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年级4月份模拟考生物学试题本试卷共12页,25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BCB19蛋白被广泛认定为是生长素的载体蛋白,但科学家却发现,控制该蛋白合成的基因突变后的植株,其外形特征与其他生长素运输蛋白突变体表现得并不完全一致,于是怀疑这个蛋白是否还运输其他植物激素,最终证实ABCB19蛋白还能够运输油菜素内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膜上运输生长素的载体蛋白是唯一的B.ABCB19蛋白在运输物质上不具有专一性C.ABCB19蛋白运输生长素进细胞的方式为胞吞D.每次运输生长素时,ABCB19蛋白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2.细胞器是有定义的,它至少需要符合两个标准:必须通过宿主细胞世代相传和依赖宿主细胞提供的蛋白质。1998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固氮蓝细菌,并将其命名为UCYN-A。同一时段,其他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具有固氮能力的藻类植物,该藻类细胞里含UCYN-A。研究发现,UCYN-A和它所在的藻类细胞生长是同步的,且从藻类细胞那里获取部分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固氮蓝细菌与藻类植物都含有藻蓝素、叶绿素B.该时段的UCYN-A存在自养和寄生两种生活方式C.藻类细胞内UCYN-A的运动与藻类的细胞骨架有关D.该藻类细胞含核糖体的细胞器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3.双硫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调控因子是胱氨酸转运蛋白(SLC7A11),其作用是将胞外胱氨酸转运到细胞内。胱氨酸是合成谷胱甘肽、抑制细胞氧化应激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为了防止细胞内高度不溶性胱氨酸的毒性积聚,细胞需要迅速将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这个过程需要从葡萄糖—戊糖磷酸途径(PPP)获得大量NADPH,这会对细胞NADPH库造成大量消耗,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双硫死亡涉及胱氨酸摄取和葡萄糖代谢途径B.双硫死亡与细胞凋亡一样,不受环境影响C.NADPH可将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D.SLC7A11高表达时会导致细胞死亡4.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同源重组,即来自亲本双方的DNA链进行互换,形成重组DNA序列,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始于程序性DNA双链断裂(DSB),这些DSB随后以同源染色体为模板进行修复。我国科学家构建了基于体外表达纯化的小鼠SPO11-TOP6BL复合体,成功实现了减数分裂形成的DSB体外重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源重组时可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建立新的连接B.重组DNA序列,可增加遗传多样性C.出现DSB后必然产生互换、基因重组D.SPO11-TOP6BL复合体参与了DSB的形成5.核小体是组成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组蛋白和约200bp的DNA组成,形状为直径约10nm的球形小体。核小体之间通过DNA相连,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其以串珠的方式组织形成10nm纤丝,后者可进一步通过多级包装最终形成高度浓缩的染色体。如图为染色质、染色体以及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和DNA甲基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表达活跃部位常伴随核小体结构的重塑或解聚B.与DNA伸展状态相比,核小体可使DNA长度压缩C.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不会遗传给后代D.DNA甲基化不影响DNA复制,但会影响转录6.我国科学家在东北地区发现了一种史前鸟类的全新化石骨架。该鸟类骨架中,其舌骨的长度惊人地与头部相当,显示出其舌头的独特性。科学家推测,这种鸟类可能利用其长舌骨来捕捉昆虫,类似于现代啄木鸟用舌头捕捉树洞中的昆虫。此外,它还可能以森林中的植物花粉或类似花蜜的液体为食,从而帮助植物传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能比较该鸟与麻雀的DNA差异,则能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B.根据该史前鸟类的全新化石骨架中的舌骨,可以确定其确切的食物来源C.为了能捕捉“树洞中的昆虫”,该史前鸟类的舌骨进化为长舌骨D.该史前鸟类与周围生物可能存在捕食、原始合作关系,它们彼此之间协同进化7.近日,云南一女子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出现幻觉,在病床上凭空做出“捋线”的动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幻觉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野生菌内含有毒素,毒素能够影响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兴奋、精神错乱等异常现象。当毒素扩散并危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会麻痹神经,表现为幻听、幻视、幻触等幻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出现幻觉属于非条件反射B.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出现幻觉可能与大脑皮层异常有关C.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出现幻觉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D.“捋线”的动作越精细,对应的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8.氯苯胺灵是一种芽前除草剂,摄入过多对人体有害,主要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来抑制杂草和种子的萌发,它常用于商业马铃薯库储存期间熏蒸,抑制马铃薯发芽。使用赤霉素、生长素等药剂可打破马铃薯休眠,有效促进芽眼萌发,提升出芽率和生长速度。如图为不同药剂处理马铃薯块茎对发芽率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浓度为10μmol⋅L-1左右时最有利于芽眼萌发B.随生长素、赤霉素浓度增加,马铃薯发芽率一直增高C.为抑制马铃薯发芽,应尽可能多的使用氯苯胺灵处理D.在浓度为4μmol⋅L-1时,氯苯胺灵、生长素作用相抗衡9.诺如病毒(NV)是一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急性肠胃炎,导致严重腹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如图是诺如病毒入侵后,机体做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诺如病毒和细胞3接触,为激活细胞3提供了第一个信号B.细胞2表面的特定分子会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C.诺如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4会快速分泌大量抗体D.物质b能与诺如病毒结合并抑制诺如病毒的增殖10.近年来,山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在山东“落户安家”,如济南佛慧山发现全球新记录蜗牛物种并以发现地命名;白琵鹭,有“飞鸟美人”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今年春天首次现身枣庄。白琵鹭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植物等为食,倾向于选择水质清澈、食物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沼泽等开阔浅水区域栖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通过样方法调查佛慧山蜗牛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确定样方大小B.可利用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对白琵鹭开展种群数量的调查C.若佛慧山蜗牛的种群密度大,则该种群的数量将会增加D.沼泽内食物是否丰富属于影响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1.微山湖物产丰富,该湿地植被由禾本科、菊科、莎章科、豆科、寥科和眼子菜科等植物构成;鱼类现有78种,以鲤鱼为主,经济鱼类有鲫鱼、黄鱼等6种;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等63种;浮游植物共116种,其中优势种共14种;浮游动物248种,其中优势种共32种。微山湖还是迁徙水禽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区内共有鸟类205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有大鸨、大天鹅等26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多的物种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B.岸边植物与湖底植物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微山湖生物种类多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D.微山湖生态环境稳定,但也存在着群落演替1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表为食物链“草→兔→狐狸”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7kJ⋅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群同化的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草a71.569.57.019.0b兔19.09.0c1.0d4.5狐狸3.51.02.5微量不计无\A.草未利用的能量是4.55×108kJ⋅a-1B.兔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108kJ⋅a-1C.能量从草到兔的传递效率约为13.5%D.狐狸和兔同化的总能量去向相同13.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和“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可进行两次离心,都是取上清液备用B.“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向上清液加入少量酒精溶液后就会立即出现白色丝状物C.“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中,用微量移液器将PCR产物直接注入凝胶加样孔内D.“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中,蒸馏水在实验前也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14.谷氨酸除用于制造味精外,还可以用来治疗神经衰弱以及配制营养注射液等,我国的谷氨酸发酵在产量、质量等方面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谷氨酸量高的菌种可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B.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可直接得到谷氨酸C.发酵过程的pH应控制为中性或弱碱性,不能呈现酸性D.发酵罐内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了解发酵进程15.紫杉醇是一种从裸子植物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提纯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如图为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的两条技术路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外植体先用酒精消毒,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B.培养外植体获得甲的培养基上需要添加有机物C.过程①需先后在诱导生芽、生根的培养基上培养D.通过路径二生产紫杉醇几乎不受季节、天气等的限制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空心菜,因菜梗中空而得名,是夏秋季节主要的绿叶菜之一。研究发现,空心菜根部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丙酮酸既可被乳酸脱氢酶(LDH)催化生成乳酸;也可先被丙酮酸脱羧酶(PDC)催化生成乙醛,乙醛再被乙醇脱氢酶(ADH)催化生成乙醇。为探究水淹胁迫下空心菜根细胞不同类型的无氧呼吸强度,科研人员分别测定了耐涝空心菜和不耐涝空心菜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B.与不耐涝空心菜相比,耐涝空心菜根细胞生成的乳酸较少C.推测丙酮酸分解为乙醇可能更有利于空心菜应对水淹胁迫D.与有氧呼吸相比,丙酮酸生成酒精或乳酸阶段产生的ATP都很少17.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Ⅰ-2号正常,则Ⅱ-5一定患病B.若Ⅰ-2号患病,则该病不会是红绿色盲C.若Ⅱ-5患病,则Ⅰ-2一定患病D.若Ⅱ-5正常,则该病不会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18.帕金森病,也被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和死亡。帕金森病的症状各异,主要表现为运动和非运动两类症状,运动症状包含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认知、记忆障碍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均由神经元细胞来完成B.用抑制神经元死亡的药物可减轻该病症状C.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液流动速率可能下降D.帕金森病患者长时记忆障碍的原因是新突触建立增多19.群居动物是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如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并释放,可有效驱赶天敌。蝗虫种群密度与天敌捕食概率、个体交配概率、群体存活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蝗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能量来源中来自蝗虫的部分也会变多B.群居蝗虫释放的氢氰酸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群居蝗虫个体交配
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4月份模拟考生物试题
2025-04-10
·
10页
·
409.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