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答案

2025-01-24 · 9页 · 609 K

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编钟,作为西周王室王权的一种象征,是礼制最好的体现。按照西周王室对雅乐的正规要求,编钟必须具有宫、商、角、徵、羽这五个正声。可是,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编钟却打破这一传统,出现没有角音的乐器,而且这种乐器的音调正与当时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调相对应,成为地方歌调的一种体现。这一变化()A.弱化了尊贵卑贱的等级差别B.得益于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C.印证礼器向世俗转化的过程D.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的趋势2.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3.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认。南朝《宋书》对北魏祖先的记述中提道:“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北朝《魏书》中提道:“拓跋鲜卑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黄帝以土为德,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些记载反映了南北政权()A.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B.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C.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D.族群界限已经基本消失4.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5.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A.魏晋时期租调制B.隋朝均田制C.唐朝两税法改革D.宋转运可制6.明清时期,江南即有“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其家必落”之谚。清代文献载有一贞洁妇女朱氏的事例,其40年所积累的纺织收入四十万有余,并完成了抚养子女成家立业的任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与市场联系密切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D.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7.对下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1849年—1911年晚清税收变化表(单位:万两,比重:%)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00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C.晚清时期农业衰退较严重D.列强加剧了资本输出8.1880年天津机器制造局为一艘外形古怪的船举行了下水仪式,上海报纸《益闻录》记载:“兹已造成,盖驶行水底机器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洵摧敌之利器也”。该材料说明()A.自强运动取得进展B.近代国防体系完备C.官督商办成果斐然D.实业救国影响渐广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10.下图描绘了毛泽东1950年视察哈尔滨车辆厂的情景。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这说明当时我国()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11.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2826.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9.2%,其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1992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0624.6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25%,其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这说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B.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扩增了农业劳动力数量D.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12.《汉谟拉比法典》原刻于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的浮雕(如下图)。下部为法典,其中正文282条,涉及诉讼与审判、盗窃处理、租佃与雇佣、商业与高利贷、婚姻与家庭、遗产继承与转让、伤害与处罚等方面。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C.体现了亚述帝国的君主专制D.被证实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13.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A.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B.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D.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14.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15.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16.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外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14分)材料一“汉文明”以“汉”冠之,其主体人群必然与汉有关。汉承秦域,同样继承了秦人的集权政治与大一统理念,两汉在经营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向周边拓展,以新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文明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认同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摘编自徐卫民、苗凌毅《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材料二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建立,中华文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唐朝奉行开放包容国策,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盛世光华如期到来,京师长安成为人人向往、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文明的辉煌灿烂,堪称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高光时段,并成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期。——摘编自拜根兴《开放包容是唐文明发展强化的突出特征》材料三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及其对中华文明牢固凝聚的促进作用,在统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秦至汉初完成了对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岭南、朔方等地,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就融汇到中华文明之中。此后的朝代,无论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还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摘编自郑威《九州岛岛共贯、向内凝聚: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明的特点。(4分)(2)用史实说明材料二唐文明的“开放包容”(6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的原因。(4分)18.印度洋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沿岸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社会的繁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互相的认知有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印度洋贸易从地中海贸易的一翼跃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规律的季风、洋流以及沿岸丰富的物产,利于印度洋贸易区的形成。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贸易。印度洋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料、瓷器、丝绸、黄金、象牙、宝石、玳瑁等。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度洋贸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直接贸易的成分相对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摘编自潘树林《试论中世纪印度洋国际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材料二开辟好望角航线后,不具备商品优势的葡萄牙帝国,通过武力征服取得对阿拉伯人的优势,从而卷入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通过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贸易据点,以及通行证制度垄断印度洋贸易。葡萄牙通过引入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模式,垄断了东方航线,称霸印度洋,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丰富了从亚洲运往欧洲的商品,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荷兰、英国等在印度洋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印度洋贸易的基本情况。(4分)(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近代早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6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洋贸易的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今日中国作为一个“大”(疆域辽阔)而“强”(行政能力强)的现代主权国家,是1640年代至1940年代这段更为晚近的国家转型过程之累积的结果。国家转型包括重建下列三组关系:汉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这比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中国的疆域构成和治理方式;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它决定了中国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优先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它决定了中国国家的权力架构及其应对国内外挑战的能力。——据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结合材料,选择其中一组关系,以清前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为依据,围绕“现代中国的形成”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20.全球化是一个以全球经济为核心的多元概念,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规则解决全球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关于全球化的起始及阶段划分问题,当代学者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看法。如“三阶段中心变换说”。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如“三次浪潮说”。18世纪末掀起了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19世纪末以来迎来了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20世纪中后期以来,引发了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摘编自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