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4-12-24 · 6页 · 448.9 K

考试范围:纲要上、纲要下、选择必修安徽2024—2025学年高三12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典型祀天遗存,主要是以高庙遗址为代表的低地“天梯”类和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山巅“圜丘”类。此外,还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半圆形“观象台”遗迹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敬天保民观念已经出现 B.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影响C.区域文化发展有相似性 D.社会阶级出现明显分化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主张仁民,君主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商鞅和韩非却主张刑民,要“轻罪重罚”“以刑去刑”,“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这表明()A.民众作为政治力量得到重视 B.儒法思想呈现融合趋势C.法治思想符合政令统一需要 D.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出现3.图1是西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丝绸之路()A.以敦煌为线路起点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C.线路逐渐向南偏移 D.深受地理环境影响4.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朝廷发布诏令:“会子务隶都茶场。正以客旅算请茶、盐、香、矾等,岁以一千万贯,可以阴助称提,不独恃见钱以为本,又非全仰会子以佐国用也。”这表明会子()A.主要用于国家财政开支 B.逐渐取代铜钱货币地位C.货币价值得到一定保障 D.可以在中原地区内流通5.一条鞭法之后,“各种赋役册籍,灿然大备”。万历九年(1581年),歙县项氏将休宁县孙氏诉讼至徽州府,控告孙氏将项家位于休邑黄石坑上的祖坟推毁并据为己有。诉讼过程中,双方先后运用黄册、鱼鳞图册、易知由单、钱粮票、佥业票等主张地权,徽州府最终将坟地判归原告项氏。这一事件说明当时()A.司法实践中较重视例的作用 B.一条鞭法影响司法实践C.赋役改革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D.经济发展引发产权冲突6.1905年以后,不少徘徊观望的士子将眼光转向实业和专门学堂。如福建便设局劝办农桑,附设浙粤两股蚕务学堂,因购置应用图书、仪器,添聘教习,“来学者众”,不久就增拓校舍,扩充学额,以满足需求。这主要表明()A.废停科举利于实业发展 B.士人掀起实业救国浪潮C.官制改革引发社会危机 D.癸卯学制推动学堂建设7.图2是1918年12月《上海泼克》发表的一幅漫画。中文的说明写着:“新思潮与旧官僚势难相容。现在社会状态亦多趋附旧官僚。此中国之所以无起色也。”图中的跷跷板中心标示着“现社会”。这折射出当时()A.袁氏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C.思想文化革新渐趋深入 D.北洋政府扼杀新思潮传播8.聂荣臻将中国共产党某一政策称之为“挤牛奶”:把地主的土地统统分光了,一下子就吃完了,这当然很痛快,但是,以后你还吃什么呢?……“挤牛奶”,今天挤一点,明天挤一点,贫苦农民的生活可以得到一些改善,地主、富农也可以接受。这一政策()A.激发了农民参与土地革命 B.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经济建设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起普遍的抗日民主制度9.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有关文件中提出:第一,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的比例,可适当高于其人口比例。第二,少数民族尽可能单独推选代表。第三,应依地区具体情况,注意到各少数民族内部、各阶层间代表人数的适当比额。这主要是基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普遍建立 B.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较不平衡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发展 D.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0.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一决定()A.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B.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D.推动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1.表1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中国出资200亿人民币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2016年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推动通过《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2018年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了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等多项扩大开放的新举措表1反映出中国()A.充分展现大国责任的担当 B.构建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C.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 D.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12.埃及后王朝时期,祭司们为使“神圣文字”不至于流入外族人之手,在原有的古埃及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大量扩充了同音异形和同形异音符号,并发展出更为艰深的密码符号系统,使古埃及文字更为神秘复杂,只有长期沉迷其中的祭司才能读懂。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古埃及()A.象形文字得以沿用 B.王权统治更加稳定C.对外交流深入发展 D.文化传承受到阻碍13.图3是波斯帝国首位皇帝居鲁士大帝的言论。这体现出波斯()“在我们所征服的城市里有一些我们的驻防部队和指挥人员,我将他们留在那里,只要求他们驻守城防,而不希望他们去干涉任何其他事情。不过我还要指派另外一些人去做总督,去管理原来居住在那里的人,接受他们的供奉、让他们为驻军提供粮饷,履行他们应该履行的职责。”“如果哪个总督因为自己富庶或者自己身后臣民众多就想独立或者图谋不轨的话,那么,他马上会现场遭遇反击。”图3A.尊重被征服地的制度与文化 B.注重维持庞大帝国的稳定C.重视民主管理的精细化建设 D.赋予地方独立的军政大权14.在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西班牙士兵贝尔纳尔·迪亚斯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景观是特诺奇蒂特兰城的集市和神庙,集市的规模、商品供应种类之繁多及井然秩序都令其震惊,而在神庙里看到的人祭规模是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相比的。此二者都维系着这个世界。据此判断,在阿兹特克帝国时期()A.社会生活深受宗教影响 B.海外贸易相当活跃C.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D.社会结构层次明显15.1383年,葡萄牙人民发动起义,若昂成为起义的领导人物,并在1385年由议会推举为葡萄牙国王(1385—1433年在位)。在他的统治下,“国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最大权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它”。据此可知,若昂的统治()A.导致葡萄牙封建制度的瓦解 B.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C.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支持 D.有利于葡萄牙成为民族国家16.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A.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尤为缓慢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C.美洲宗教信仰和习俗发生变化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进入汉代以后,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在比较宽松富裕的社会环境之下,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体育得以快速发展,例如毽子、丢绢、跳绳、六博、秋千、蹴鞠等。从画像、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中男子从事的项目在女性体育中都能见到。当时,礼教尚未形成,外加多数建国元勋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因而宫廷与民间的体育喜好极为相似,极少有专供贵族享用的项目。而到汉代后期,女性体育活动场所逐渐被局限于深宫大院之内,很多项目如秋千等由男女共享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宠,军事体育中如骑马、娱乐体育的蹴鞠等项目也走出女性体育。——摘编自樊六东《汉代女性体育研究》材料二长久以来,英国绝大多数女性一直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但19世纪中后期各女子学院的创办逐渐改变了这一状况。1870年前后,英国政府就曾提倡“各学校要进行身体训练”。从1876年开始,体育课也成为了各阶段女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到19世纪末,统治者对经济萧条伴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忧虑,促使他们对秩序、纪律、服从等观念愈加重视,一些学校已在团体体育运动项目中注入了学校的价值观念。以女子教育者厄斯特贝格为例,她禁止寝室之间的串访,要求定时熄灯,洗冷水澡,周末不准离校,推崇带有服从精神的瑞典体操。——摘编自李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子体育教育的兴起与特征研究》材料三在国家领导、相关法律的制订与保障下,不仅“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被确立,而且对性别差异的认知也逐渐呈现客观化倾向。随着女性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觉醒、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回归与参与,女性体育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意愿,同时在一些国际赛场中成为国族自信心的寄托,女性体育的意义就此进一步升华。——摘编自陈亨明、杨冠强《从性别平等到论域转换:社会主义女性体育观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女性体育发展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女性体育的进步和局限之处,并分析其背景。(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发展女性体育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对女性体育发展的认识。(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童谣《两只老虎》的曲谱发源于西欧,传入中国后,1925年由中共党员罗振声填词成为《国民革命歌》。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1926年7月2日,国民政府通过“推行国歌案”,将《国民革命歌》作为代国歌。时人赞誉《国民革命歌》道:“我国当一九二五年大革命发动时,以一席国民革命歌,卒能使一般民众,无论男女老幼,个个能唱,因此革命的思想,借以贯通,北伐的事业,赖以完成。”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舆论开始曲解、质疑和抵制《国民革命歌》,强调该曲广为传唱是国民党的功劳,以《国民革命歌》来源于法国儿歌,批评其曲调柔美不适合作为中国革命歌曲,甚至称其“不利国民革命进程”,指出该曲“与中华民族的体面有碍”。1931年5月16日,国民会议通过临时决议:国歌暂缓制定,在未制定前,以党歌(即《三民主义歌》)为代国歌。但是,因《国民革命歌》传唱度极高,影响力广泛,党政军、文艺界仍多传唱该歌。——摘编自马乐、卢烈炎《革命与童谣:从〈国民革命歌〉到〈两只老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歌》广为传唱的原因和影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民党抵制《国民革命歌》的理由予以批判。(7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早在远古时代,世界不同地区就存在一定联系。在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100年)时期,希腊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小亚、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所接触,克里特文明就深受西亚和埃及古老文明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希腊世界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这种文化繁荣是建立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基础之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它不仅包括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三大古老的东方文明,而且还接近希腊文明的边缘。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通过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公元元年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古代文明交流”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安徽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专版)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2.A3.D4.C5.B6.A7.C8.C9.B10.D11.A12.D13.B14.A15.D16.B17.(1)特征:项目多样;娱乐性强;具有平民化特征(或淡化阶层差异);性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