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吉林省“BEST”合作体高三年级六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敦煌莫高窟407窟窟顶图案(隋朝)1.“良渚古城没有发现稻田遗迹,但宫殿区附近发现了多处成堆的碳化稻谷遗存,南面的池中寺①体现“三世轮回”因果循环的思想②是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结合遗址发现了200000千克碳化稻谷。经过同位素测定分析,源于不同的产地,推测来自城外的不同③是“河西四郡”敦煌郡设立的见证④表达理想化的图式寄托与美好寄寓村落。”据此,下列推断不准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选项发现推断5.宋人叶梦得记载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出产桔,“凡桔一亩比田一亩利数倍”。北宋末年庄季A200000千克碳化稻谷农业生产发达,可供养大量人口裕称:“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意在说明B存在宫殿区宫殿区是距今7000年前古城的中心区域C大量食物的储存为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提供物质条件A.经济作物的市场化种植B.民众生活受气候影响大C.农业耕作方式取得进步D.农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D稻谷来自不同村落古城和周围村庄存在明确而紧密的供养关系6.元代文献中常见的“宣抚司”,是从金朝官制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中统元年(1260),忽必2.春秋时代,在贤臣大夫的谏君行为中,有一种以“臣闻(之)”和其他“自称+闻(之)”等领起烈为与阿里不哥争汗,统筹汉地资源,防止汉人世侯背刺而设立十道宣抚司,以藩府亲信充的征引现象,可称之为“闻言”。这些“闻言”大多以第三方权威话语的形式出现,建构自身话语任正、副使。这成为后来中统三年十路宣慰司的前身,“监司”性质明显。元朝宣抚的权威性、合理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此举旨在A.维护君主专制集权B.提升君主个人修养司的设置C.捍卫周朝礼乐观念D.服务君主治国理政A.契合了民族征服战争的需要B.践行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3.《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C.体现了管理机构的发展沿革D.激化了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曰:“道西北牂柯江,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7.明清阅读海图长卷遵循自右而左的顺序。明朝海图方位“以海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广东、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这表明福建、浙江、直隶(江苏)、山东、辽阳(辽东);而清中期以后,海图方位“以陆为A.丝绸之路上与外国的贸易B.利用水路条件销售奢侈品上”,沿海编排依次为盛京(辽东)、直隶、山东、江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据此C.蜀贾为追逐利益甘冒风险D.政府主导下商业贸易兴盛可知4.在敦煌莫高窟多处都绘制有“三兔共耳”图案。图案与莲荷崇拜、北斗、月神有直接关系。画面中A.明朝仍遵循天朝上国的传统B.制图理念背后彰显时局变迁有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两两重合和谐共生,形成相互奔跑追逐的动感画面。由此可知“三兔共耳”C.清朝海防严峻局势得以缓解D.海外贸易推动社会观念转型图案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吉林省“BEST”合作体高三年级六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页共4页18.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容闳盛赞洪仁玕“见闻稍广,……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11.民国初年,在中国市场上,棉纱、火柴、面粉等行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华商纱厂从其秘钥所在。”1861年,曾国藩的机密幕僚赵烈文读过《资政新篇》后说:“其中所言,颇有1914年的21家猛增至1921年的51家;华商火柴厂从1913年的52家发展至1922年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志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志之士尚无忽诸。”由此可的135家;华商新办面粉厂1914年至1921年间增加100家。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带知《资政新篇》来的影响是A.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赏识B.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依据A.抵制了日美在华势力的扩张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积蓄力量C.带有较强的民主政治色彩D.将学习西方推到了新高度C.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9.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国库亏空的情况下,多次向外国银行筹措军事借款和赔款借款,达1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运动发生以后的一些现象跟原来的新文化运动是抵触的。新文化341457485两之巨。据下表可知运动提倡个性解放与个人的自由,但这场运动后……从原来的个性解放变成反政府,后来1894—1898年军事借款和赔款借款(单位:折成库平银两)就从反政府走向政治了。“这场运动”是指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一二·九运动13.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撰文指出,义和团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点,但也是“中国国民革命史上悲壮淋漓可歌可泣的遗产”,并“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上述观点有利于A.中共制定党的最低纲领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A.此举加剧清政府半殖民地化B.皆为抵押担保借款利息高昂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D.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封建精神C.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D.借款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14.1929年10月后,闽浙赣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比较正确的土地政策。如在没10.以下是关于辛亥革命的几则史料。这些观点体现出收对象与范围方面,规定“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寺庙、祠堂等公共土地与财作者观点产,富农“给予别人种而自己收租的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又如在分配的土地归属上,胡绳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出租出典,可以雇人耕种”,肯定农民的土地私有。根据地袁咏红“辛亥革命”的爆发促使民族国家观念迅速转变,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很快就占据的这些举措旨在王韵蕊了明显的支配地位,国内民族界线淡化,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A.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什么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说“辛亥严昌洪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进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革命”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领域15.某一时期,中共的宣传标语:“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保护喇引起了量的变化,从原来清末已经开始的一些变化,到了民国初年就发生了巨大嘛,信教自由”“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抗日反蒋,保护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回民”等。这些口号A.新史料的发掘有助于历史认知的拓宽B.时代特征严重影响了对历史的叙述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B.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C.史料的多元性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D.理解的多元性带来历史认识多样性C.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吉林省“BEST”合作体高三年级六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页共4页216.下图是1946年6月30日《东北日报》刊登的漫画《另一种来华美军》。画面中蒋介石举着代表集权体制,为农业开发和经营边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早在夏商周就已萌芽的重农思想不断国民党的旗帜为“美军”指路,顺利通过“中国海关”。由此可推断发展,衍生出的理论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又受社会、经济、地理、科技、交通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政权的承认与强化,维持了帝国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摘编自胡岩涛徐卫民《“大一统”视域下的秦汉帝国西北农业开发》(1)根据材料一,概况秦汉实施农业国家战略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农业国家战略地位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沏茶方法,由点茶衍生出斗茶。至宋代时期,点茶的品饮方A.政策失当加剧国内经济恶化B.讽刺蒋介石内战独裁的阴谋式成为主流。在点茶文化盛行的唐末、宋代和辽金时期,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C.美国与中国经济依存度增强D.政府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好茶”,斗茶之风随之普及。从考古发现来看,点茶用的茶瓶,除极少的金属茶瓶外,大多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茶瓶为瓷器。唐代苏廙在《十六汤品》中指出“贵厌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士逸夫,品色尤宜”,提倡点茶用瓷汤瓶。刘松年的《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及赵孟頫的材料一《斗茶图》直观地展示了市井中耄耋老翁、妇孺稚童积极斗试的盛况。秦汉政治军事一统天下的历史,质言之也是农业地域性拓进的过程。秦汉帝国以农战并天下,——摘编自丁文慧胡娟柴懿《从考古资料看点茶时期的茶瓶》重农而富强,农业为国家立存发展的脊柱。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中提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材料二上农除末。”汉立国后,天下疲敝,汉政府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颁布“复故爵田宅”令,大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力扶植农业经济;汉惠帝时,“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文帝时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未完成的伟业,领导帝国继续开疆拓土,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经过数十年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终于“达到了其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态地理极限,以及帝国行政力量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所能控制的政治地理极限”。秦汉帝国不仅在中央设置专门的农业官职和管理机构,在地方又置大量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农官行政系统,负责劝课农桑、指导农耕、推广技术、凿灌溉渠、治理水患等。各级官吏也有权对农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制度上保障了农业功能得到全面实现。——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1)运用“多重证据法”,分材料二析材料一中唐宋辽金时期的史料对于研究“好茶”现象的价值。(8分)汉继秦而兴,再次一统全国,经数代潜心经营,国家逐渐走向强大。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文教,昌武功,一个立国于中原,以汉族为统治集团核心力量,以“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为统(6分)治范围的帝国统治模式也随之确立。秦汉“大一统”局面在形成过程中孕育出强劲的中央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吉林省“BEST”合作体高三年级六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页共4页3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1912年辛亥革命后到1931年九ー八事变,是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据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第一步,改变20世纪20年代末的统计,东北大豆的商品率为80-83,小麦为79,高粱为40-42、玉米为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目前35-36、谷子为20-22。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生产已达到了旧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成为世界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处于革命的第一步。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性商品粮生产基地。民国时期,东北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外,在火柴、酿酒、食品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为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等多个部门中都取得显著的发展。1915年以后,东北各地商办储蓄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
吉林省“BEST”合作体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
2024-12-05
·
4页
·
779.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