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语文答案

2024-12-14 · 5页 · 703 K

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1.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A.偷换概念。“会对大脑造成损害的β淀粉样蛋白”错误,原文是“大脑皮层也基本报废,取而代之的是坏死的脑细胞和异常的沉积物。现在,科学家已经了解到这些异常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简称Aβ)的蛋白质”。B.“都是”扩大范围,原文是“往往都是”。D.“更为重要”于文无据。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思路点拨“目的主要是让大脑的状态活跃,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理解错误,文中意思是跳广场舞、下棋有助于大脑保持活跃,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但并不能说是老人进行此类活动的目的。3.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从多角度分析材料的能力思路点拨“突出了科普文章‘科学性’的特点”错误,这些语言突出的是科普文章“普及性”的特点。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①ε4型②Aβ③能力弱④升高(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答案①通过引用一部广为人知的科幻电影,吸引读者的兴趣,为枯燥的医学信息增添一些趣味性。②《猩球崛起》中的黑猩猩用了基因治疗药物后智商得到了快速提高,但用于人体却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说明动物实验的成功再到人体实验需要历经重重考验,强调了现实研究中的挑战和复杂性。③目前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并没有出现,但科学家仍在努力探寻,《猩球崛起》这部科幻电影的相关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前景与希望。④连接前文关于疾病治疗现状和后文关于预防措施的内容,承上启下,使得文章更加流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思路点拨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7.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段分析鉴赏的能力,思路点拨“是因为他对多年的捕蟹生活习以为常,认为无须多描述”错误,文中“我”只是推测“许是长期单独作业养成了沉默的习惯”,看不出他的内心想法。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答案①照应文章标题。第三段描写深秋练湖美景,呼应了标题中的“秋湖”。②渲染氛围。通过描绘远山、近山、芦苇丛、水蓼花等景物,以及渔歌隐约、渔柝声声等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丰富的自然氛围,使读者能够—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感受到练湖秋色的美丽与和谐。③烘托人物心情。深秋练湖的美好景色,衬托了“我”的愉悦心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为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的能力。答案①以小见大。“蟹神仙”是捕蟹群体的缩影,秋湖上的捕蟹场景也反映出整个“蟹产业”态势良好、令人欣喜的现况。②卒章显志。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时代在劳动者的心灵上,投上了明亮的光点”,指出是国家的好政策给劳动者带来了希望和幸福。③前后对比。作者通过“蟹神仙”之口,将他先前和现在的生活、心态进行了鲜明对比,展示了时代的变迁,歌颂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含义、用法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思路点拨A.“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阴”指山的北面。B.“斗折蛇行”的“蛇”是名词用作状语,指像蛇爬行那样,与材料中加点的“帷”用法不相同。D.“敌静则人安其德”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他的”;“吾其还也”的“其”表示祈使语气。1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点拨“导致李光弼以能率领孤军”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中,看不出是众将不听命于李光弼,致使他只能率领孤军与安史叛军作战。“众将……对擅长治军用兵的李光弼并不听命”说法也不准确,文中只说“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答案(1)乌承恩多次用私人的财物招募部属,叉赓次穿上妇女的衣服到众将的军营劝说引诱将士。(关键词“募”“衣”“诣”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2)史思明于是拘捕了乌承恩,赍骂他说:“我有什么地方辜负了你而你竟会干出这种事!”(关键词“执”“责”“负”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内容及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答案①史思明当时已经归降,没有谋反举动,谋害他不是光明正大的德义之举,不能使人心服口服。②对待史思明这样喜好作乱的人,只能用德行和道义来使其屈服.用郉人的小手段来袭击他是错误的。(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起初,史思明以列将身份侍奉平卢军使乌知义,乌知义待他很好。乌知义的儿子乌承恩任信都太守,(在安史之乱中)举郡投降史思明,史思明顾念旧恩而保全了他。等到安庆绪兵败,乌承恩劝说史思明归顺唐朝。李光弼认为史思明终会反叛,而乌承恩是史思明的亲信,就让他暗中谋害史思明。乌承恩多次用私人的财物招募部属,又屡次穿上妇女的衣服到众将的军营劝说引诱将士。众将把此事报告了史思明,史思明怀疑事情不实,没有追查。恰逢乌承恩进京朝见,皇帝(肃宗)派遣宦官李思敬与他一起—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前往范阳安抚、慰问史思明。乌承恩宣布圣旨后,史思明留下乌承恩住在府中,用帷帐把他的床下遮了起来,派两个人匿藏在里面。乌承恩的小儿子在范阳,史思明让他去看望父亲。半夜,乌承恩悄悄对儿子说:“我接受皇帝的命令来除掉史思明这个逆贼,事成之后会让我担任(范阳)节度使。”埋伏在床下的二人大呼而出。史思明于是拘捕了乌承恩,责骂他说:“我有什么地方辜负了你而你竟会干出这种事!”乌承恩谢罪说:“我真是罪该万死,这都是李光弼的计谋。”史思明于是召集将士、官吏和百姓,向西大哭说:“我率领十三万人归顺了朝廷,有什么地方辜负了陛下,竟然想要杀死我!”于是将乌承恩父子鞭笞致死,被株连而死的有二百余人。材料二:雄伟特出、喜好作乱的人,可以用天下的大道义来使他屈服,却不可用庸人的小手段来袭击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内心甘愿为道义而屈服,不肯凭自己的智力来辜负别人,侥幸袭击得手,之后必然大乱,凶暴悖逆,放纵任性,然后(他)才会收敛自己。这是不能不谨慎行事的。李光弼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与强大的安、史叛军作战,百战百胜,他治军用兵的声威名望在郭子仪之上。然而当时众将都仰望郭子仪的风采,敬服他如同天子,而李光弼在彭城之时,众将已不听命于他。郭子仪能使吐蕃称自己为父亲,而史思明却上书朝廷请求诛杀李光弼漑李光弼的真才不及郭子仪的声誉,郭子仪安然而坐还綽绰有余,李光弼奋力驰骋尚且不足我曾经思考其中的缘故,读到《史思明传》,看见李光弼派遣乌承恩暗中谋害史思明一事,然后才知道李、郭二人的优劣所在。大概因为郭子仪的为人,极其诚恳丝毫不欺,忠诚信实,他是胸怀坦荡的长者啊。因此,宁静自处时别人安心于他的德行,有所举动时别人信服他的道义。李光弼任用乌承恩,派他袭杀史思明,这虽然是狡猾之人、诡诈之术的常态,(但我)猜想这样的人必定勇武强悍,内心有不可确保守信的地方。俗人的小聪明、盗贼的小伎俩,(他们)锔尔使用,不然怎么会招致史思明的侮辱呢?这种小聪明、小伎俩是不能真正服人的。唉!成就太事倚靠才能,不如倚靠德行;使人信服凭借智力,不如凭借道义。只有德行与道义,起初滞钝终究锋利。用德行与道义处理国家大事,(希望)行之久远,是不会后悔莫及的。15.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只是沉浸在回忆当中,重温佳人携酒款待自己的往事”理解错误。“到归时”等,提示了这是想象未来佳人携酒款待自己的情景,并非重温往事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诗词中重要意象的作用的能力。答案①桐花:半亩桐花盛开在寒食节前后,在庭院中与愁雨交织,渲染出压抑愁苦的氛围。它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让抽象的愁思变得具体可感。②桃李:桃李代表着美好的春日景象,引发词人对故乡东园及佳人的思念。同时,桃李依旧绽放,而人却不知是否如昔,强烈地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悲伤。③残英:残英即落花,词人想象归乡时尽管时光流逝,花朵凋零,但残英尚存,既体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也象征着家乡还有熟悉的景象慰藉词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3)示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案①源源不断/接连不断②声名远播/闻名遐迩/远近闻名③当之无愧/名副其实(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案示例:位于大运河最北端的通州,其城市功能紧紧围绕漕运和仓储(或:其城市功能以漕运和仓储为主),甚至名字就是取自“漕运通济”之意。(每改对一处给1分,两处给3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答案甲:诗中所说之塔乙:北至北京通州丙:潞水经常泛滥成灾(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1.答案D命题透析岑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思路点拨A.《燃灯塔的文化意义》只强调了燃灯塔的文化意义。B.《燃灯塔的传说》只突出了传说部分。C.燃灯塔与大运河》只涉及燃灯塔和大运河的关系,而材料重在写燃灯塔。D.《燃灯塔的前世今生》既涵盖了燃灯塔的历史由来、与大运河的关系,又讲述了如今的状况,全面且准确地概括了文章内容。2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答案示例一:我选择“认”字。(1分)理由;①原文有“只要远远望见高耸入云的燃灯塔,便知一路风尘仆仆的终点就要到了”,“知”与“认”意思相同。②“无恙蒲帆新雨后”,说明乘船的人刚刚安全到达,诗歌两句话紧密衔接,主语都应是人,选择“认”更好。③文中交代燃灯塔是大运河终点的重要地标,地标就是用来让人们识别的,故此选“认”更好。(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示例二:我选择“镇”字。(1分)理由:①从内容上看,诗句描绘的是云光水色的潞河秋景,“一枝塔影镇通州”能体现出燃灯塔在通州的重要地位,有镇守一方之意,与后文燃灯塔作为通州地标、镇水等内容相呼应。②从意境上看,“镇”字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更能凸显燃灯塔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感和威严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3.写作提示材料以水桶的状态来引发思考。首先,水桶空的时候容易被风吹倒,这意味着如果人或事物处于空虚状态,缺乏内在的支撑,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被“打倒”。所以需要注满水,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人的知识、品德、思想等,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生活中站稳脚跟,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接着,材料提到水注满后长时间不换会发臭。这象征着如果人只是一味地积累,而不进行反思和更新,就会变得僵化、落后,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引入新水,这提醒我们要敢于摒弃旧的观念、方法和知识,不断接纳新的思想、技能和经验,保持一种开放、进取的心态从整体上看,材料强调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空虚到充实,再从充实到更新,不断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对于个人的成长、组织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考立意:①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人生如容器,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②勇于创新,超越自我:敢于摒弃旧的观念和方法,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实现自我超越;③保持谦逊,追求卓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和进步,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④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又要不断创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