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距今约4300~4000年山西陶寺遗址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图1可用于说明当时●大量纹饰多变的彩绘陶器、成系列的漆器●带有典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随葬品规格、数量差异悬殊的墓葬●粟、稻的炭化种子及猪、狗等家畜的骸骨●大型宫殿建筑、天文观象祭祀台、手工作坊图1A.生产活动以祭祀为中心 B.南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C.黄河中游出现早期国家 D.长江流域文明优势明显2.战国时期出现了“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凡战法必本于政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等军事思想。这反映出当时A.军事谋略受到轻视 B.体制改革得到重视C.兵家学说开始出现 D.争霸战争规模巨大3.北齐官修的《魏书》,仿《汉书》体例对西域史事单独列传,精确记录了西域诸国的地理方位及其与北魏都城、北魏西部军镇的距离,对诸国物产、风俗及其与北魏王朝的关系亦多有记录。《魏书》对西域的历史书写反映出A.“华夷”界限的逐步固化 B.中原与西域的战事频繁C.人口迁移促进西域的开发 D.大一统观念的历史传承4.唐前期实行“钱帛兼行”政策,绢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货币之一。唐后期,绢帛的货币地位衰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钱皆寸步难行”。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赋税制度的改革 B.中央集权的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抑商政策的松弛5.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其体现的思想主旨是A.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朴素的辩证法观点C.本善习远的人性观 D.发明本心的认识论6.明代中后期的高层政争激烈复杂。一是围绕内阁首辅等要职展开的争夺;二是清流派与“阉党”的所谓“正”“邪”之争;三是由籍贯、门生座主等关系形成的宗派势力之间的党争。这些现象A.严重削弱了专制皇权 B.导致基层治理的无序化C.增加了政治运行成本 D.推动官僚体系走向崩溃7.表1清代前中期安徽歙县地价与地租统计时期地价(两/亩)地租(斗/亩)顺治年间12.17/康熙年间7.9620.27雍正年间13.1818.29乾隆年间23.1523.86嘉庆年间20.9224.22据表1,可以推断当时A.通货膨胀异常严重 B.土地兼并得到遏制C.农民赋役有所减轻 D.耕作技术发展缓慢8.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在清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一批又一批移民从湖北、湖南、河南和苏北等地,涌向苏南、浙江、安徽和江西,形成了大规模“下江南”的移民潮。这一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民族工业的兴起C.江南社会的重建 D.国防重心的变化9.图2为清末画家吴友如(约1840—1893年)的作品《别饶风味》,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半殖民地秩序形成 B.饮食习惯全面西化C.女性地位大大提高 D.生活方式中西合璧10.1896年,早期心理学著作《治心免病法》翻译出版后,在中国士人中广泛传阅。他们从该书中窥见“凝结与鼓荡之力量”,进而强调其对“保身爱国”与“种族之振”的意义,构建起“爱国”“保身”和“治心”的逻辑关系。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B.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西学传播范围的扩大 D.阶级矛盾日趋激化11.1912年5月,经临时参议院反复讨论,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最终被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旗,并将湖北军政府寓意内地十八行省武装反满的十八星旗定为陆军旗,同盟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定为海军旗。这一做法旨在A.打击清朝政府 B.继承革命传统C.传播共和观念 D.维护政局稳定12.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列强援引《九国公约》要求对中国铁路运输的中外货物实施平等运价。北洋政府坚持对国有铁路运输的中国货物征收低于外国货物的运价,直到其统治结束都没有妥协。北洋政府此举A.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B.旨在维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C.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借助了列强放松侵华的契机13.井冈山时期,根据地形成了一种由群众步行接力传递信息的通信组织形式,称为“递步哨”,以“一村传一村”“一站接一站”的方式接力传递信件、情报和上级指令。这反映出当时根据地A.交通通信体系完备 B.群众革命热情高涨C.社会文化水平提高 D.军事斗争形势缓和14.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动员人们买“爱国肉”的现象。辽宁省沈阳市四次降低猪肉价格,提倡居民吃“爱国肉”;浙江省三门县猪肉降价供应20天;广东省各地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将熟食品送到各单位食堂,号召大家吃“爱国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问题得以解决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突破15.1982年2月,中央领导人对中科院的工作作出指示,要在不能削弱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如果中科院在这方面不抓紧,搞不好,成了四化建设的旁观者,那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一指示旨在强调A.科研与经济建设的结合 B.基础研究服务于技术创新C.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D.中科院工作要面向市场化高三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表221世纪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年份倡议内容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与各国携手组建“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共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三大倡议的提出A.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B.深刻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C.完全取代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践行了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理念二、非选择题(52分,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现已发现单字4500余个,能够辨识的有1700多个。秦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规范字体。同时,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唐朝推行正字学运动,确定文字的标准形体;日本人吉备真备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宋代,适应印刷的宋体字在印刷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仿照汉字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清代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共录汉字47035个。——据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等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社会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越来越高。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随后,陈独秀、鲁迅、傅斯年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支持钱玄同废除汉字的观点。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专号”以废除汉字为号召,呼吁作“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改革”。——据丁涵东《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材料三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提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1956年,《简化字方案》公布。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经过50多年的实践,我国99%的人口习惯使用简体汉字:汉语拼音方案也在推广普通话、语文教育、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联合国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规范标准。——据王爱云《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汉字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20世纪初汉字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文字改革的意义。(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历史上也有可资效法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唐代以后,“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关于“文景之治”的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注:搁置不用)。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关于“贞观之治”的记载帝即位四年,岁断死二十九,几至刑措,米斗三钱。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徵(注:魏)劝我行仁义,既效矣。”关于“治世”标准的记载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刑法者治世之具,而不可独任,必参之以德教,然后可以言善治矣。——据秦中亮《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治世”的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具有新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交通以居民步行为主,自行车稳步进入城市家庭。1985年起,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扩宽城市道路网络,公共汽车、出租车数量逐步增长。2001年后,针对城市私人汽车数量急剧攀升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国务院要求各城市继续推进公共汽车的发展,同时有序进行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完善路况信息监控的交通广播发布系统。2008年起,轨道交通成为各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出台多项城市交通政策法规,确立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我国城市道路面积持续增加,居民出行频次和出行距离不断增长,轨道交通里程、公共交通客运量较1978年分别增加近180倍和70倍,城市信号灯、路况信息监控系统也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截止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共享单车等“互联网+”城市新型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上均摘自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改革开放与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8分)四川省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5CBDAB6~10CDCDB11~16DABCA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5分)(1)(8分)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字体逐渐多样化;政府推动,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向外传播,影响范围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其它特点,言之成理可相应给分)(2)(8分)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出相关史实亦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西学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8分,每点2分)(3)(9分)意义: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促进了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等。(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意思相近即可给分)18.(12分)示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性诊断性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12-12
·
8页
·
100.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