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为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其实,“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就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80多年前,海派京剧舞台上的威亚、真车真马、转台水幕等舞台装置,至今仍然在现代戏剧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另外,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高科技进入舞台还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与其说高科技破坏了原有的观演默契,不如说是对传统、既有观演关系的不断突破,从而建构了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新的观演关系。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让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使演员现场表演与数字影像形成亦真亦幻的人屏互动,为观众创造了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原来京剧这么好看!”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材料二:可能有人会问,舞台上的高新科技会对京剧艺术造成冲击吗?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舞台上,内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博弈中,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内容。此外,中国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少胜多,强调以演员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讲述动人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戏曲独特韵味的重要体现,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戏曲特征。高科技为舞台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把握好戏曲传统的气韵与时代精神的脉搏。舞台上的科技不“喧宾夺主”,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舞台创意。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元杂剧中便已有关于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专门术语-“砌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彰显舞美,暗示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如戏曲舞台中的一桌二椅以及点染环境的各种物件等,它们的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而是结合人物造型和表演,为演员提供动作依凭,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间高度灵活的特点。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和观众审美来进行创新,这对于拓展空间场景、丰富观演体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依靠科技手段呈现出的过于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削减了戏曲的假定性特征,削弱了其程式化的美感,尤其是过度依赖科技手段,还会使演员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从而淡化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孟子强调“充实之谓美”,戏曲则讲求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以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大制作,这些外在逼真的形式虽然震撼,却剥夺了文、舞、乐所蕴含的生命力。如果说演高山就在台上造山坡、演战场就往台上调人马,从视觉上或许有冲击效果,却挤压了演员的表演、去除了想象的空间、破坏了戏曲的情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注重整体的戏曲艺术在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的生态失衡。虽然以小舞台来展示大世界是戏曲舞台的宗旨,但若过分依赖高科技包装,过分追求场面宏大、视听真实,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便与戏曲精神背道而驰。(摘编自王勇《舞台上的科技不能“喧宾夺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转码”指利用技术对戏剧创意进行转化,使其从设想变成现实。B.“炫彩”指技术赋能舞台制造光影特效,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C.“王者之道”指在戏剧表演中应遵循内容占据本体地位的原则。D.“喧宾夺主”是指戏曲舞台上重视说白、忽视演唱的不当行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导作用下,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成了现在的面貌。B.运用高科技会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关键要看戏剧的内容是否优质。C.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假定性特征,不能在表演时采用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D.戏曲舞台中点染环境的物件在独立表现实景的同时为演员提供了动作依凭。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理布景越少,戏剧舞台上的干扰因素就越少,对演员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B.很多戏剧可以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烘托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C.用高科技设计现代戏剧舞台时,要结合剧种风格和剧目主题等进行权衡协调。D.有必要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参与戏曲舞台创意,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科技创新。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班级举行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高科技进入戏曲舞台是锦上添花”。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材料列出你的反驳提纲。(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你的凝视(节选) 沈念凝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它只有22克,一个无法想象的关于时间的重量,灌注在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之上。它被命名为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长久凝视,能看到杯身布满细密的弦纹,杯口外侈,仿佛几千年前的风,刚从口沿上呼啸而过。这凝视就是一场对话,说的是时间里的寓言,关乎久远历史与地方迁变。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无釉而黑亮,胎薄却坚硬,器壁有细密的条形镂孔和陶土纹路,仿佛叙说着神圣的母语。陶器上残留着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着幽亮的光泽。先民种植水稻和粟,饲养家畜,制陶、纺线、织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绕着火堆欢歌舞蹈,在祭祀、庆典、宴饮中捧出的高柄杯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种礼器,承载着礼仪与信仰。时间里的事物灰飞烟灭,只有那些陶器顽强艰难地留存下来,尘封在大地之下,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一位陶艺大师给你讲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选土、采土、晒土、春土、筛土、羼料、和泥,经过这些花费很长时间的工序后,再将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遥想匠人们在水边淘洗陶土,判断胎体的厚薄,考验手上功夫,你的耳际似乎听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发出的声响。你急切地想听讲述者说那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控制技术。陶艺大师说,陶坯在烧制时要经历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和熏烟渗碳等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烟渗碳阶段,匠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烟熏材料,通过控制烟熏的时间和温度,让烟中的碳粒均匀地渗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内部,从而形成黑色的釉层。他讲述里掺杂的现代名词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动着一个滚烫的声音:黑陶,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这个过程一定是千万次的实践,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经验包浆。火焰红灼,浓烟黑绕,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烟熏材料选择不合适,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时间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①在经历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之后,它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制陶的村庄和街道,依然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你无从一一走访,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旧在生长变化,简洁中有繁复之美,繁复里藏着简洁之力。他们制作的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在融入现代的审美设计后,有了新的形式转化。那些手揉捏着陶泥,感受着泥土的体温,②是时间的裂变,也是时间在隐身······这样的凝视是泥土对火焰的凝视,是人对大地的凝视,也是生命在凝视着自身的深邃与广阔。(有删改)文本二:八千年的凝视(节选) 姜明世间美好无数,我最心仪的,是青铜器的沉绿华美。无法形容那样的美好,只是觉得自己会整个地傻掉,手足无措,目瞪口呆。青铜器闪烁出来的绿光,并不耀眼,甚至可以说非常暗淡,但是,它具有一种由外向内收摄的魔力,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青铜器的绿,不是天然调和出来的,它是铜锡合金,本来的颜色是金黄色,但是它们都出生于数千年前,被时光之手反复摩挲,在黑暗的泥土里,经过数千年的长眠最终出土重光,身上就披染上了这样的绿色铠甲。没有这身铠甲,它很难重现人世,而正是这样一身铠甲,让它荣光加身,无人不对它顿首叩礼。没有人能打败时光,青铜器也不能。但是青铜器可以抗衡时光。③青铜器之绿,与其说是一种色泽,不如说是一种时光。幸运得很,我们居然可以具象地、奢侈地看见时光、品味时光。青铜器是历史给后世的慷慨馈赠,那么大的器物在几千年的人事代谢、山海嬗变中没有湮没损毁,不能不说是奇迹。但仅说是奇迹,也是不对的。客观地讲,青铜器之返世重光,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命定。换句话说,制造青铜器的人,特别是下令制造青铜器的人,早就谋定了要让青铜器与日月同光,永垂不朽。谋求不朽,正是制造青铜器的本质意图。看看青铜器的铭文就知道了,他们歌颂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歌颂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歌颂自己的勤勉耕耘,祝福子孙瓜瓞绵绵、永绥吉劭,为的就是万古流芳,并以之为媒介,接受后人们的感恩戴德。他们知道,铜锡合金不惮于风刀霜剑,不腐于流水黑土,也不大容易被人为损毁,毕竟它乃庞然大物,而且自古就以礼器兵器之身,被赋予神圣尊贵的内涵,损毁青铜器,恐怕要给自身带来血光之灾。所以,青铜易主,不是新主如获至宝,将之供奉膜拜,就是被厚土沉埋,静待下一次重生。所有初见,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见。我看见了一只眼睛;我凝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凝视我。我们互相凝视,我们对视,我突然醒悟:④这不就是溯源吗?而所有的溯本求源,不就是认祖归宗吗?在这种凝视下,八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承续尽现连续性,革故鼎新尽现创新性,民族交融尽现统一性,兼收并蓄尽现包容性,天下一家尽现和平性。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构建着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对视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描述黑陶制作过程时,详细列举了选土、采土、晒土等工序,旨在突出作者对黑陶的喜爱之情。B.文本二将青铜器的绿色铜锈称为“绿色铠甲”,突出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感,又暗含对青铜器的赞美。C.文本一围绕黑陶展开,文本二从青铜器的绿光写起,所写内容各有侧重,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相似之处。D.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采用不同的人称叙述,
2025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5-01
·
14页
·
35.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