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共80分。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2.在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C.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D.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3.春秋时期,鲁国推行“初税亩”经济改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该举措的推行( )A.标志着井田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保障了鲁国的长治久安4.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过程反映了( )A.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B.中外交流渐趋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少数民族南迁5.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6.秦始皇认为,“道路以轮轨相同,车车相随,则万里之内无难事”,《史记》中有“始皇……车同轨”的记载。据在河北秦井陉古道、云南曲靖秦故道车辙和辽宁朝阳城门车辙的考古报告,车轨尺寸与“舆六尺”基本一致。由此可知( )A.地下材料的历史价值更高 B.文献记载均需得到考古验证C.文献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 D.车同轨是出于完成统一之需7.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该学者认为,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8.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设立中朝,牵制外朝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9.据载,“(东汉)灵、献之世……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 )A.寒门子弟缺乏儒家思想的熏陶 B.朝廷不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C.人才选拔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D.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10.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朝代宋齐陈北魏北周北齐人口数量60040025018508001600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北方经济走向衰落C.南方社会长期动荡 D.北方更具统一优势11.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南朝刘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12.论及魏晋南北朝,某学者评论道:“这一时期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统一,却也开启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由‘多中心’向‘一体化’的演进。”可以印证上述结论的有( )①胡汉交融,华夏认同产生②北民南迁,南方开发③儒佛道相互吸收,文化交流④三省创立,事权分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3.唐朝武则天执政后的“大行帷帽”(原属胡装),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说明当时(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14.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A.继承人不能由上任节度使指定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15.《文献通考》记载:“唐初,始合中书、门下之职,故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中书、门下始设立于唐朝 B.设政事堂出于分权制衡的需要C.三省制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D.三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16.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17.下表为821——845年唐朝户口统计情况(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户数长庆元年(821年)2375805宝历年间(825——827年)3978982大和年间(827——836年)4357575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A.均田制的推行 B.土地兼并的加重C.两税法的实施 D.租庸调制的发展18.唐代佛教出现了面向寺院之外听众的通俗讲经活动,许多讲经的前段都以赞美皇帝、歌颂太平为主要内容,讲经过程中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社会影响力上升 B.社会主流思想变化C.佛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佛教的本土化转变19.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20.疆域的变化反映着朝代的更替,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三个政权并存的时期。下列不同时期的地图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21.宋朝人说:“本朝立法,以知州不足恃,又置通判分掌财赋之属。”通判作为一州第二把手,不但主管一州财政,还参与司法。一州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大事,必须要有通判的参与签名方可施行。这一做法( )A.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发挥 B.平衡了文官与武人地位C.铲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极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辽朝统治区域人员较为复杂 B.契丹与各族间的矛盾尖锐C.传承契丹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D.南北政治经济模式的差异23.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被称为( )A.三省六部制 B.南、北面官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度24.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采取这种措施的主要原因在( )A.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B.促进边疆地区发展C.便利地方之间联系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25.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据此可知,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A.确保了科举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C.实现了南北地区人才分布的均衡D.根植于经济重心的南移26.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据此可知( )A.宋代婚姻习俗出现变化 B.传统儒家观念逐颠覆C.唐宋时期妇女地位下降 D.主流思想影响婚姻观念27.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已经崩溃28.明朝万历前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皇帝积极支持其工作。万历后期,皇帝对于日常政务多采取消极拖延态度,内阁成员却无可奈何。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内阁运行( )A.降低了中枢决策效率 B.附属皇权和独立性差C.缺少民主协商的机制 D.依赖首辅的个人能力29.“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30.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168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31.有学者在评价清代奏折制度时说:“臣下缄封直达御前……雍正帝每于灯下披览,一日有多至数十通者……又因此等奏折来自四方,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时察出,帝即言辞切责,毫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由此可知,清代的奏折制度( )A.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B.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C.扩大了政务决策的人选范围 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32.明中期,常熟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人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果木蔬菜,……农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由此可知,明中期( )A.乡村对城市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盛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3.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根据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的反映了世界地理情况 B.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C.根据中国天圆地方理念绘制 D.受到中国士大夫广泛欢迎34.有学者指出,从国际法学史的角度看,“林则徐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这一结论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林则徐( )A.在广东推行“虎门销烟“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 D.汇译了《四洲志》等书稿35.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12-28
·
9页
·
1.4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