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2025-03-09 · 5页 · 644.2 K

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A.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 B.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C.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D.这些地区适合农业发展2.战国时期,墨子指出:方今之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进而相互攻击。孟子面对齐国君主,坦然回答:仲尼门徒,不传齐桓晋文之事。庄子面向社会发出感慨: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候。可见这些思想家都A.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B.倡导道德感化C.主张恢复礼乐秩序 D.提倡百家争鸣3.下表是秦朝治粟内史和少府的职权范围。据此可知,秦朝的财政制度官员职权范围治粟内史统管国家财政,负责征收国家粮食和地租。用于军费和官员俸禄等军政开支,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负责征收人头税、商业税以及山林川泽之利,用以供养皇帝和宫廷开支及皇室土地和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和宫廷内部的各项庶务A.杜绝了贪腐现象的滋生 B.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职责C.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4.西汉文帝时期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其建议旨在A.维护贵族特权,扩大统治基础 B.维护汉初郡国并行体制C.削弱王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D.废除封国维护专制统治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6.宋代时期,一道诏敕经过中书舍人“书行”(签名通过)与给事中的“书读”(签名通过)之后,才可以付尚书省执行,接受诏敕的尚书省长官也需要在敕尾签字。三省长官的签名,体现的是宰相对于诏敕的副署权,没有宰相副署的皇帝敕命,是不具法律效力的。据此可知,宋朝三省机构A.强化了皇权约束机制 B.打破了中枢权力的平衡C.弱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D.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7.熙宁八年(1075)夏,吴越大旱,越州知州赵师孟救灾,鼓励富人慷慨借贷,官府会在粮食丰收时催促债务偿还。朱熹也曾几次劝谕上户借贷给下户以度灾荒,官府为债务的偿还作保证。这表明A.官府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B.富民成社会救助的主体力量C.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 D.政府直接经营民间信贷业务8.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忠”“义”“节”的思想观;第二、三、四回是“孝”;第五回重点是“义”;第六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A.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B.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审美以及品位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9.下表是19世纪下半期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鸦片和茶叶的税率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体现出时间鸦片进口税(%)茶叶出口税(%)红茶绿茶茶砖1867年6.7611.48.67.351885年7.39.911.5512.45A.清政府取得了关税自主权 B.清政府财政状况扭转C.经济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D.农村经济商品化加速10.如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范围内抗税活动次数变化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清政府的税收来源多样化 B.庚子赔款加剧了统治危机C.民众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D.列强资本输出加剧11.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反映辛亥革命A.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王朝的循环更替 D.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12.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公司;到1919年,福新与荣氏兄弟创办的茂兴面粉公司共有8个厂,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一战期间出口量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A.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中心 B.民族企业获得一定发展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对外贸易出现繁荣局面13.鄂豫皖根据地分配土地后,(1930年)所属英山县出现了“红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米价能够反映根据地A.土地利用效率有较大提升 B.货币稳定而白区贬值C.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范围 D.地处山区商品流通弱14.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这反映了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民党军队毫无军事优势C.抗日战争将取得最终胜利 D.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15.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形势图,结合所学判断,该战役发动的背景有①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②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③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④中共中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期间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说明当时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灵活性 B.一边倒外交方针开始调整C.对外贸易受外交政策影响 D.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有利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前期,统治者将“和亲”提升至政治层面,使汉匈“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汉武帝通过大规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据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战略要地,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力量。公元前128年,在获取河南地后,汉王朝“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实现了汉匈杂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置属国安置匈奴降众,吸收匈奴原来官员充任属国官职,保留匈奴原有官号、部落组织、生活习俗。“夷夏有别”思潮盛行,西汉后期严重影响了民族和睦关系。——摘编自李大龙、刘清涛《中国历代治边政策研究》材料二元朝统治者属于少数民族,较少有“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对边疆蛮夷歧视和偏见较少,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营超过前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元政府兴办军民屯田、兴修水利,扩大矿藏开采规模、设置手工业制造局,发展经济;广设学校、并任用饱学之士担任教官,积极传播内地文化。在前代基础之上,元朝继续开通西南地区通往长江中游及中原地区的驿路并广设驿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使西南地区众多的蛮夷相互牵制,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任命当地酋长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袭,明确土官职责,在其治理地区正式征收赋税,同时命土官率领土军镇守地方并参加朝廷组织的对其他区域的征伐。——摘编自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经营西域边疆的主要手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地区,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摘編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材料二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这一现象表现出五四运动的显著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民族韧性,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近代以降,帝国主义加之国内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弯枝”压到最低点,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看不清中国要到哪里去。将历史的“弯枝”以救亡图存的保护机制、动力机制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弹出去,成为民族韧性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最深刻的根据。——摘编自《民族韧性:民族复兴进程的透视》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以“韧性”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开学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CBAAAC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BADDC二、非选择题17.【答案】(1)手段:和亲;军事战争;设置机构进行政治控制;移民实边加速边疆开发。(6分,言之成理即可)(2)特点:因地制宜;多种手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4分,言之成理即可)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拓展了疆域版图,为后世疆域版图奠定基础;巩回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言之成理即可)18.【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