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检测历史试题2024.12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所示为安徽凌家滩遗址中的文物(部分),该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在这个遗址里,有大型的祭坛、氏族墓地、祭祀坑,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礼器和只有上层才能使用的鼍鼓。这反映出()图1A.社会分工的初步发展状况B.社会等级分化的明显迹象C.氏族成员的平等协作关系D.早期国家形态的基本特征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西周的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由内外服制到分封制体现了()A.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D.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3.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数量增加。一些贵族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劳动者耕种。这一变化()A.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B.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C.导致了自耕农经济衰退D.加剧了诸侯间的纷争4.《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始皇“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万里长城的修建主要得益于()A.蒙恬的军事能力和领导力B.秦朝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C.凭借着对地形的巧妙利用D.组织调配了大量的劳动力5.汉朝把在边疆地区新设的郡称为边郡。《汉书·地理志》中提到:“自武帝推恩,分封子弟,而边郡益广,民物渐盛。”据此可知,汉武帝此举()A.导致了汉朝的边防形势更加严峻复杂B.解决了内地诸侯王国势力过大的问题C.缓和了汉朝皇室子弟权力争夺的矛盾D.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6.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曹参,在担任相国期间深受天下人称赞,其执政风格被描述为“清静极言合道”。这种执政风格反映了()A.西汉初文化繁荣发展B.统治者大力推行改革C.休养生息的政治政策D.强调对百姓思想控制7.西汉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A.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目的在于削弱王国实力C.加剧了百姓的生活负担D.有利于服务国计民生8.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A.休养生息促成文景之治B.郡国并行制隐患渐显C.西汉王朝国力日趋强盛D.大一统制度优势初显9.据史书和画像砖记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见下图汉代“猎虎”画像砖),汉武帝就曾“手格熊罴”。这表明,汉代()A.娱乐活动大众化趋势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C.尚武的社会风貌D.斗兽活动彰显了皇权的强大10.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诏令:“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隋炀帝这些诏令()A.是为了抑制门阀势力B.开启了科举制度第一步C.旨在宣扬儒学优越性D.意在招揽各类有才之人11.唐代,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等大权。至宋代,对于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注授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这些变化表明,宋代()A.强化集权有利无害B.机构臃肿效率低下C.权力分散皇权加强D.官制混乱国力衰退12.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同为一家。”由此可知,唐朝()A.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B.民族歧视观念消除C.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D.尊崇儒学以德治国13.唐代,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等大权。至宋代,对于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注授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这些变化表明,宋代()A.强化集权有利无害B.机构臃肿效率低下C.权力分散皇权加强D.官制混乱国力衰退14.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导致长安地区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的唐朝()A.藩镇割据并未影响到中央集权B.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东南藩镇C.各地藩镇积极支持拱卫唐朝廷D.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江南地区15.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了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据此可知,唐代()A.中原与边疆地区生产方式一致B.先进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精耕细作农业已走向全面成熟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统一16.“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D.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18.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边境贸易的分布情况。该时期应为()A.东晋B.唐朝C.北宋D.南宋19.《宋史·食货志》记载,茶盐榷酤,岁入缗钱可达七百八十一万三千一百,而茶税可达四十九万八千六百。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茶税成为政府财政重要来源B.盐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C.商业繁荣导致税收种类繁多D.榷酤的收入超过茶盐总和20.有学者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宋朝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C.中外交流的推动D.崇尚科技的社会风气21.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地方。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B.分化丞相政治权力C.确立中央集权体制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2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中朝”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D.清代的奏折制23.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玉米价格远远低于稻米,农民多以杂粮自食,以谷物售人。据此可知,当时()A.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C.物种交流促进农业发展D.政府积极推动对外交往24.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了如下史料,由此推断,该校学生正在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内外交困下的艰难转型B.中西交往中的民族自信C.时代危局中的历史抉择D.盛世繁华下的潜在危机25.如表为1840-1913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年份1840年1860年1894年1913年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0.400.5623.4272.33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0.463.1814.1534.83A.英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D.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26.如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的部分机构或官职。据此可知()时间机构或官职职能1844年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处置中外新关系。1861年总理衙门掌管与各国订约,负责清政府遵守条约应办之事,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海防水师、购置军火等事宜。1898年矿务铁路总局负责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1903年商部掌商务及铁路矿务等事。1910年海军部管理海军军政之总机构。A.中体西用思想被广泛应用B.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C.近代阶级结构出现新变化D.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27.下图为近代某运动的形势图。该运动()A.缘于洋教与当地民众的冲突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C.冲破了封建秩序和思想束缚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28.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描绘的世界地图,所勾勒之地的大致形状和位置都比较准确,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对各地的地理信息和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描述。该著作表明()A.清廷放弃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B.西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C.有识之士积极地了解世界知识D.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29.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B.戊戌维新变法的特点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30.《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震动。在台湾,人民奔走相告,誓死抗日保台;在北京,群情激愤,其中参加应试的81位广东举人上书疾呼“台湾怎可拱手让与侵略者”。这表明()A.民族危机激起民众的爱国救亡运动B.甲午战后清廷沦为列强傀儡C.清政府积极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性质的变化C.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D.民族观念的进步32.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全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33.陈独秀1917年在其著作中曾说:“(张勋、康有为)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该观点()A.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C.加速了袁世凯尊孔复古运动的破产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34.1919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当时社会的怪现象:他们用做过《圣谕广训直解》的办法,拿支离的白话来讲古怪的纲常名教。又或仍讲复辟,却叫做“皇帝回任”。这表明当时()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各阶层反对白话文运动C.坚持思想革命的必要性D.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35.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全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36.图2为1914-1922年我国面粉进出口统计图(单位:万担),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01-14
·
10页
·
1.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