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偏废。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在处理事实知识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否则将沦为离开事实的空想。科学家在长期的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比、概括、推理、验证等理性方法找寻到解释事物和现象的路径。客观性、确定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合逻辑性等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科学研究的过程应杜绝主观臆断、迷信权威等现象的发生。只有面向科学事实、立足科学事实,借助理性的科学方法才能逐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最终真实地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的进步。虽然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断进步,科学理论对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揭示越来越全面和深刻,但人类永远都无法穷究浩瀚宇宙的奥秘。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推翻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理性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加以绝对化,认为科学家只关注经验事实,将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理论的唯一来源,视理性为科学的唯一特征。事实上,科学史上有很多以直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例如阿基米德找到浮力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得到苯环的六边形分子结构,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等都与直觉思维有着重要关联。爱因斯坦曾指出,物理学家的使命在于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普遍规律,而我们要通向这些普遍规律往往必须依靠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逻辑的理性的通道。他认为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休谟也认为理性只是人类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人类行动的真正驱动力总是情感化的,如直觉。怀特海亦指出,影响人类的最强大的普遍性力量有两种,即宗教性的直觉和基于精确观察与逻辑推理的理性。强调直觉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要为非理性主义思潮辩护,更不是要用直觉思论知识体系和对问题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冥思,它是以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对问题的持续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家们在潜意识中不断积累相关信息,在受到某种信息刺激时直觉思维往往能在瞬间直接地、非逻辑性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美国现代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了认知有两种发生方式的观点。在他看来,直觉是一种类似于联想的思维方式,它在认知过程中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即使实际上耗费了大量脑力),而且速度惊人。直觉思维虽然有时能够快速地、创造性地为人们提供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思路,但这种思路要保证正确性,往往还需要理性思维来重建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与已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事实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系统。(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2日,有删改)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直觉思维,这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B.分析、综合、比较、类比、概括、推理、验证等理性方法为科学家常用。C.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事实上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直觉思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还以理性思维来进行逻辑建构,形成自洽系统。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达尔文的科学观作为标准,分析科学如何倚重理性思维,突出理性思维的优势。B.以阿基米德、牛顿、凯库勒等为例,说明即便单独依靠直觉思维也能实现科学发现。C.第四段引用爱因斯坦、休谟等人观点,意在说明科学家们认可直觉思维的科学价值。D.本文论证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能避免强调某种思维价值而给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成果要能真实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指示解释对象事物和现象的路径。B.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很重要,教育在培养学生这两种思维能力上要给予同等重视。C.理性思维认知功能的发挥,有些类似于“冰山理论”,看似毫不费力,实则大不然。D.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发现问题本质的路径上明显不同,前者虽是间接但不合逻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也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对某省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调查得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学旅行应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研学地点,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学段衔接紧密、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在有盛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6日)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不等同于学校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B.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随意性。C.培养实践能力是研学旅行的目标之一,能体现研学旅行的独特价值,对这种看法某市的学生普遍认同。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必都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5.(3分)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B.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D.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6.(6分)材料三的三位嘉宾发言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上学路沈从文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全国甲乙卷通用02)(考试版A4)
2025-04-12
·
12页
·
249.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