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检测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2025-03-28 · 7页 · 2.7 M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3月学情检测政治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自觉学习哲学,主动汲取哲人的思想营养,善于吸收优秀的哲学成果,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奥斯特受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引发现电流磁效应;贝塔朗菲受辩证法思想的启示创立一般系统论……由此可见()A.具体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研究的进步B.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C.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会干涸和枯萎D.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指引正确的方向2.下列与漫画中算命者不属于同一哲学基本派别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物是观念的集合③天地合而万物生.④气者,理之依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希腊有一个思维传统,即将某种元素或某几种元素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古代东西方学者都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并提出相似的观点,原因在于()A.世界的本原问题具有统一不变的固有形式B.一物与万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哲学世界观的根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能够正确反映这三种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A④→②→③B.②→③→①C.④→③→①D.④→①→③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B.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品质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科学观点B.革命观点C.唯物观点D.实践观点7.“浓人”“淡人”成为2024年一种新社交人设。“浓人”,情绪外放,对生活热烈而张扬,努力把所有工作做好;“淡人”,情绪稳定,生活上主打平淡是真,对工作随遇而安。从哲学上看,“浓人”与“淡人”的区别()A.说明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反映了意识和物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C.体现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D.印证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8.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创作一首视频配乐……人工智能的“三头六臂”越发强壮,其技能水平甚至能与专业人士媲美。AI技术()①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说明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③是人类实践产物,可模拟人的部分功能④是人脑的再次进化,终将取代人类工作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9.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下列有关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③“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人类的思维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源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团队成功将甜菜红素在棉花纤维中富集,育出粉红色的棉花。这印证了()A.人们能够根据实践的需要改造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C.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D.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努力突破规律,促进人类的进步C.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远离手机阅读D.联系是客观的,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12.2024年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人可以在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A.①②B.①④②③D.②④13.2024年5月29日,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最后一节钢桁梁——合龙段钢桁梁顺利吊装到位,标志着主桥合龙进入“倒计时”。这一项世界级工程,创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和最大连续长度钢桁梁的世界纪录。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项目,常泰长江大桥对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A.人们可以根据主观愿望创造新的具体联系B.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C.认识和改造世界要重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是王观的14.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工程()A.是人民群众在实践基础上建立的自在事物的联系B.改变了水资源的运动属性,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C.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改善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状况D.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建立的新联系 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发挥宏观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C.深入分析我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立足关键部分选择最优目标,实现各部分功能之和最大化的目的16.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比如说平板电脑,第一批这样的设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有大型的触摸屏,但重量将近5磅,厚度足足有1.5英寸,其所具备的功能也只是能让人潦草地写下简短的备忘录和填写表格。但是经过30多年的逐步改进,我们今天拥有了超薄、轻巧、功能强大的平板电脑。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新事物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产生②事物的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③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曲折的过程④事物总处在渐进不显著的变化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只能进行语音通信;第二代手机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增加了短信功能;第三代、第四代手机增加视频电话、网络应用,智能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手机功能的变化说明()①新事物发展是对原有事物既克服又保留②事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根本否定旧事物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寄语奋斗者们:“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下列诗词与此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不仅是一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布局,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确保在关键领域站得住脚。这样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才有了新的活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才有了更好的体制机制支撑与保障。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的合理性。(1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产品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制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然而,中国制造的危机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正努力破除旧的生产方式,着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此外,为适应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文中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虽困难重重,但改革决心坚定。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15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约10分钟后,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30多年来,中国人漫步太空的脚步,自信且从容。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当时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每一步虽充满挑战,却锻造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成就了载人航天事业。2008年,随着神舟七号乘组完成太空行走,中国航天人果断抓住创新超越的重大机遇,开启“第二步走”——发射目标飞行器,兼做空间实验室,使航天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2016年,神舟十一号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空间实验室驻留,实现了载人航天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过程,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空间站建成并稳定运行后,中国航天人又将目光投向了38万公里之外的神秘“月宫”,着眼于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有人认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6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