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答案

2025-05-01 · 3页 · 198.7 K

曲靖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DCCBAAD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ABBD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社会动荡;道德滑坡;思想活跃;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现世情怀,试图重建人的道德价值。(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孔子:通过塑造君主的德行达到德政;通过“礼”教化人们向善;重视教育、感化的过程;德育与政治教育相统一。苏格拉底:德育与伦理和实践相结合;关注人的内心;注重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与挽救城邦危机相结合。(每点2分,共8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8.(1)清政府时期的移民无严格计划,共和国时期的移民有计划、有步骤;清政府时期的移民以民间自发为主,共和国时期的移民以政府主导为主;清政府时期的移民主要流向东北、西北地区,新中国的移民迁入区域范围更广;清政府时期的移民活动经济属性为主,新中国时期的移民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属性。(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有利于解决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或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国家的边防;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共8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9.(1)二战结束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1947年冷战爆发,德国局势紧张;柏林爆发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该漫画家的预测部分符合历史的走向。随着冷战的愈演愈烈,德国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随后在德国爆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东德在柏林建起了柏林墙,造成了德国局势的紧张。但是,漫画预测两德民众关系的逐渐疏远忽视了个人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并非两德民众最终的结局。1990年在德国民众的支持下,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德国完成统一。(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0.例一:提取信息: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分)观点: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学术思想的引领(2分)论述: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启蒙思想家学术思想的引领。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法国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早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等学术思想的引领,尤其是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和卢梭、伏尔泰等人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一方面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智,另一方面直接指导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构建。中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探索,在长期缺乏学术和思想引领且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情况下,直接引进西方民主制度,纷纷走向失败。如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因为长期处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之下及长期八股取士这样的考试方式带来的思想束缚,缺乏了长期的近代学术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使得直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最终走向失败。(8分)总结: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离不开民主思想的引领,而如果缺乏了民主思想及学术的引领,就会如中国近代以来直接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一样走向失败。所以,民主政治的实践离不开学术思想的引领。(1分)例二:提取信息:学术与思想之新变、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1分)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运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2分)论述: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并得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私有制是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根源,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在于消灭私有制。所以在建国后,首先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再逐步通过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并且推动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8分)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及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1分)【评分标准】分值要求①观点明确,符合要求;10~12②能够围绕观点选择相关史实,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③论述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①观点明确,符合要求;7~9②能够围绕观点选择相关史实,所举史实与观点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③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①观点基本明确,基本符合要求;4~6②所举史实对观点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③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①观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0~3②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③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