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2025届高三“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生物(15+5)全解全析

2025-01-02 · 19页 · 3.1 M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支原体进行无丝分裂,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丝B.大肠杆菌衰老的原因可能是端粒缩短C.好氧菌的有氧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D.肺炎链球菌和小鼠的基因在表达时存在边转录边翻译的情况【答案】D【分析】1、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2、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详解】A、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分裂方式为二分裂,A错误;B、端粒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B错误;C、细菌没有线粒体,C错误;D、原核生物基因和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在表达时均可以边转录边翻译,D正确。故选D。2.G蛋白(包括α、β、γ三种亚基)是一种受体蛋白,结合GTP时有活性,结合GDP时无活性。乙酰胆碱等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可导致G蛋白活化,开启K+通道,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蛋白的活性与K+的运输有关B.抑制α亚基与β、γ亚基的分离,可使G蛋白处于激活状态C.K+运出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呼吸作用提供D.性激素也能通过图示机制实现信号转导【答案】A【分析】结合GTP的G蛋白有活性,结合GDP的G蛋白无活性。乙酰胆碱等信号分子激活受体后,可导致G蛋白活化,开启K+通道。【详解】A、由图可知,G蛋白与GDP结合时无活性,K+通道关闭,而G蛋白与GTP结合时有活性,活化的α亚基与β、γ亚基分离,活化的β、γ亚基促使K+通道打开,因此G蛋白的活性与K+的运输有关,A正确;B、G蛋白有活性时,活化的α亚基与β、γ亚基分离,B错误;C、K+运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D、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不能通过图示机制实现信号转导,D错误。故选A。3.图1表示酶量一定、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Vmax”表示该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Km”表示在该条件下达到1/2Vmax时的底物浓度。图2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底物浓度和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原理不相同B.Km的大小可体现酶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强弱C.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则图1中的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D.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适量上述两种抑制剂,Vmax都会下降【答案】D【分析】分析图1: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到速率最大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图2: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底物不能与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结合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详解】A、抑制剂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如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酶结合从而改变酶与底物结合位点的形态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A正确;B、Km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为1/2Vmax时的底物浓度,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大,则Km越小,即Km的大小体现了酶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强弱,B正确;C、据题干信息,图1曲线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测定的,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酶活性降低,Vmax降低,达到Vmax时的底物浓度也减少,因此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C正确;D、据图分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随着底物浓度增大,底物与酶结合的概率增加,Vmax与不加抑制剂时相同;而非竞争性抑制剂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Vmax比不加抑制剂时的小,D错误。故选D。4.下图表示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状态的调节示意图,当酵母菌生活环境中缺乏存活因子时,细胞会启动自噬作用,以延缓细胞的快速凋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细胞外有营养物质,细胞就不会出现自噬作用B.AKT能抑制细胞凋亡,还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C.mTor促进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为酵母菌供能D.mTor和AKT的作用不同,故自噬作用和细胞凋亡无关系【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表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其中AKT和mTo,是抑制酵母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详解】A、据图可知,细胞是否出现自噬主要取决于环境中是否缺乏存活因子,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AKT在存在存活因子的情况下,可通过营养转运子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也可抑制细胞凋亡,B正确;C、代谢底物进入细胞与mTor无关,mTor可抑制细胞自噬,C错误;D、剧烈的细胞自噬可引发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B。5.研究发现,MPF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成熟促进因子,其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而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图甲、图乙表示非洲爪蟾部分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图丙表示其卵母细胞细胞增殖阶段中MPF含量,其中DE段为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II之间短暂的间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着丝粒分裂导致图甲和图丙的EF段的染色体数彼此相同B.基因的分离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和图丙的GH段中C.同一双亲产生的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常与图丙的CD、FG段有关D.MPF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并促进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答案】C【分析】由题意可知: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导致细胞进入分裂的前期;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细胞又进入分裂的末期。因此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H段为有丝分裂。【详解】A、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二倍,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A错误;B、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也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和图丙的CD段,B错误;C、同一双亲后代遗传的多样性不仅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也与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有关,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FG段为受精作用,C正确;D、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但不能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形成,D错误。故选C。(更多试卷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智慧学库)6.研究发现,鱼体内用于去除RNA甲基化修饰的m6A去甲基化酶FTO,可擦除NOD基因的mRNA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THDF2蛋白质识别并降解,从而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RNA的甲基化修饰不会改变其碱基序列和相应的表型B.提高NOD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会抑制NOD基因的表达C.饲喂适量的FTO蛋白抑制剂有助于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D.甲基化会使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的过程受到干扰【答案】B【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mRNA的甲基化不会改变自身碱基序列,但可能会影响翻译过程,从而改变生物的表型,A错误;B、提高NOD基因mR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会抑制NOD基因的翻译,B正确;C、给鱼类饲喂适量的FTO蛋白抑制剂,则FTO蛋白不能发挥作用,即FTO蛋白不能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导致被Y蛋白识别并降解的mRNA量增加,从而降低了鱼类的抗病能力,C错误;D、起始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RNA聚合酶结合的是DNA上的启动部位,D错误。故选B。7.某男性有特殊面容、智能落后、生长发育迟缓,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其14号染色体如甲图所示,异常染色体的来源见乙图,其余染色体均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B.该男性染色体数正常但患有唐氏综合征C.该男性初级精母细胞中会有异常联会现象 D.该男性精原细胞分裂后可产生正常的精子【答案】A【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异常染色体是由14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连接并丢失片段而形成的,这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和缺失,A错误;B、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由题意可知,该男性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而其他染色体正常,因此该男性染色体数正常但患有唐氏综合征,B正确;C、由于14号染色体存在异常(部分片段丢失),在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有异常联会现象,C正确;(更多试卷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智慧学库)D、该男性精原细胞虽然14号染色体存在结构变异,但经过减数分裂过程,有可能产生正常的精子,D正确。故选A。8.科学家研究了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狐属不同种群对沙漠的适应机制,发现路氏沙狐和耳廓狐含有缺水时能改变尿浓度的基因,该基因还扩散到了北美赤狐的基因库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狐属的定向变异能帮助其适应环境改变B.路氏沙狐和耳廓狐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C.基因迁移可增加狐属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导致耳廓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路氏沙狐和耳廓狐属于不同种群,B错误;C、基因迁移可能使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狐属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D错误。故选C。9.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酶SCAN,该酶能将一氧化氮附着到蛋白质上,包括胰岛素受体。研究发现糖尿病小鼠体内SCAN酶活性增加,没有SCAN酶的小鼠不会患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CAN可能影响细胞的物质运输、基因表达等多种生命活动B.一氧化氮结合胰岛素受体后使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作用C.SCAN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D.一氧化氮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答案】C【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