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12-28 · 23页 · 1.9 M

2024.11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B.周围神经系统仅包含感觉神经C.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D.神经节由神经细胞胞体聚集而成【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详解】A、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A正确;B、周围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B错误;C、低级神经中枢会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如排尿反射中脊髓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作用,C正确;D、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传入神经的部分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通过神经纤维与脑和脊髓联系,其功能是传导兴奋,D正确。故选B。2.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神经元M上的离子通透性B.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C.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刺激轴突1,可能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D.图中所示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轴突型【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1,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之间为一个突触,轴突1和细胞体构成一个突触;图3的电位差值小于图2,所以图3情况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化小。【详解】A、通过图2和图3可知,刺激轴突1可以使M形成动作电位,刺激轴突2后再刺激轴突1,则M电位比图2降低,则可说明即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A正确;B、由图1轴突方向可知,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元M,不能作用于轴突2,B错误;C、结合图2可知,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刺激轴突1,也不能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适当增加膜外Na+浓度可能会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C错误;D、图中所示的突触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轴突型,D错误。故选A。3.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损毁脑和脊髓,反射弧的其他部分仍均能发挥作用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躯体的运动,属于传出神经C.只要反射弧完整,给予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D.同一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同一腺体的生理效应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A、损毁脑和脊髓后,传入神经无法发挥其作用,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C、给予感受器适当刺激,且反射弧结构必须完整,才可出现反射活动,C错误;D、同一传出神经末梢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同一腺体的生理效应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D。4.图1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2为图1中Z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正确的是()A.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B.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C.图2中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图2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是感受器,Y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X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详解】A、刺激X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B正确;C、图2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图2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故选B。5.关于胰液分泌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B.斯他林和贝利斯基于沃泰默的实验,提出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胰液分泌的假说C.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胰液分泌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的神经细胞分泌并作用于胰腺的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斯他林和贝利斯分析沃泰默的实验结果,大胆地作出了另一种假设:这不是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详解】A、胰腺的分泌既有神经调节的过程,也有通过促胰液素的激素调节过程,由此可知,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基于沃泰默的实验,通过重新设计实验,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B正确;C、在神经调节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由此可知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胰液分泌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不是由神经细胞分泌,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口服摄入的性激素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B.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随体液运输,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最终使产热大于散热D.一种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分泌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形态结构上独立存在的肉眼可见器官,即内分泌器官,如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及肾上腺等;二为分散存在于其它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团,即内分泌组织,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卵泡细胞及黄体细胞等。【详解】A、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其受体在细胞内,A正确;B、促胰液素由小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作用,寒冷条件下,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但不会大量,产热仍等于散热,C错误;D、一种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如肾上腺可分泌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个靶器官,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C.人体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胰岛B细胞上含有神经递质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答案】A【解析】【分析】1、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2、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详解】A、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糖尿病分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导致血糖升高所致,A正确;B、胰岛分泌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C、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C错误;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神经调节,其细胞膜上含有神经递质,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故胰岛B细胞上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故选A。8.下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中的B、C分别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B.图示A是由垂体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C.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D.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渴觉中枢),A正确;B、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C、水的源和去路的相对平衡,可以维持水的平衡,C正确;D、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正确。故选B。9.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其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免疫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其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Na+、K+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有关,所以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正确;B、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C、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pH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故选A10.在刚刚过去的高邮市第十二届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参赛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民参与、共享健康”的体育精神。当参赛选手在剧烈运动时,内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 B.血浆的pH显著降低C.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D.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加快【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详解】A、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以供应能量,但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A错误;B、剧烈运动虽然产生乳酸,由于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pH不会显著降低,B错误;C、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其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增多,ATP与ADP的转化速率加快,但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特异性免疫受损而非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B.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能阻挡绝大多数病原体C.体液中吞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或处理所有外来的病原体D.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答案】A【解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