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25-01-02 · 7页 · 690.6 K

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上个世纪末,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处堆积层中有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经研究分析,确认为是距今约一万两千年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下列对这些遗址解读正确的是()A.代表了古文明的最高水平B.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当时先民的生活逐渐稳定D.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2.武王墩墓位于安徽淮南,考古学家推断出一号墓墓主为战国晚期楚国考烈王。这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下图为该墓地部分出土文物,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楚国地区普遍推广铁犁牛耕B.楚辞的经典篇章流传到中原C.楚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D.淮南陶器制造业在楚国领先3.下面是关联安徽的四幅古代行政区划示意图,其中属于秦始皇时代的是()A.B.C.D.4.汉武帝解除王国威胁后,恢复了单轨郡县制即地方行政只有郡、县两级,全国郡的数量增加到近百个。郡守权力较大,总揽一郡民、刑、财、军等大权。这种地方管理机构的设计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B.重组国家政权结构C.加强中央集权D.提升基层治理水平5.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北魏婚宦制度,在孝文帝前后有所不同。孝文帝以前,寒士有才,亦可视为胜流;寒女有德,亦得偶配名族。这一现象在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变化()A.强化了豪门大族影响力B.阻碍了北魏政权封建化C.导致曹魏政权走向分裂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6.学者汤用彤在《理学·佛学·玄学》中说:“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说明魏晋士人()A.抛弃了夷夏之别的观念B.关注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现实C.文化心态整体趋向封闭D.追求“无为”和“自然”的玄学理念7.唐朝江南的常、宣、歙等诸多产茶州靠榷茶生利,茶园众多,出现了大量贩卖茶叶的商人。安史之乱后,唐朝曾经以茶叶换取回鹘、吐蕃、契丹等地战马等。唐德宗时期的茶税收入每年多达40万到80万贯以上。据此推知,唐朝时期()A.江南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心B.饮茶之风盛行于南北各地C.贞观之治使社会空前繁荣D.茶叶贸易受制于民族交融8.公元723年,唐政府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务焉”,而议事宰相的人数也由此前的10人左右锐减到2-3人。这一现象表明()A.宰相群议制度已被破坏B.宰相不再辅助决策C.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加强D.宰相权力不断扩大9.宋初通过阶段性目标集中、“先其大纲”、建立相互制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相对平稳地再度实现了中央集权,显示出领袖人物们政治上的不断成熟,赋予了赵宋不同于五代王朝的开国气象。这可用于说明()A.宋朝重视国家政制建设B.“文人政治”日趋成熟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嬗变D.武将权力遭到了削弱10.下表是有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文献记载(节录)。内容出处惟花户则多植花以侔利。双头红初出时,一本花取直至三十千。祥云初出,亦直七八千,今尚两千。宋·陆游《渭南文集》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宋·艾可叔《木棉》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宋·吕陶《净德集》据此可知,当时()A.海外贸易发展趋向繁荣B.传统经济结构出现突破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11.“根脚”在元代的核心意涵是家世、出身。元朝建立以后的“根脚”,尤其是“大根脚”,渊源越深,贡献越大,家族“根脚”越大,子弟仕宦机会越多,政治前程越宽广。这表明()A.漠北蒙古族开始崛起B.民族交融趋势弱化C.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D.贵族政治色彩突出12.明洪武年间,朝廷奏准:“凡云南各府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贵州宣慰司不造。播州宣慰司附近通汉语者编造,其余夷民不造。”材料旨在说明朝廷()A.消除了不同民族间隔阂B.强化君主专制成效显著C.加强对云南的直接管理D.因地制宜治理边疆地区13.晚明时期,不仅木刻版画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新艺术,而且自隆庆、万历以后,大量民间故事画面陆续出现在瓷器上,或者将小说、戏曲题材融进瓷画之中。这些现象()A.意味着理学思想淡化消退B.适应当时的禁欲主义思潮C.汲取了程朱理学核心内容D.迎合了市民阶层精神需求14.17世纪中叶,郑成功在与荷兰交涉和对外宣言中,多次提及“天命”“反抗外敌”等字眼,塑造出“天命所归”的正统形象,其目的在于()A.动员各种力量支持收复台湾B.宣扬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C.利用台湾民众对明朝的忠诚D.争取海外华人支持反抗侵略15.清朝入关初期,满族贵族官吏、八旗官兵随从、奴仆等亦大量涌进北京,继续享受“计丁授田”的优待。政府下令:“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这些措施()A.助推社会新型生产关系出现B.影响了清初政治经济发展C.表明北京城镇经济迅速发展、D.导致了清朝人口迅速膨胀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最先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各国情况时,以中国为起点,先亚洲,后非洲,再欧洲,最后是美洲;在介绍亚洲国家时,也是依据和中国之远近的顺序,按顺时针方向,先是东南洋海岸各国,再是东南洋海岛各国,最后是西南洋各国。这种排序()A.凸现了闭关锁国意识B.说明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不断加剧C.暗含传统的华夷观念D.彰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时间史料介绍商商朝时期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汉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汉朝的宫廷文化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展示着汉朝的卓越国力和强盛统治唐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开放包容使唐朝的龙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龙的头部更加夸张,眼睛大而圆,嘴巴张开,牙齿尖锐。龙的身体更加修长,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和丧葬等场合——摘编自袁广阔《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材料二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 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汉和唐三代关于龙形象的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商、汉和唐三代龙形象所反映的时代政治特征。(12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龙图腾信仰形成的历史因素。(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秦汉时期,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一,都位于关中和北方中原地区。此时国家水利的建设方向,是在关中和黄河以北修建灌溉工程,提高农田产量。此后,由于汉末和南北朝的战争,尤其是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人口逐渐南迁,同时又出现了关中、北方地区农业的衰落。在隋、唐、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南方,与关中的政治中心,在地理上产生分离,此时运河的兴起成为了一种必要。唐初,因洛阳、长安间的交通困难,北运物资多半集中于洛阳。政府决定把洛阳建为东都,以便常常迁往办公。736年以后,由于裴耀卿、韦坚等对于漕运的改革,洛阳以西的交通大为改进,此后政府便可长期驻在长安,不再迁往洛阳了。——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结合材料,围绕“大运河”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汉之丞相、御史,权位皆至重也。东汉谓之司徒、司空,而国政已移于尚书矣。唐之尚书令、仆射、中书令、侍中,权位皆至重也,其后只为虚衔,而谋议国事者曰平章矣。明初也置中书省左右丞相,自胡惟庸谋反以后,禁不得设,而天子所与论道者,归之内阁矣。——摘编自周树山《说宰相》材料二在政治观念上,黄宗羲立足儒家民本传统,反思秦以降君主专制政治之弊,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皇权专制,形成了“君为民害”的结果。这就激烈地批判了君主专制,较之荀子的“立君为民”更加尖锐而富于批判性,隐含了对一种“放逐君主”的新政治形式的想象。——摘编自顾家宁《黄宗羲思想及其现代展开》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到明朝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对“高皇帝罢丞相”的态度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生活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11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CBCADBAABDDDABC1.C【解析】考查原始农业的出现。据材料可知,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有距今一万两千年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说明这些遗址的先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生活渐趋稳定,故答案选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这些遗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主要是指中华文明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又是一体的,有很好的整合性,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这些特征,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阶级分化、官殿建筑及礼仪器物等反映国家初始形态的因素,排除D项。2.C【解析】考查战国楚文化。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属“吴头楚尾”的要地,吴、越、楚等国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建设。图片所示该墓地出土的文物及其铭文既类似中原地区又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据此可推知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项;“北乐府割(盖”并非楚辞,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楚国陶器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排除D项。3.B【解析】考查秦朝地方行政区划。根据图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可知,B项有“九江郡”且地域辽阔,属于秦朝,故答案选B项。A项有“刺史部”“郡”“国”,属于西汉;C项有“江南西道”“州”等,属于唐朝;D项有“江浙行省”等,属于元朝。4.C【解析】考查西汉的地方管理。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在地方推行单轨郡县制,郡守尽管权力较大,但是地方郡的数量明显增多,郡的管辖范围缩小,实力减弱,这体现了汉武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汉武帝使国家政权结构得到了优化而非重组,B项错误;D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5.A【解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政府对于寒门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寒门子弟婚嫁仕途受阻,政府更注重世家背景,此举强化了豪门大族的影响力,答案选A项。这一变化实质是受到中原地区门阀制度影响,就当时来看会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