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2025.04命题:张永飞(临海市回浦中学)陈佳(三门中学)审题:江永夫(温岭中学)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地化育万物、诞生人类,天地人互相联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将自然之道和人间伦理有机联系起来。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既千差万别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和合相生、生生不息。这一宇宙观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谐、稳定、秩序是中华先民史前时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下来。比如,考古发现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里房门朝向中央广场,都显示出社会内部崇尚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葬排列整齐,已有“族葬”习俗,将现实社会秩序延伸到身后世界。无论是聚落、墓葬的排列有序,还是都邑的中轴对称,礼器的成组成套等,都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代主张天下万邦和谐相处、和合共生,不滥杀无辜、不绝人祭祀,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也都各有封地,这与侵略扩张的帝国观有着重要区别。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粟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黄牛、小麦、冶金术等。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铸铁技术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各地,传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业贸易而非侵略战争。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同文明通过相互对话、相互交融获得共同进步的例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鉴、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和平也是中国伦理和思想的重要准则。中国人对和平的追求还体现在社会观和道德观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这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上善若水,仁者爱人。从善爱自身、家人推及仁爱他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内容。和平与“仁”的价值相结合,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关爱践行和平性的理念。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多数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没有对外扩张和殖民,这是中华民族有友爱的证明。当然,战争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和平性并不意味着懦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和平正义的战争观。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不挑起战争,也不畏惧战争,战争必出于正义、为了和平。(摘编自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材料二: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虽然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基因存在,所以即便在非常强大的汉王朝和唐王朝等时期,中华民族也并未通过军事扩张手段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而是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通过册封的方式来承认各地酋帅对自己势力范围的控制。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可以看到,东汉和魏国的皇帝册封日本列岛九州北部的倭奴国王和倭国女王,并赏赐丝绸、铜镜等大量物品的记载。这种方式被广泛用于处理我国古代王朝与周邻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对于那些实力比较强大的部族集团,往往秉持以和为贵的方略,采取加强交流的方式。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汉王朝采取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对于维持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对汉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的需求,通过开通茶马互市的方式互通有无,以尽量避免其采取抢夺的方式获取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资。传为佳话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结亲也是唐王朝和吐蕃睦邻友好的实证。长城的兴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战国时期,燕齐赵楚等国纷纷建造长城,以防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出于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考虑。明代隆庆和议之后,长城沿线出现“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凭借长城的坚强护卫,遏制了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侵扰,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丝绸之路更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生动写照,处于当时领先地位的汉朝,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交通贸易的通道,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是出于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南海多次发现的沉船中可以看到,船内主要的货物都是瓷器等生活用品,足见海上丝绸之路是友好之路、和平之路、贸易之路。中华文明具有的和平性使我们一直秉持与周邻国家友好相处的睦邻政策,世界大同的理想一直是中华先民的最高理想。(摘编自王巍《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蕴含着和合相生的宇宙观。B.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冶金术等,表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和平共生中不断发展。C.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D.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战争出于正义,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未通过军事扩张手段大肆进行领土扩张,这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遵循“以和为贵”的理念。B.昭君出塞就是汉王朝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在维持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古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明代隆庆和议之后,长城开始成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贸易通道,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围绕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展开深入论述,以一种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呈现了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的发展脉络。B.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材料一提到汉代丝绸之路通过和平交往传播技术,材料二提到东汉、魏国的册封及唐与吐蕃的和亲等。C.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形成哲学伦理框架,段落间逐层深入;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聚焦具体治国方略,段落关系为总说、分说、再总说。D.材料一侧重剖析“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文化观念,从理论层面阐释;材料二则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中华文明和平性在外交、贸易等领域的实践。4.请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中国秉持□□□□的自然观,从根源上来说,中国的自然观蕴含着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考古发现,众多古老村落里的房屋成排分布,墓葬排列整齐,这一布局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有着深层的□□内涵:有序排列象征着中华先民对稳定的□□□□的崇尚,而这种秩序又与家族观念紧密相连,意味着中国人的个体生活在和谐的家族体系之中。因此,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方式饱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5.“以和为贵”的理念出自《论语》。结合两则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概述它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窑魏丽饶①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窑洞里。②窑洞曾经是黄土高原上居民最常见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兼具居住、做饭、储物功能,冬暖夏凉,防风御寒。麻糊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土窑洞,错落有致地分散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③早期的窑洞是直接在山崖上挖凿出来的,借用天然崖势,先将崖面削平,再打窑窟隆,这种窑洞通常称作靠山窑。再后来改用砖箍窑,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紧随而来的是碹窑,富裕人家不再依山挖土窑,而是将土崖削掉,在平地上先用砖砌起一串窑洞,再把土覆盖在窑顶形成窑脑。④对于一串窑,窑脑是最要人精心养护的部位。黄土高原雨水少,每每下过一场雨,各家就忙着趁这湿劲上窑顶碾场。套上牲口拉着碌碡转圈碾压,让窑顶的地面平整结实不蓄水,不漏雨,这样窑洞就越住越坚固。窑脑如能用作禾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人们收秋打夏,碾谷晒粮,时常蹚踩着就起到了碾场的作用。农忙时节,人们把最欢腾的生活都搬到场上来过。红通通的太阳底下,大人、孩子、牲口、农具统统上阵,各显其能,密切配合,好一个热火朝天!天空中,忽一团黑云不知从哪个方向移过来,眼看着太阳光从场上退去。妇女赶紧扔下簸箕去抖擞开彩条塑料布,其他人也跑过来搭手,三下两下把麦粒先盖严实,扫帚木锨横七竖八扔上去,转身又用蛇皮口袋去遮麦垛。不料到头来只吧嗒吧嗒落了几滴雨,就算了事了。人们手搭凉棚望着那块黑云,哭笑不得。⑤窑是延续血脉的场所,孩子们小的时候,家人挤在一孔窑里,吃一锅饭,睡一盘炕。待儿子们稍稍长出点后生家的雏形,家长就开始思谋碹新窑的事了。一个儿一孔窑,一孔窑娶一房媳妇。这是刚需,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对列祖列宗的交代。在麻糊村,大多数庄稼人穷极一生最要紧的事就是碹窑。即便少小离家在外闯荡的人,发达了回村首要干的一件事就是碹一串新窑。家底殷实的家庭,建窑的时候常常要考虑建个密窖,就是在窑掌处巧妙地设一道暗门,里面有另一间小窑。密窖通常不大,也不设窗,只用来放一些不便为外人所知的贵重东西,诸如祖上传下来的稀罕物件、将来给儿子娶媳妇用的积蓄。⑥十岁以前,我一直住在老家旧院的窑里。窑是靠山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浊漳河西源的后湾水库修建时,征用了老辈留下来的老窑,祖父母拖老带小急燎燎张罗打了这三孔窑。窑居习俗,哥东弟西,家长居中,厨灶设长者住处。祖父母只有父亲一个儿子,说亲成家时便省了碹新窑,只是用砖重新续了窑口,外墙抹成白石灰,换副新式门窗,刷上新油漆,两扇对开门右边写“祖国山河万年红”,左边写“人民公社四季春”。门一开,新人的婚事就成了。⑦我生在流行盖砖瓦房的年代,却仍旧住靠山土窑。窑养人。住惯窑洞的人再住砖瓦房楼房,就像盖惯了老棉花被突然换成太空棉被,总得失眠好一段时日。窑洞与黄土地浑然一体,地气充足,仿佛自带智能温控系统,顺应季节变化调节温度和湿度。到我这一辈,祖父母住当中窑,我们跟父母住西窑,东窑空出来储物放粮。天冷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都喜欢挤在当中窑,炕火在烧煮饭菜的同时不光把炕烧热了,把整个窑都烘得暖暖的。我儿时最幸福的时光,应该就是躺在祖母的土炕上,透过高窗凝望夜空中的月亮。⑧在人面前,窑也是耐不住寂寞的。进入21世纪以来,麻糊村后建的新居就再没了窑洞,人们通过建造各种式样的房子来表达骨子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向往,被钟情了数千年的窑洞霎时间落寞了。窑养人,也靠人养。窑里常年不住人,很快就荒了。村里有多少串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住了几十年的窑洞,一缺了人气,反而禁不起几场大雨的袭击。一孔孔风烛残年的老窑,豁牙裂口,使尽最后的力气朝正在翻新改造的挖掘机搅拌机奋力呼救,可惜它们微弱的声音转瞬就被吞进了轰隆隆的机鸣声。上了年岁的长者叮嘱后人,记住咯,不管到甚时候这窑可不敢丢,里头有传世的宝哩。后人没记住窑,只记住了宝。老窑挖开,是黄土,再挖,还是黄土,他这才顿然领悟了长者的告诫。⑨土聚气,土养人,土生万物。窑洞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住过窑洞的人心性敦实,脚步稳健,行事坚韧,不屈不挠。闯王李自成,从土窑洞横空出世,揭竿而起,直攻京城,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传奇。毛主席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
2025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5-04-16
·
9页
·
30.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