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契刻符号,这些符号被刻在龟甲和骨器、石器、陶器之上,其中有些符号如“目”字形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十分相似,其年代距今有8000多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这可用于研究A.社会流动状况B.早期国家形成C.中华文明起源D.区域文化交流2.西汉前期,诸侯王就国时间以分封制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西汉中期至东汉,皇帝开始倾向于以其个人喜好来决定诸侯王的就国时间。诸侯王不再需要承担王国管理的职责,往往也选择授封后暂不就国,常常是由臣僚上书请求派遣诸侯王就国。材料所述变化主要缘于汉代A.选官制度的创新B.刺史制度的实施C.中枢机构的调整D.中央集权的加强3.据记载,东晋时期,每亩田地能产米约三斛,以出米率为六成算,当时的粮食亩产应为五斛上下;南朝宋时,江西出现粮食亩产二十斛的良田;到了梁朝,“千余顷”的良田每年能产粮食“百余万石”,折算下来每亩田地每年可以收获至少十斛粮食。这反映出当时A.区域经济的平衡B.南方经济的开发C.经济重心的南移D.南北交流的频繁4.以事教的童蒙读物表童蒙读物朝代著者条目童蒙须知南宋朱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小学南宋朱熹明伦;敬身小学诗礼南宋陈淳事亲、事长、男女、杂仪这说明南宋时期A.理学世俗化的倾向B.学校教育对象的下移C.儒学官方化的实现D.百姓文化修养的提高5.清代,无论是皇帝谕旨,还是官员奏议等官私文献,普遍使用“中外一统”来描述其再造囊括塞外和黄河、长江流域的“大一统”。譬如“洪惟我朝至治敉宁,中外一统”“我朝中外一统,薄海同风,不忍弃置异视”“今则中外一统,天下之政,取裁京师”。材料所述状况A.缓和了社会矛盾B.拓展了边疆地区C.反映了政治革新D.有利于民族交融6.近代学者姚莹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十分感慨,以为“大获我心”,遂放弃了要编纂《异域丛书》的念头,且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深表认同,自认难以超越。这主要是由于《海国图志》A.平息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B.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C.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D.正确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7.民国初年,河北保定有染坊10多家,职工133人,较大的作坊有福合公、三合、义大等厂家,每家职工20名~30名,资金1200元~2500元。其产品多是为当地织布户生产的布匹及纱线加工,但也有少数收购布匹染整后外销。据此推知,当时保定地区A.成为了北方的纺织业中心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社会生产专业化有所发展D.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8.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重新唤起了闽西工农的斗争意识,……从而与湘、粤、赣边界农村的斗争相呼应,更使赣南的斗争得到掩护与援助。这次渐次分散红军的力量到群众之中去发动群众的策略,将使东南半壁完全造成赤色局面”。据此可知,红四军的军事行动A.践行了中国革命新道路B.揭开了大反攻的序幕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转型D.遵循了政治建军原则9.1941年9月,淮北根据地行政公署明确将“提高民族气节”写入文化教育方针里面。到1944年底淮北全边区民校(即民众学校)共有1830个班、学生达66383人,从1943年起开展的冬学运动中仅淮宝一县就有冬学400所、学生1500余名。这些做法旨在A.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提高民众的文学修养C.反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D.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10.侨汇是指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侨居在本国的外国居民汇回其祖国的款项。侨汇收入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外汇来源。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4年,全国侨汇收入6.8亿美元,等于同期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侨汇收入A.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B.突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D.拉大了城乡间经济差距11.198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此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全球性、洲际性和区域性的多边外交活动,如承办第四界妇女大会、签署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这些做法意在A.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B.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C.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环境D.拉开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帷幕12.古代两河流域的王权观念中,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神的赐予与认可,因此虔诚侍奉神祇是国王的第一项职责;其次,国王必然拥有神祇赐予的武力,能够带领国家开疆拓土;第三,国王应当是勤勉的“牧人”,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生活。这些观念A.维护了民众利益B.有利于文明发展C.削弱了权贵实力D.提高了百姓觉悟13.中世纪早期,西欧庄园簿记人员采用文字叙述式的记账方法。大约公元12至13世纪时,簿记记录有了统一的格式,记账方法更加简明,如下图所示。这些变化表明,西欧庄园内A.自然经济遭到破坏B.领主与农奴关系缓和C.管理形式愈加规范D.等级秩序受到了冲击14.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王室和政府没有把掠夺或者交易来的东方珠宝锁在宝库里,而是把它们拿到里斯本的市场上拍卖;来自欧洲各地的名产在里斯本与东方的奢侈品进行交换;非洲人、中东人、印度人还有东南亚人也会在里斯本市场上被买卖,成为欧洲贵族或者商人家庭的“奇货”。这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B.助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使亚欧之间的贸易网络开始形成D.说明了欧洲价格革命的范围广泛15.18世纪,欧洲人在汇总、整理知识的同时,对于知识的来源、其可能的分类、知识的发展与进步等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如法国狄德罗和达朗贝尔撰写的《百科全书》,虽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英国培根的知识系统,但仍然有许多创新之处。该现象A.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B.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深入C.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兴起D.弘扬了宗教改革的主张16.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获得了对政府已经开支的款项进行审计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前所未有的。议会对开支的否决权,以及对经表决通过的款项如何使用的监督权,把政府置于重要的约束之下”,英国逐步建立起了“行政机构向议会负责”的制度。这说明当时英国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国王已经丧失行政权C.权力分立机制走向成熟D.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档案集中于中央,其主要作用是为中央王朝治理天下服务,真正能够利用档案的除了皇帝,只有中央的主要官员和负责档案管理的部分官员。应用的范围也相当集中、狭窄。除了用于赋役征调,主要用于编修实录、编纂前朝历史,以为治国之鉴,不能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摘编自李伟山《古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政治探源》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产生了一些诸如制造武器的图样以及修建厂房的图纸等等的近代技术档案。档案不仅利用于机关衙门服务和编史修志上,还具有了“备修史之用”及“供各科学术之研究”的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者们对甲骨档案、敦煌档案和明清档案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研究,令人们意识到了档案的巨大价值。但由于近代中国的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档案学思想研究略显粗糙,不够深入。——摘编自吴洋《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如下表所示:序号表现①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形成档案事业管理机制。国家综合档案馆、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和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建立②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③新中国成立至今,档案高等专业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国档案学会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档案宣传与出版机构也纷纷设立④1980年,国家档案局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1996年,中国举办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摘编自张娇等《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档案应用的基本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档案及档案学的变化。(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新中国档案学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档案的史学研究价值。(11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不仅直接诱发了日本社会的尊王攘夷浪潮,也深刻激化了国内政治矛盾,严重冲击了幕藩体制和幕府权威。围绕开国还是攘夷、佐幕还是倒幕等重大问题,幕府、朝廷、地方实力派大名、下级武士等四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波诡云谲,最终形成了以尊王倒幕为核心的强藩联合,并通过“王政复古”政变逼迫德川幕府退出历史舞台。明治维新中权威的解构与重构,是在国家权力重构的显在主线和以“顺天应人”为依据的权威这一制约权力重构的潜在主线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通过政治路线上明确治国理政的方针和途径,组织路线上“纯化”寡头政治的构成,最后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的。——摘编自杨栋梁《权威重构与明治维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并谈谈其给我们的启示。(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摘自《汉书·景帝纪》材料二劝农是我国古代农业专项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封建国家机器实现其对农业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为历代以农业立国的封建王朝所重视。元朝对农业的控制和管理集中地体现在组织了一套完整的由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管理系统,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明朝政府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等减灾作物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成为明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清代统治者认为“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使盖藏充裕,缓急可资”。——摘编自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汲取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12-28
·
6页
·
54.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