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7月21日至31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全球第一个以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申报的世界遗产,通过使用高清照扫、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我国申遗团队把这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及其历史文化复刻得栩栩如生。完成下面小题。1.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北京()A.昼渐长夜渐短 B.正午日影渐长 C.日出东南方位 D.昼长短于新德里2.申遗团队无法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现()A.绘制旅游地图 B.航拍轴线走向 C.定点古迹位置 D.测定建筑年代【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2024年7月21日至3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北京昼渐短夜渐长,A错误;此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正午日影渐长,B正确;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此时北京日出东北,同时北京纬度高于新德里,因此昼长比新德里更长,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团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地图的绘制,可以利用无人机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轴线走向的航拍,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古迹位置进行定位,ABC不符合题意;测定建筑年代需要查询相关文献和咨询专家,或者利用专业设备对材料进行测定,无法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测定建筑年代,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GIS系统,能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和定位功能,例如北斗(BD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是利用飞机或卫星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来对地面状况进行感知,一般用于实时探测监测,例如监测森林火灾。“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在高速网络上进行快速流通,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蓝色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贻贝是海洋贝类的一员,主要以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及浮游生物碎片等为食。浙江省枸杞岛盛产优质贻贝,被称为“中国贻贝之乡”,其养殖过程对蓝色碳汇具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枸杞岛位置。完成下面小题。3.枸杞岛生产优质贻贝的自然条件包括()①营养物质丰富②水域面积广阔③水质条件较好④水温高繁殖快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贻贝在蓝色碳汇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借助光合作用吸收碳 B.直接合成二氧化碳C.滤食浮游植物储存碳 D.通过排泄物分解碳【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读图联系材料“要以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及浮游生物碎片等为食”可知,枸杞岛靠近长江口和钱塘江口,有寒暖流交汇处,水体营养盐类丰富,浮游藻类多,饵料充足,①对;离大陆近,生产生活排污少,洋流净化水质,水质条件较好,③对;我国海岸线漫长,水域广阔与贻贝质量影响较小,③错;地处亚热带海区,水温较高繁殖快,生长周期短,不是贻贝质量高的原因,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4题详解】读材料“蓝色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可知,贻贝以“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及浮游生物碎片等为食”,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微生物等合成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生物体中的碳含量,即滤食浮游植物储存碳,C正确;光合作用是绿色植被的固碳方式,贻贝不属于绿化植物,A错;贻贝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合成二氧化碳),通过排泄物的形式将有机碳降到海底,都不属于蓝色碳汇方式,BD错误。故选C。【点睛】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将无机碳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大气低纬环流又称为哈德雷环流。近几十年来,受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原因,哈德雷环流有变宽的趋势,但其强度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下图反映1979~2016年哈德雷环流南北半球4个季节的变宽幅度。完成下面小题。5.近40年来,哈德雷环流()A.两个半球夏秋季显著变宽 B.整体南半球变宽幅度更大C.受海陆分布差异导致扩宽 D.强度必随宽度变宽而增强6.哈德雷环流变宽,将直接导致()A.副热带干旱区面积扩大 B.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C.两极地区变得更加温暖 D.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答案】5.A6.A【解析】【5题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哈德雷环流南半球在12-5月明显变宽,在北半球6-11月明显变宽,因此两个半球夏秋季显著变宽,A正确;整体来讲两个半球变宽幅度差不多,B错误;哈德雷环流变化主要是受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原因,C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但其强度变化没有明显规律,D错误。故选A。【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哈德雷环流变宽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向两极方向移动,从而使副热带干旱区面积扩大,A正确。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和两极地区变暖与哈德雷环流变宽没有直接关系,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是导致哈德雷环流变宽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结果,BCD错误。故选A。【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位于云南沾益的大竹菁天坑是一个深度为123.6米的喀斯特退化天坑,其坑壁底部存在大量崩塌物形成的倒石坡。调查发现,该天坑南侧形成了坑底为草本、边缘为灌丛-森林过渡带、坑坡为森林的植被分异格局(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7.天坑底部形成草本—灌丛—森林的植被分异格局体现了()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8.南侧倒石坡形成森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条件 B.热量差异 C.土壤水分 D.地形坡度【答案】7.D8.C【解析】【7题详解】天坑底部形成草本——灌丛——森林植被分异格局主要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天坑内光线较暗,但光线可以通过反射和散射进入,提供了一定的光照条件。此外,天坑内的水分条件也较为适宜,使得植物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这种植被分布格局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即在同一气候带内,由于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分布呈现出不同于地带性规律的分布模式,D正确;按照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该地基带应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错误;按照经度地带性分布应该为森林,B错误;按照垂直地带性分布从底部到山坡应该为森林--草原---高山荒漠,C错误。故选D【8题详解】倒石坡上岩石较多,土壤浅薄,蓄水能力差,天坑南坡为阴坡,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能够满足森林生长的需求,C正确;由于天坑深度在100米左右,光照条件在天坑南侧和北侧差异不是特别显著,A错误;热量差异主要与海拔相关,天坑的海拔差异不大,在小尺度范围内热量差异不大,B错误;天坑南坡坡度大土层可能较坡底浅薄,不是形成森林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点睛】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2024年8月,我国科学家基于对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提出月壤制水的方法。通过太阳能加热蕴含在月壤中的大量氢和铁氧化物,生成水和单质铁(2H+FeO→H2O+Fe)。下图示意月球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相同)。完成下面小题。9.月壤制水的生产过程()A.清洁无污染 B.技术要求低 C.原料可再生 D.资金投入少10.若在嫦娥五号月球着陆点(43.1°N,51.8°W)建设月壤制水工厂,该工厂()①设备容易被大气氧化②需要特殊的太阳能储存设备③可以连续生产约15天④接收的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9.A10.B【解析】【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整个过程的产物也只有铁、水以及一些氧化物,所以,既简便可行,又清洁环保,A正确;技术要求高,B错误;其中铁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错误;资金投入量大,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月球无大气层,不会发生大气氧化,①错误;月球上的一个昼夜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月球的南北回归线只有1°54′,四季变化不明显,昼夜的交替,需要特殊的太阳能储存设备,②正确;白昼时间约为15天,可以连续生产约15天,③正确;由月球的四季变化不明显,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幅度小,接收的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月球上的一个昼夜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9.5个地球太阳日(天),约白昼时间15天,夜晚时间15天,月球没有四季的变化,只有昼夜的交替。黄河下游按河流特征可分为三段,其中小浪底到高村段为游荡性河流,高村到艾山段为过渡性河流,艾山到利津段为弯曲性河流。下图为1952~2021年黄河下游各地多年累计冲淤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1.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A.上淤下冲 B.上冲下淤 C.淤积为主 D.冲刷为主12.高村以上河段淤积量较大的原因包括()①河道开阔水流分散②小浪底放水冲沙少③上游植被覆盖提高④河段主道摆动频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1.C12.C【解析】【11题详解】由图可知,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上累积淤积量大于冲刷量,所以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上以淤积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小浪底到高村段为游荡性河流,河段主道摆动频繁,河道宽浅,泥沙淤积量较大,④正确;游荡性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分散,沉积作用强,淤积严重,①正确;小浪底放水冲沙量较大,②错;上游植被覆盖提高河流含沙量少,泥沙淤积少,③与题意不符。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那曲观测站位于藏北高原那曲河谷,海拔4509m。下表为该站2019年7月28~31日地表辐射收支平均值(单位:W/m2),其中,夜间地表净辐射为夜间大气逆辐射与夜间地面辐射的差值。完成下面小题。日期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白天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夜间地表净辐射28日273.751.95.329日426.571.92.330日545.4100.6-1.331日715.3133.45.713.观察期内,该地白天()A.28日天气晴朗无云 B.29日白天大气透明度最高C.30日地面反射率最低 D.31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14.该河谷30日夜间地表净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覆盖率低 B.太阳辐射强 C.焚风效应增强 D.冷空气下沉【答案】13.D14.D【解析】【13题详解】28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是四天中最少的,应该是天空多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导致的,A错误。白天大气透明度高,地面
广东省佛山市2024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4-11-24
·
12页
·
1.9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