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历史2025.4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某社团在参观时提出图1校徽中“蛇绕权杖”图案的寓意问题。他们查找到图2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收集到“荷马在史诗中称颂阿斯扣雷波为伟大的医生”“传说阿斯扣雷波是位医生,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等材料,最终解惑。此案例运用到的史学方法有①从身边现象发现问题,追根溯源②围绕问题搜集不同类型的材料③运用对比法找到中西构图的不同④以图像资料和口述史料为证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保存了一些先秦时期的典籍,其“仁”字的写法是“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还有“君子敦于反己”的记载。可见,“仁”强调的是A.追求规则与秩序B.行动的方式准则C.内在的道德修养D.用明德引领风尚3.4-6世纪时,南迁的北民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东晋南朝政府此举意在①利用宗族观念维护社会稳定②借以缓和南北方士族的矛盾③彰显统治者收复失地之决心④形成独立的聚落以征发赋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北宋的冶铁中心集中在河北、河东和京东地区。金都城阿城东南部的缓坡上,广泛分布着冶铁遗址。辽的铁制农具与当时华北地区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契丹鞍、西夏剑被称为“天下第一”。这说明A.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B.中国古代冶铁中心均在都城附近C.北宋、辽和西夏都有较发达的冶铁业D.铁制农具是榷场上的主要交易品5.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两次侵朝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在明朝和朝鲜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击退了日本的侵略。万历援朝战争的本质是A.“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B.“因俗而治”C.明朝维护宗藩体系的努力D.以钱物换和平6.下方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第1页/共9页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据此可知,晚清时期年份1842年1885年1894年1903年1911年田赋比重76%48%43%38%27%盐税比重13%11%9%13%26%厘金比重-----19%18%17%24%关税比重11%22%30%32%23%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源自工商业的税收比重增大C.盐税比重保持稳定不变D.厘金的征收延续了历史传统7.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传统采用人工开采,1879年本地商人创办了北京最早的机械工业通兴煤矿,1908年竣工的西直门至门头沟的铁路主要运输京西煤炭,1915年中英门头沟煤矿创办。门头沟煤矿业这段发展历程反映出①中国传统煤矿业向近代转型②采煤业的发展带动铁路建设③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煤矿产业④中国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8.1938年,英国驻华官员发回英国的报告写道,八路军和新四军频繁开展的游击战“成功地阻止了日本人掌控远离交通主干线和较大城市的乡村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至少在北方已奠定了今后在军事、经济上组织长期抗日的政治基础”。该报告A.肯定了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B.体现出英国对华态度随战争态势变化C.表明英国官员能够全面认识中国抗战D.从他者视角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9.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1970年“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成就的意义在于①推动了中国核技术的进步②提升了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③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威摄力④标志着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21世纪初,中国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锻造了“脱贫攻坚”精神。其内涵是A.“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埋头苦干”B.“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C.“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D.“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11.9-14世纪,欧洲封建主在庄园的中心或乡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处,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纪之后,城堡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经济功能越来越凸显,许多以“堡”为后缀结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为基础发展而来。由此可知,城堡是A.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B.封建主对抗王权的产物第2页/共9页C.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D.西欧城市的起源地之一12.下图呈现了小麦洲际间传播的大致路线。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西亚地区是小麦的原产地②小麦的洲际传播开始于新航路开辟③小麦经东南亚传入大洋洲④小麦由欧洲人传入南美洲和北美洲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13.法国工业革命的高峰出现在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拿破仑三世提倡发展实业,实行贸易自由。政府鼓励发展铁路,大力兴建港口,改建巴黎城,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反映出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A.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发展B.政治革命为工业革命扫除了障碍C.政府奉行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D.工业革命与交通现代化同时推进14.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日、法四国做出决议:“关于中国政府表示在中国境内之外国邮局(即客邮)除在租借地或为约章特别规定者外期得撤消之志愿,认为公平,因即决议有该项邮局之四国将其撤消。”这表明A.华盛顿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的特征B.列强均遵守“机会均等”的原则C.中国收回邮政主权取得初步胜利D.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15.下表为20世纪60-90年代美国和苏联探测金星的重大事件。对其解读正确的是1967年1975年1978年1981年1990年苏联传回金星苏联传回第一张美国绘制第一张苏联分析土壤样品美国采集了大气的信息岩石土壤照片金星全球地图拍摄了一批彩照重力数据①美苏探测成果各有优势②美国和苏联大量开采金星的资源③美苏关系呈现缓和趋势④冷战客观上促进了空间技术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第3页/共9页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12分)地理志与档案材料一《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地理著作。第一部分转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全文,并简述了历代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记述了公元2年西汉版图内103个郡(国)的政区建置,并在郡(国)县(道、邑、侯国)条下记载了户口、山川水泽、水利设施、聚落、灾害、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石矿及其管理机构。第三部分分别论述全国12个区域的兴衰与经济地理,以及有关域外的记述。此体例为后世所沿用。——摘自《对<汉书·地理志>的几点认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汉书·地理志》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此书的写作意义。(6分)材料二内阁大库档案指贮存在内阁大库中的档案文献,内容涉及“历朝政府所奉之硃谕,臣工缴进之敕谕、批折、黄本、题本、奏本,外藩属国之表章,历科殿试之大卷”。如图所示,内阁大库由文渊阁和藏书楼改建而成,包括红本库和实录库等两座库房。红本为京内外官员汇报经办政务之题本,因经皇帝批阅或代皇帝以朱笔批示,故名为红本。其中的清代内阁秘本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摘编自《中国典籍博物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为内阁大库档案撰写一份解说词。(6分)17.(14分)科学教育与“科学救国”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仍被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所垄断,排斥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保守的古典教育也盛行于中小学,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同生产活动无关。对此,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各方面得来的结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维护生命的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他认为数学、力学、光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是“使国家兴旺发达和维系整个社会生存的基础知识”。赫胥黎(1825-1895)提出“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单纯的科学教育与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19世纪后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科学进入英国学校的课程。——摘编自《西方科学教育的历史考察》等(1)依据材料一,指出斯宾塞和赫胥黎观点的异同:(2分)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后期科学进入英国学校课程的原因。(6分)第4页/共9页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大事记时间主要事件(部分)1890年前后现代意义的“科学”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1895年严复以《明民论》《劝学篇》为名,向国人介绍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民国初年“实业救国”“科学建国”的声浪渐起《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科学救国论》,提出较系统的科学救国理论;《科学》月刊在美国编辑国内出版: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迁回国后做了一系列具有拓荒意义的工作1915年陈独秀提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潮》上发表的文章,主张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学术和历史文化1917年严复撰文写道:“欧战以来,利器极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也”(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18.(8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有过诸多探索。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中华苏维埃设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这是苏联所没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后来成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实现了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向参议会制的过渡。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立有参议会,但仅是咨询机构。1937年底,陕甘宁边区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了边区全体人民的代表机关——议会。议会是边区最高权力机关,由参议员代表选民的利益和意志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其执行。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在中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地方,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本级人民政府。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一是代表产生方式不同,前者是协商产生,后者是选举产生;二是性质不同,前者是咨询机构,后者是权力机关。——摘编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阅读材料,任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政权组织形式,结合所学予以评价。第5页/共9页19.(9分)北京中轴线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都城往往集中了一个国家的物质与文化精华,是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整座城市规划的中心。元朝以《周礼》为蓝本,借鉴金中都的实例修建中轴线。它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位置),向南经万宁桥、御苑、宫城、皇城,至丽正门。明朝将中轴线延至外城的永定门,在紫禁城内新建的钦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缮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万岁山”为“景山”,山前建绮望楼内奉孔子像,山顶建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民国时,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向公众开放。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周围被改造成新的国家形象中心。20世纪80年代,北京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重要古建筑恢复原有风貌。进入21世纪,除了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设了奥运中心区,南中轴线上重建永定门。——摘编自《中轴线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等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连续性”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统一性”表明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大一统”的观念绵延千载;“创新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包容性
2025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5-04-16
·
9页
·
2.5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