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25-01-21 · 8页 · 950.6 K

2025南通市高三语文一模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体”指的是本体、本源,代表理论基础;“用”指的是实践、方法,代表实际应用。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这里的“经世”指的是那些始终管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真理,“致用”则是将这些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构成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精神基石,它既具有稳定性,又不断衍生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具体内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态,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让“体”与“用”在文化事业中得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要赓续中华文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深入理解和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马克思强调,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这意味着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因此,在“明体”基础上“达用”,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让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体用贯通”,使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明体达用、休用贯通”是中华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材料二:民歌始终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代文人创作的作品相比,民歌在口头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即兴性和流变性等方面有明显特征。其中,“流变性”是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则是相对的。民歌的流变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流变、区域的流变以及人们审美的流变等方面。流变的过程极有可能对其文化价值产生冲击。今天,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尤其在有赖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歌濒危抑或面临断绝的现阶段,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要将保护放在首住。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诉说思愁、表达爱情、祈求幸福、记录生活和历史。《东方红》最初是陕北民间流传的一首情歌信天游。抗战时期,有了来自八路军口中的唱词版本,后经民间艺人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以及专业词作家公木、作曲家刘炽、演员王大化等改编加工,《东方红》的音乐旋律变得更加规整,节拍由原来的2/4拍改为4/4拍,速度较前放慢,与原曲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变化。《东方红》的歌词歌颂了毛泽东、歌唱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改变了信天游曲调中的情歌风格,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在主动求变中,实现了一首情歌向一首颂歌的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的原生样貌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在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发生变化,但民歌的基因血脉却以不同程度的遗传、衍生抑或再生等方式不断地被保存、延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我国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单民歌这个体裁就有百余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指向。民歌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试想,像《茉莉花》这样的中国民间小调,如果没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又怎会发展成“中国第二国歌”并走向全世界?对音乐而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保持民歌原有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歌这座宝藏并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尝试将民歌与现代创作技法、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推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和传统要义,又具有时代感和新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应以守正创断的面貌展现在当代人民群众面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焕发蓬勃生机。(摘编自张天彤(坚持体用贯通传承好民歌的文化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中华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B.“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理论要能指导实践,而并不只是诠释客观世界。C.民歌具有流变性,这一特点使民歌的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不断由情歌向颂歌转型,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D.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其基因血脉在留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保存、延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赋予“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新的内容和形态。B.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应用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C.由于时代、区域、人们审美等方面的流变,有些民歌面临危机,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并传承发展。D.挖掘民歌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化手段,可以创作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又具有时代新意的作品。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明体达用”核心思想的一项是(3分)()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思想在理论上只有零散的想法,缺乏思辨性,也没有完整的体系。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反驳。(4分)5.学习小组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有同学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体用贯通”的思想有着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牵风记(节选)徐怀中大部队南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关口,不是敌军据守,而是一道天然障碍——横在面前的黄泛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行让黄河从花园口决堤改道,以阻止日军,造成了宽二十余公里的黄水滥泥区。那里浅则没膝,深则及脐。部队过黄泛区时,都找了向导带路。结果证明,由于受早涝无常的影响,黄泛区地貌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向导们画出的路线图,无一不是“去年的皇历”。骑兵通讯员曹水儿和参谋汪可逾两人掉队了,他俩不能去找向导,行动时一旦对外暴露,连个帮手都没有。不过曹水儿不在乎:我们有战马滩枣!滩枣凭着它超乎寻常的灵敏与直感,追踪着野战军大部队的行迹。在漫无边际的黄泛区,它随时可以确定什么地方泥泞太深,不可踏入;什么地方无须过于谨慎,仰着脖颈蹚过去就是。汪可逾一路上都是骑马的,过黄泛区时就不行了,马背上驮一个人,重量太大,很容易下陷。滩枣在前面曲曲弯弯地探索前进,曹水儿和汪可逾跟随在后。他俩两眼紧盯着马蹄印迹走,从不敢随意迈一脚出去。滩枣为什么朝着回返方向走出去老远,迂回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子,又兜了回来?曹水儿猛然醒悟,原来它是为了避开大面积的滥泥区!老军马仿佛在绕行一个隐形的迷宫,七绕八绕,走了多少“冤枉路”,终于准确无误地抵达迷宫的出口。大部队艰难徒涉,不敢放慢脚步,也不敢稍事休息,否则会身不由己地向下陷,越陷越深,只有一鼓作气不停地向前冲。终于如蚯蚓一般,部队从数十公里的污泥中钻了出来。过了黄泛区,就顺利多了,一路越过豫东地区涡河、沙河、颍河、洪河,八月二十三日进抵河南正阳县境内的汝河一线。曹水儿、汪可逾两人,也尾随大部队赶到了汝河北岸。听枪声炮声便知道,前面激战正酣。汝河是汉江的一个较大的支流,河面宽六七十米,但水深近三米,无法徒涉。忽然,曹水儿兴奋地叫起来,一道浮桥出现在眼前。自不待言,这是大部队在密集的炮火下,用十多条木船连接搭建的。浮桥宽约四米,桥面填满了树枝,铺了厚厚一层土。“汪参谋坐稳了!”骑兵通讯员大吼,在战马后臀猛力拍了一掌。滩枣四蹄腾空而起,载着汪可逾飞速驰过浮桥,曹水儿紧随其后。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炮弹打过来,上下游连连激起高高的水柱。上岸后便是一片开阔地,不时受到炮击。这下让曹水儿犯难了,他们再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以利用,人员马匹全都暴露无道。他担心汪参谋,一旦有事,连一个急救包也没有,两手空空的怎么救援她?但绝不可犹豫不决,后面追兵说到就到了,不当俘虏的话,就只能硬着头皮快速通过。只有让汪参谋乘马先行一步,飞速通过开阔地,他从后面跑步跟上来。汪可逾一听要哭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一个人先走。曹水儿急了:“汪参谋!你是首长,不过眼下你得绝对服从我!”汪可逾忽然来主意了,她试探着说:“可不可以两个人同乘一匹马?”骑兵通讯员无可奈何地说:“那就看滩枣的实战发挥了,我们试试看!”他扳住鞍桥,纵身上马,弯下腰去拉汪参谋。她被拎了起来,顺势一个骗腿①,坐在骑兵通讯员身后,两臂环抱,手紧紧抓住了他腰间的军用皮带。一马双跨腾空而去,身后荡起一团团尘土,如一缕黄色烟雾迅速延伸开来。滩枣野性勃发,背上的两人似有若无,它身体的倾斜度愈来愈大,展现出其超强的腿部力量与卓越的平衡感。不断有迫击炮弹轰来,或在前或在后,或较远或更近,弹片噗噗地不断从耳边飞过,弹着点掀起的泥土唰唰地从空中溅落下来。然而,尘土飞扬中,滩枣见首不见尾,硬是驮着两人飞过了那标示死亡的开阔地。他们事后才知道,这是千里跃进征程中唯一的也是最为凶险的一道关口。曹水儿他们尾随大军,从汝河南岸一口气赶到了息县淮河渡口。见沿岸一支部队正在待命渡河,随即上前打听,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那些大兵一个个疲惫不堪,不耐烦搭理他。曹水儿又问,我们独九旅在什么位置?对方没好气,暴躁地对他说:“你们九旅早过河了!”不知道水情可否徒涉,也不了解对岸有无敌情,既然自己部队已经上了南岸,还等什么?过河!阴沉的夜晚,滩枣刚刚入水,水便淹到了它的腹部。马背上的汪参谋连忙脱下布鞋,两条小腿浸在水里。虽然是曹水儿牵着缰绳,其实他是在信马由缰,深深浅浅迈出的每一步,完全由老军马拿定主意。不知用了多长时间,两人慢慢吞吞地终于上了南岸。已经继续向南边进发的两人并不知道,在渡口北岸待命渡河的是野战军总部及六纵部队。连续几天大雨,淮河早已满漕,水流湍急,不可徒涉。敌人将沿河上下的船只全部烧毁,只剩下几只破损的小划子,即便修复起来,一次也渡不了几个人,对于上万人的大部队来说更是无济于事。两天后曹水儿碰到了从北边赶过来的大部队的一个老乡。老乡告诉他,他牵马徒涉的那个夜晚,野战军“一号”首长正亲自用一根竹竿在测量水情,布置架设浮桥事宜。首长看到了一个场景,派卫士长送去一张字条,是写给野战军参谋长的:“我亲眼得见,一个饲养员牵马从上游不远处过河,并已到达南岸。架桥任务取消,全部徒涉过河。”受命围追堵截的国军共计二十三个旅,先后抵达淮河一线,其中整编第八十五师走在最前面。这个季节淮河本无大水,偏是国军刚抵达河边,洪峰应时赶到。他们既不可能徒涉,也无法架桥,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登上南岸扬长而去。(有删改)【注]①骗腿:指侧身抬起一条腿,跨过马背骑到马身上的动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黄泛区的介绍,除了交代其形成原因,更强调了“浅则没膝,深则及脐”的行军艰难,只有向导带领才能走出黄水滥泥区。B.曹水儿对滩枣领着他们兜圈子,开始不解,后来“猛然醒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