)材料二“止戈为武”的原始赋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武事也即暴力工具或暴力行为的最初态度和看法,也内在地生发出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止戈”。戈为战争杀伐之器,是暴力的符号象征,“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这意味着,“止戈”的命题“两位一体”地生发天然具备“武德”内涵规定的中华武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止戈”构成中华武德之本体依据与意义根源。中华武德在“止戈”的意义前置基础上,沿着人们对于“暴力”规训的逻辑,而逐渐开显和确立。而在“止戈”的情境解读中,总体无非存在这三种可推演的情形。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面对侵袭,如“以战止战,以杀止杀”,不得已运用暴力而制止暴力,有“持戈而杀,止人之戈”指向。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处于矛盾冲突中的一方,为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对人、对物的戕害及损失,通过智谋博弈而非刀兵相见的方式,取得胜利或利益最大化,有“戈无所用,兵不血刃”指向。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在己方掌握暴力主动权的情况之下,而能存有仁人爱物之心,不滥欺凌和杀伤,主动停止暴力输出的“止戈”,有“止我之戈,罢战休兵”的指向。当然,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还有一种极具迷惑性的“伪止戈”,也即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下,己方主动放弃兵器和暴力所有权的所谓“止戈”。这种类似“投降”的情境虽有“止戈”的表象,但从其本质看,是对于“武”的彻底反动和否定,这种性质的“止戈”,客观上根本上不能阻止“暴力”的进一步侵害。因而,该情形不可计入“止戈”的情境诠释范畴。(摘编自岳涛等《“止戈为武”考辩及中华武德核心结构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本义为征伐示威,被赋予“德”之内涵后,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B.楚庄王认为“止戈”才是“武”,既与前人正当用武理念一脉相承,也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的观念。C.“武”解读为“示行”和“止戈”,是置于武德观和字源学两种不同视角,且这两种视角并非对立。D.戚继光的“辛酉刀法”、马凤图的“破锋八刀”以及“二趟苗刀”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求真务实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武”的理解及“武有七德”的提出,体现了楚庄王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以德治国的追求,对长治久安的向往。B.“兼容并包”“求真务实”是中华武术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二者既是并列关系,也互为因果。C.吴殳将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继续演化出枪法,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和技术理念。D.“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契合中华武文化内涵,是中华武德的逻辑生长点。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的是()A.凡用兵之法,全国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B.昔者宋襄公尝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C.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D.迨闽中告急,势在燃眉,(戚)继光提偏师入闽,累战俱捷,所捕斩首级,见于奏报、载在实录者,殆将二万。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武”为论述核心,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生活中从来不乏暴力,大到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小到校园霸凌、邻里矛盾……该如何面对、解决这些暴力冲突呢?请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豺狗和阿拉伯人[奥地利]卡夫卡①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a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③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c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⑦“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⑧“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⑨“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⑩“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⑪“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⑫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⑬“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⑭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⑮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摊摊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⑯“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d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豺狗们自知弱小,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它们对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B.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锈迹斑斑的剪刀,是他们各自的斗争武器,也是他们力量强弱的象征,暗含斗争的结果。C.“我”是线索人物,也是豺狗与阿拉伯人争斗的见证者,“我”对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怜悯,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D.小说很多细节具有讽刺意味,例如豺狗嘴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
2024-11-19
·
9页
·
36.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