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2-21 · 13页 · 4 M

阶段测试卷(五)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0年7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11月30日太阳爆发了近三年来最强的一次耀斑。完成下面小题。1.这次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可能是()A.耀斑爆发没有正面朝向地球B.人类干预太阳活动能力增强C.黑子和带电粒子流数量减少D.耀斑发生时地球处于黑夜中2.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天问一号”可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①通讯中断②极光干扰③设备失灵④天体撞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人类的干预微乎其微,排除B选项;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和带电粒子流数量增多,排除C选项;耀斑主要影响电磁波,并不受夜晚的影响,排除D选项。耀斑爆发时,没有正面朝向地球,对地球的影响就会弱一些,A选项正确。故选A。【2题详解】耀斑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可能造成通讯中断和设备失灵,①③正确。故选C。【点睛】第1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的大气结构(由可见太阳活对地球的影响内到外)时间动太阳黑光球层日常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为11年;影响地球的气候子耀斑和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导航、色球层日珥指南针失灵日全食产生极光(旅游资源);观看激光条件:太阳活动强烈;高日冕层太阳风纬度地区;极夜时期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岩石圈()A.就是指地壳B.由岩石组成C.全球厚度均一D.包括软流层4.干热岩位于()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答案】3.B4.A【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4题详解】第2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km,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依然在地壳的范围内,所以干热岩位于地壳,A对;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地壳之下,没有干热岩分布,BCD错。故选A。【点睛】地壳特征: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表净辐射也称为地表辐射平衡,指地表吸收的短波、长波辐射与地表自身反射辐射之差,是地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下图示意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海拔3720—3850m)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反射辐射季节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地面反射辐射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①②③④曲线中表示大气辐射的是()A.①B.②C.③D.④6.据图可知,瓦颜山湿地净辐射最大值出现在()A.6月B.7月C.8月D.9月7.5月曲线③偏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B.云层厚度C.植被状况D.积雪情况【答案】5.B6.B7.D【解析】【5题详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说明大气辐射变化与地面辐射变化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且地面辐射值大于大气辐射值,且地面辐射峰值早于大气辐射,故④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辐射;反射辐射季节和年际变化小,第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③为反射辐射;同一地区太阳辐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故①为太阳辐射,B正确;ACD自然排除。故选B。【6题详解】材料“地表净辐射是指地表吸收的短波、长波辐射与地表自身反射辐射之差”可知,净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反射辐射+地面辐射),即净辐射=(①+②)—(③+④),读图计算可知,瓦颜山湿地净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B正确;ACD排除。故选B。【7题详解】依据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③曲线为反射辐射,与地面积雪、植被状况等因素有关。5月太阳高度不是最大,地表反射辐射不是最多,A错误;高海拔地区总体云量少,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一般而言,植被覆盖率越大,地表反射辐射越少,但海拔位于3720—3850m瓦颜山湿地植被稀少,对地表反射辐射影响较小,C错误。反射辐射在5月和10月出现两个峰值,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海拔3720—3850m)海拔高,山地有积雪,经过整个冬季的积雪,在5月气温回升前积雪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地面反射率最多,D正确;故选D。【点睛】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太阳能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大气首先直接吸收部分太阳辐射,这部分辐射能导致大气温度上升。②地面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热源:虽然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直接被大气吸收,但仍有部分会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这些辐射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③大气层的双重作用:大气不仅接收地面辐射并因此受热,而且还会通过大气逆辐射(一种长波辐射形式)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进行补偿,起到保温的作用。④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会被大气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反射或穿透,最终到达地球表面,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同时,地面辐射中的长波成分也会被大气吸收,进一步促进大气层的增温。图为2016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某内流咸水湖湖泊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净补给量的变化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第4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曲线①②③分别为()A.总补给量、净补给量、总排泄量B.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净补给量C.总排泄量、净补给量、总补给量D.总排泄量、总补给量、净补给量9.影响曲线②数值变化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B.地表径流C.蒸发D.下渗10.该咸水湖湖面最广的月份是()A.11月B.12月C.2月D.5月【答案】8.B9.C10.D【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曲线③存在负值故其为净补给量,净补给量在9、10月为负值,说明总排泄量大于总补给量,曲线②为总排泄量,曲线①为总补给量,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9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曲线②为总排泄量,由于该咸水湖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极其稀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其水分的主要支出方式为蒸发,C正确;降水、地表径流会增加总补给量,排除AB;下渗也会增加总排泄量,但不是主要方式,排除D。故选C。【10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湖面最广的月份应该是净补给量从正值转为负值的月份,根据图中信息,5月份由正转负,此时湖泊面积最广,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咸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海洋的遗迹;另一种是内陆河流的终点,由于这些湖泊都处于内陆地区,蒸发量比较大,所以河流带来的矿物质就被浓缩了,所以变成了咸水湖。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黏土薄层组成的,地处渤海湾西岸的河北第5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省黄骅市,有一条见证了渤海湾沧海桑田的古贝壳堤,由与现代海岸线基本平行的6道贝壳堤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黄骅市古贝壳堤上植物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①含盐分多②含水分多③透水性差④有机质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2.贝壳堤上生长的植被()A.多旱生B.不抗盐碱C.多板根D.四季常绿【答案】11.C12.A【解析】【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黏土薄层组成的,且贝壳堤位于海岸带,海水涨潮导致盐分含量高,组成物粒径大,透水性好但蓄水、保水性能差,有机质含量低,①④正确,C正确;由于土壤蓄水性差,透水性好,水分含量较低,②③错误;排除ABD,故选C。【12题详解】贝壳堤由沙质沉积物组成,透气、透水性好,保水、蓄水性能差,水分含量较低,植被多为旱生植被,A正确;贝壳堤位于海岸带,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高,植被抗盐碱性能强,B错误;旱生植被一般植株小,不需要板根支撑,C错误;河北位于温带季风区,地带性植被应是落叶植被,D错误;故选A。【点睛】植物生长依赖于环境,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反过来指示环境。陕北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开发区,常发生沉陷、滑坡等灾害,使土壤质量剧减。图为沉陷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第6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裂缝带与非裂缝带土壤含水率变化由大到小排列是()A.坡中坡底坡顶B.坡底坡中坡顶C.坡顶坡中坡底D.坡底坡顶坡中14.裂缝带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含水率变化一致,原因可能是裂缝带()A.含水量高,有机质分解快B.土壤通气性好,有机质分解快C.含水量低,有机质分解慢D.土壤保温性差,有机质分解慢【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坡顶裂缝带与非裂缝带土壤含水率变化最小,坡底裂缝带与非裂缝带土壤含水率变化最大,坡中裂缝带与非裂缝带土壤含水率变化大小介于坡底与坡顶之间,所以裂缝带与非裂缝带土壤含水率变化由大到小排列是坡底,坡中,坡顶,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裂缝带含水率低于非裂缝带,有机质含量低,由于裂缝带增加了土壤裸露面积,所以通气性好,有机质氧化分解快,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第7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甲)及山区自然灾害链图(图乙),完成下面小题。15.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16.在图乙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答案】15.D16.A【解析】【15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北部有两座800米以上的山峰,丁村位于西侧山峰陡崖下方,陡崖地势陡峭,且丁村就位于陡崖下方,若发生滑坡,丁村距离山体更近,且靠近陡崖处,山上的落石和流水将大量涌入丁村,对丁村产生影响最大,D选项正确。甲村、乙村、丙村距离山体距离相对较远,且位于山脚下,地势更为平坦,受滑坡影响相对较小,排除A、B、C选项。故选D。【16题详解】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暴雨关系较大,地震与暴雨并无关联,故①应为地震,排除BD选项。崩塌、滑坡与地震和暴雨均有关,泥石流主要是由暴雨所引起的,与地震关系并不大,故④应为泥石流,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第8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