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其一,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岁末年尾,我们回归故里,在与亲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其二,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其三,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念的重要时机,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增多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中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时节。春节为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时间之窗”,让我们对“四海一家”的感受更为深刻与生动。其四,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摘编自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光明日报》)材料二:“年味淡了”是近年来许多人发出的感慨,表达的是他们对“年味不足”的感受。何为“年味”?顾名思义,就是年的传统味道。具体来说,就是指过年的氛围和过年的内心体验。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到年底,人们就在忙碌着准备过年,赶集买年货等;年节之中,祭祖、拜年、逛庙会等。这些活动及其效果造就了人们身边的年节环境。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能体验到过年的氛围,获得“有年味”的感觉。从人体的各种感觉来说,过年氛围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意识,产生“年味”的感觉。其中视觉形象是最主要的,如人们的“忙年”场景、祭祀仪式、夜空中的绚丽烟花等。过年的内心体验指人们对自己实际经历的年节生活的内涵、意义和效果的感受与评价。如果用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可以说它是一种“过年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中国人对自己所在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这一点从当代每年亿万人流动的春运中可见一斑。B.只要亲身参与过年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能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C.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导致春节乡愁逐渐消亡。D.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源自春节的历史文化传统。3.下列选项不属于对材料二中过年氛围的感受的一项是(3分)A.人们用手接触年节物品的感觉,小孩子拿到压岁钱的触觉。B.家家户户吃团年饭的热闹声音,年三十晚放鞭炮的火药味。C.人们利用春节假期到外地旅游,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D.过年之前沐浴理发,洒扫除尘,贴春联和年画等活动情景。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简要概括其表达效果。(4分)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七种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在材料三的论述过程中均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十八样冯骥才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刘二爷说:②“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咋学咋练?”俞六还没全明白。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我送你一个法子吧。”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④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的厉害。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这次成了,我管您一辈子药糖。”第二天俞六卖糖走八字时,便把刘二爷这六句念一遍,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渐渐跟上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步点,走起来挺好看,像徐策跑城。买糖的人围观的人听了都笑,有人说:“听你这几句,谁还敢再偷艺?”旁观的人都跟着笑。俞六才明白这一招把他的绝活立住了。自今而后,果然没再有人学他。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年吃俞六的药糖。(节选自《俗世奇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俞六的“药糖”真材实料但生意不好,刘二爷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俞六指明了方向,从而推动了俞六的成长。B.小说详细介绍第一次设计的桶柜样式、卖糖把式,既照应俞六开始卖药糖的窘态,也为后文名满津门作铺垫。C.小说两次提到买俞六的药糖花钱值,这不仅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也体现了天津人喜欢“绝活”的心理。D.小说结尾既有对手艺绝活无法传承的遗憾,也体现俞六的一诺千金和其药糖在百姓中的影响,耐人寻味。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运用列举,凸显了卖药糖绝活之多,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市井文化。B.句子②点出俞六生意不好的原因,这是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C.句子③不仅突出了俞六桶柜的精致,也体现了读过书、做过买卖的刘二爷见多识广。D.句子④“嘎话的厉害”在于不仅宣传俞六药糖的好,还用打趣的方式堵住同行的模仿之路。8.俞六在卖药糖的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9.本文选自《俗世奇人》,“俗雅融通、拈轻成重”是鲁迅文学奖评委对此书的评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一评价。(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晁)错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
2025-04-22
·
8页
·
6.6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