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中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3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记载:“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如救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这一记载反映了()A.国家治理的民主理念 B.官员选拔严谨公正C.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官职任命较为随意2.汉朝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定期向中央汇报本地的户口、垦田、赋役等情况。同时,中央会派刺史到地方监察并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据此可知,汉朝的这些做法()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3.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经常讨论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这种情况在希腊的其他城邦较为少见。可见,当时雅典()A.民主政治较为发达 B.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城邦C.政权机构最为强大 D.民众权力引领希腊世界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极大限制,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然而,国王仍在名义上保留着一定的权力,比如形式上的任免首相权和批准法案权等。这一状况()A.引发了政治的混乱 B.保证了权力的平衡C.阻碍了民主的发展 D.体现了制度的妥协5.学者张荫麟在谈到20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时说道:“今之论者,每言社会之变迁,风俗之移易,滔滔不绝。然观其行,旧习未除,新制未立,纷扰杂陈,莫衷一是。”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当时()A.社会变革阻力巨大 B.民众观念转变困难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D.社会转型尚未完成6.《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写道:“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而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①边区政府维护爱国人士的权益②边区实行了严格的“三三制”③边区人民拥有广泛权利④边区政府重视公务人员权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流;加强户籍管理,实行什伍连坐法;等等。这些举措()A.破坏了秦国小农经济结构 B.是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实践C.客观上瓦解了秦国分封制 D.使秦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8.清朝末年,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却出现“今之士大夫,或谈洋务,则色变,或言西学,则鄙夷”的现象。这说明()A.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 B.洋务运动在清末未见成效C.民众对改革态度冷漠 D.西学不符合清朝发展需要9.下表所示为宋代官员中通过恩荫入仕与科举入仕的占比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宋代()入仕方式恩荫入仕科举入仕身份高级官员子弟中级官员子弟低级官员子弟进士诸科占比20%10%5%50%15%A.恩荫制度逐渐被废除 B.科举制度受到推崇C.选官的方式趋于单一 D.官员素质有所下降10.晚清时期,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学堂选官制度实施后,一些由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进入官场。这使得()A.传统士绅阶层地位提高 B.中国近代化进程加速C.新旧势力冲突趋于缓和 D.清政府财务支出增加11.在1871—1918年这段时期,德国政府将“经济成就”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十几年间,德国政府中的众多高级官员,大多是因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就而获得任命的。这反映了德国()A.官员选拔制度僵化 B.经济精英掌控政治权力C.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决定政治走向12.以下所示是民国初期《政府公报》发表的一则公示。这反映了当时的官员考核制度()普通文官甄别中,只有交通部传考不到之停职主事郑宝艺一人取消委任资格,其余各部未见有甄别不合格者……在任官则尽赐一榜及第。--1914年11月4日《政府公报》A.相对公平 B.流于形式 C.封建性强 D.无法可依13.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14.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吕氏乡约》开始实施,其宗旨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该乡约()A.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 B.凸显了乡村自治的理念C.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D.是基层管理制度的创新15.2012年以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有法可依。截至2024年6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这说明()A.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 B.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C.法治服务保障大局的作用彰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16.据如表可知,我国()11980年邓小平在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21981年1月,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总结归纳提炼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五讲”,但考虑到青年人不愿意老听“讲”,就又归纳提炼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的“五美”。31981年2月召开的团省(区、市)委书记会议上,参会人员对“五讲五美”中的“仪表美”有了争议。会议决定取消“五美”中的“仪表美”。这样,“五讲五美”改成了“五讲四美”。A.改革开放决定道德发展 B.政府倡导精神文明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D.“五讲四美”难以明确定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夏朝起,世袭制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家族传承权力的方式影响深远。周朝构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以拱卫周王室;宗法制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秦朝一扫旧制,开创性地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三公九卿则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郡县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各朝代持续对政治制度加以调整和完善。汉朝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为官。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应运而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途径,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演进,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古代雅典实行城邦民主制度,公民能够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罗马共和国时期,设有元老院等机构,对国家事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盛行,土地和权力层层分封。步入近代,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议会成为权力中心。美国则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较大权力。这些不同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因素。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诚然,对中国古代文官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官的考核制度囊括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萌于舜,创于秦,成于汉,善于唐”。历代王朝对于文官的考核选拔都非常重视,尤其越来越突出对道德品行方面的考核,并且逐步从考核机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加以发展和完善,“修已安人,为政以德”的选拔科考制度总体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文官考核制度的基本特点。材料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在19世纪诞生之初就注重对文官的考核。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考核也极为重视,尤其是在对德行的考核中,特别注重对职业道德的考核。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西方已初步形成科学完备的职业道德考量体系。尽管西方各国对考核的称呼不尽相同,如法国称为“鉴定”,英美等国称为“考绩”,日本则称为“勤务鉴定”但从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各国都非常重视在职业道德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权重设置。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中德的考核主要特点是注重职业道德立法和保持政治中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金祥《古今中外视阈下官德考核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文官考核与西方近现代文官考核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方文官考核对你的启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令到例,从律令法体系转变为律例法体系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一个重要的转变,而明代则是这一转变的中心地带。明初令例并不杂糅,令有令典和单行令,其在明太祖的法律谱系中应当属于与律并称的“常经”,是祖宗成法的一部分。而明初的例则属于“一时之法”,其基本特征就在于可以根据时势而变化,无论是例典还是单行例都有权宜之法的可变性特征。明太祖之后,由于受祖宗成法不可改易的限制,历代君主都多以例来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和统治政策,加之贵存中道成为立法的原则,大量作为一时之法的例被多朝沿用,推动了例与令的合流。——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材料二《法国民法典》自颁布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当初民法典基本结构的主要部分仍未有根本改变。这种形式保持本身就显示了法律对传统的尊重,显示了法律稳定性的重要性,哪怕是形式上的稳定。《法国民法典》起初有三卷,共2281条,由篇、章、节、条构成。其篇章结构近200年来始终保持未变,仅条文数目在1975年时增加了2条,即第2282和2283条。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条文的内容会不断因修订而变化。但是,即使必要的条文增加,也都努力采取某种技术处理方法,使原条文尽量保持不变。——摘编自耿林《论法国民法典的演变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例与令合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民法典》演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法律体系变化与《法国民法典》体例演化的差异。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持续性深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趋向于理性自觉,创造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关头应时而变,创新指引、科学谋划和全面布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不断作出方向抉择、使命转换和战略调整,进而不断实现时代转换。——摘编自任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方向抉择、重大使命与历史超越》围绕“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观”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4-12-28
·
6页
·
24.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