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4-12-13 · 4页 · 3.9 M

西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三历史命题人:徐长亮审题人:司利芝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200年,其早期的墓葬以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为主,随葬品也主要是劳动工具。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墓葬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的合葬数量最多,其葬式一般都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也大都放在男性的一侧。材料中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变化表明()A.男女身份地位逐渐平等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解体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2.1975年,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发现杜虎符,为我们研究秦的军事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其内容为“兵家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这一措施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发展B.军事将领权重C.地方势力瓦解D.统治思想异变3.《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游牧民族的酒酵发酵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做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这种发酵法即使在如今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得益于这种技术的发展,中原面食的种类日渐丰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原餐食结构改变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D.游牧民族加速汉化4.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A.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B.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C.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5.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史地、方术、诗文、戏曲等书籍大量传布。印刷中心除北宋首都汴梁之外,还有南宋时期的临安、湖州、福建、苏州诸地。最有可能引发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府推行防弊之政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C.科举制度日益发展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6.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材料意在说明()A.明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大众教育主要内容演变C.明清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经济活动影响实用教育7.如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据此判断()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年份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年328177969231 1885年37014038235171491911年4810162044169444515A.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C.传统财政体系逐渐瓦解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8.1903年,张之洞与日本驻华公使共同制定并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留日学生获得优等文凭者,可获得拔贡、举人、翰林出身及翰林升阶。1905年,由于清廷的要求及日本官方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该章程未被真正实施。这反映了()A.中国留学事业的起步B.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C.新政推行的曲折反复D.日本对华的遏制政策9.1911年12月初,独立各省代表拟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依照美国的政体模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以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军政事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变化说明()A.临时大总统法定权力扩大B.中国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C.制度设计服务于现实需要D.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10.民国初年颁布的《矿业条例》规定,矿产按值抽税,贵重矿由10%下降至1.5%,一般矿由5%—3%降至1%,取消了清末每年公司纯利的1/4上交政府的规定。《矿业条例》还详细规定国民取得矿业开采资格后,地面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该条例()A.营造了经济近代化的新氛围B.增加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D.加剧了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1.1922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重要政治声明,声明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力图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B.萌发了统一战线的思想C.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D.受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12.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规定“保护中小商人利益”“防止乡村群众无原则的(地)侵犯中小商人的利益”“每月营业额不到一百五十元者完全免税”,鼓励小商小贩从白区输入民用与军用物资,并给予免税、贷款倾斜乃至武装护送等支持。由此可见()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有所扩大B.经济建设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核心任务C.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党的革命事业D.中国共产党注重构建根据地经济秩序13.如表为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盐阜区进行政权建设时的选举结果。这表明当时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干部构成行政委员(9人)士绅3人,农民3人,小商1人,妇女1人,雇工1人庄长(22人)富农为4人,中农7人,贫农11人A.顺应了社会性质的变化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C.强化了意识形态的斗争D.落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4.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这说明()A.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B.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D.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15.图1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图。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旨在()2 图1A.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B.推进基础教育发展C.适应国家工业化需要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6.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A.蕴含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坚持科教兴国国家发展战略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体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初,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决策。此后,为专事权,皇帝往往令某一宰相总理政务,使之位居群相之上。至唐宪宗时期,首相制正式形成。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典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为牵制两者势力,皇帝又令草拟诏书的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中枢机构遂呈三足鼎立之势,唐中后期的皇帝如能平衡好三者关系,可以使朝政勉强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但宦官因掌握军权而势大难制,甚至可以对皇帝行生杀废立之事。——摘编自张琰《唐代宪宗朝中枢政局演进研究》材料二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阁臣等论定国是,为体现君威宸断,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复“祖宗之旧”。然而,英宗长大后,三杨继卒,权宜之制渐成定制,促成中枢决策机制从太祖亲理政务、永宣内阁议政,转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新祖制”与明初祖制的断裂,引发了时人对君权、内阁及宦官广泛而持久的批判。——摘编自王剑《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枢制度演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演变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纺织品、陶瓷和铜钱为大宗。两宋因“钱荒”严重而多次严禁铜钱出口,但实际上根本禁不住铜钱的出口,当时“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南宋宁宗时规定“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之后,丝绸外销量更加扩大。宋代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材料二1775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尝试将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国进行交易,棉花的交易开启了两个古老国家大规模交易货物的历史。到19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400多万两。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直至被鸦片取代。中国输出商品的主力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密土布等都是外贸商品的明星种类,西方人对其十分青睐,其中又以茶叶的出口量为最。英国商人对于生丝和土布也十分偏爱,对其购买量不断增加。英商购买生丝数量从19世纪初的不到1200担,增至19世3 纪30年代的8000担以上,几乎增加了6倍。——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局限性。(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海外贸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张謇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材料二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他在1895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比较明确地提出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他认为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在籍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却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纵观1921—1978年这长达57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作出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节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3)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独立自主地探索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5)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确立并不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6)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前提和制度基础。——摘编自段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出其中一个经验,并加以阐释。(要求:经验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4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