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2025年春期高一开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先秦时期,隐语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交流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游戏,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颇为流行,尤以齐楚两地为盛。据刘向解释,隐书收录的是一些对谈性的语段,参与一方故意隐约其词向对方发问,对者一边思索猜测,一边描述应答。隐语的话题无所不包,但双方都是暗示,并不明言,故隐语游戏是智力和语言的较量。②隐语目的是委婉表达,可谓用语言来捉迷藏。刘勰总结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思,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因此,隐语有明显的“体物”特征,交流双方常常要变换角度描摹,隐讳提示,曲为渲染。如楚庄王为政三年毫无作为,大臣看不过,遂以隐语进谏:“有鸟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好隐,马上心领神会,答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对方遂止。这则隐语就是先秦时流传甚广的“大鸟之隐”,隐语为双方提供了委婉的交流途径。③隐语要“隐”,但更要委婉揭示主旨,不能让人彻底摸不着头脑,故常用譬喻。不过细细推究,“喻”和“隐”虽都拐着弯儿地说,目的却完全相反。对此,闻一多分析道:“喻训晓”,是借其他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尽量说得明白点;而“隐训藏”,是借其他事物来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故意说得不那么明白。如此,才引得人们好奇,努力去猜,方产生机趣。因此,隐语有点像猜谜,但不完全一样。谜语重点是“猜”,一旦猜中,游戏结束。而在隐语游戏中,一方进“隐”,另一方即便猜中也不能“说破”,一定要根据这个谜底创作出另一个谜面,两个谜面指向同一事物,才叫游戏完成。所以,隐语的游戏双方除需足够的机敏智慧外,更要有铺陈描摹的言语能力,方能游刃有余。④隐语具有娱乐、测智、言理、讽谏等多种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说者由此见风趣机智,以旁观对方的懵懂摸索为乐趣。而应对者出于本能的好奇,也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几经摸索之后恍然大悟,发现其间巧妙,愉悦的心情随之产生,这些都是隐语为时人所喜爱的心理因素。同时,隐语是一种即兴的语言游戏,一个人善隐,必定思维敏捷且有出众的言语描摹能力,因此,隐语的流行亦显示出古人对于智慧和语言的崇尚。⑤隐语在后世发展有两个流向,一是转化为体物之赋,一是转化为谜。⑥隐语需以大量相关线索予以提示,曲为渲染,或围绕事物描摹情景,或针对事物摹写特征,这就给铺陈状物的赋体的产生留下极大的拓展空间。隐语这一“体物”特征在荀子《赋》篇中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强化。《赋》篇是我们迄今所见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而其“纯用隐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品中先由“臣”提问,分别针对五种事物多方描述其特点和作用,然后请“王”作答。后者并不直陈谜底,而是以问为答,对所述事物再作进一步猜测性描摹发挥,这和隐语的特征和玩法都是相同的。⑦而谜则更多是隐语的自然延伸。当隐语由专注于描摹转而落脚于“猜”出答案,就成了“谜”。这种游戏重心的变化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史料记载看,在曹魏之前,隐语主要还是君王身边俳优或俳优类文人讥嘲逗趣的游戏,也由此被正统所轻视。文人瞧不起俳优的肤浅,戏谑之隐的玩法遂发生变化,滑稽调笑的成分逐渐减少,斗智的成分则逐渐增加,谜语就出现了。⑧谜之所以被称为“谜”,是因为它闪烁变换其辞,使人迷惑。有迷惑,才有探寻的欲望,游戏才令人着迷。一般而言,创设谜语有两种方式:一是“体目文字”,“体”即分解;“目”即辨识,即对文字进行离拆描述,可谓拆字谜。二是“图像品物”,即刻画描摹事物的相貌特征,谜语中的“打一物”都属于此类。这种谜语比拼的是文思是否纤巧。后世描摹状物的文人诗蔚为大观,究其实也是这种中国古老游戏的发扬光大。⑨隐、谜都是用文字捉迷藏,追求语言“欲隐而显”,既不能使人一望而知,又不能使人永远猜不着。游戏双方在问对中显示智慧和语言才华,创造出令人着迷的紧张,又继之以欢笑和松弛。游戏依赖智慧又创造智慧,语言的巧妙组合也形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遂引起美感,带来谐趣,给人愉悦,这都是言语游戏的魅力。整体看,古代早期的隐谜都属于“原始的制作”,常具有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感觉,纯朴而奇妙的联想和滑稽,所以多含诗的趣味,这与后来文人的灯谜专以纤巧与双关及暗射见长不同,后者更多属于“文章工场里的细工”,这大约是隐谜游戏逐渐消退的原因之一。(节选自郗文倩《隐语的语言艺术及文学演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隐语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思,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隐语的游戏是智力和语言的较量。B.应对者出于好奇,产生寻求隐语答案的欲望。当应对者发现隐语奥妙时,产生愉悦心情,这是隐语为时人所喜爱的缘由。C.荀子《赋》篇中,“王”会针对“臣”的提问进行回答,他们以问为答,直陈谜底,作出猜测性的描摹回答。D.文人鄙夷俳伶的肤浅,他们减少隐语中滑稽调笑的成分,逐渐增加斗智的成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谜语就逐渐出现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隐语强调委婉揭示主旨,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常用譬喻,把本来说不明白的事物尽量说的明白点,然后让对方明晓主旨。B.谜更多是隐语的自然延伸,当隐语由专注于铺陈描摹转向落脚于“猜”出答案,便成了“谜”,“谜”也追求语言的“欲隐而显”。C.隐语有两种创设方式,一种是“体目文字”,即对文字进行分离拆解,形成拆字谜,另一种是“图像品物”,即刻画描摹事物的相貌特征。D.文人的灯谜多用双关和暗射,多含诗的趣味,被誉为“文章工场里的细工”,它是隐迷游戏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3分)A.《史记》记载汉武帝让东方朔辨认一动物,东方朔说是“驺牙”,其牙排列得像整齐的驺骑。“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一年后,匈奴浑邪王果率十万众来降。B.《史记》记载蜀使张奉出使吴,席间他拆解吴尚书阚泽的姓名以讥讽对方,吴大臣薛综敬酒说:“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于是众人皆笑。C.《太平广记》记载魏文帝见两牛打斗,一牛坠井而死,令曹植作死牛诗。曹植即揽笔赋曰:“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D.《客座赘语》记载谢小娥父被杀,托梦与小娥:“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陇西李公佐凭槛凝思,乍然了悟,凶手应该是申兰。4.概括隐语的语言艺术。(4分)5.孔子急于救世周游列国,奔走呼号推行仁政,途遇楚狂人接舆。接舆故意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却不与孔子语。请用平实的语言阐释横线处的“隐语”。(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四季京味儿北岛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2025-03-09
·
8页
·
38.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