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

2025-05-07 · 8页 · 37.9 K

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学校:鄂南高中命题教师:朱苹徐雅帆谢小芳夏聪审题:鄂州高中考试时间:2025年4月2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无论你是否承认,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的是未来已来。毫无疑问,AI(人工智能)这个令人惊讶的智能工具对千百年来固有的写作模式造成碾压之势,有的作家出现恐慌不难理解。我用DeepSeek尝试过文学评论的写作,当“投喂”到位,现有模型输出的文本质量足以令人惊讶。但是,AI毕竟是在“投喂”基础上通过计算、训练生出的答案,“投喂”是前提,也是基础,也就是说你输入的数据,决定了AI输出的结果。人机交互的深度和训练的强度,决定着内容创作的品质。我觉得AI对文学创作来说如同碾磨,它把谷物碾磨成可以食用的精粮。显而易见的是,不论精粮以何种形状、味道呈现,前提要有谷物,离开谷物,机器只能空转。AI只能在已有的区块链中对数据进行搜索、重构和模拟,它不会无中生有,而作家则不同,作家的长处恰恰是无中生有。面对无法抗拒、无处逃避的高科技碾压,作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类型化、同质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肯定不能再用,因为AI完全可以取代那些无效的重复劳动。作家唯一的办法是在原创上下功夫,在创作中加大“提纯”力度。所谓“提纯”,就是滤掉AI能够合成的桥段和语言,在“这一个”上做足做透文章。当然,你的作品发表后也会很快进入数据库,赋予了AI对此类作品重构模拟的可能,但毕竟你已经领先了AI一个身位,作家创作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提升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这是文学应对一切不确定因素的法宝。无论AI怎么发展,它靠的是计算,这就是很多科学家所认同的“计算决定未来”。事实上作家创作从来不靠计算,靠的是独特的感受,是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具有自我风格辨识度的表达。AI也可以生出感受,但那是在别人感受心得上的撷取;AI也有想象,但它的想象总是似曾相识;AI也会有表达风格,但那是学院派论文式的统一样貌。原创的本质是发现和发明,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一个工程师,无法替代成百上千个作家。从这个视角看,在与高科技的博弈中,作家是少数能大口呼吸的胜出者。(摘自滕贞甫《做大口呼吸的胜出者》)材料二:当DeepSeek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首诗的创作,当Midjourney用参数矩阵编制视觉盛宴,文艺创作将不再是亭台楼阁里的春华秋实。AI技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但是这种“百无顾忌”有可能会摩擦出新的火花。这种碰撞打破了传统文艺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很有可能绽放出新的美学呈现。纵观人类历史,每次裂变都会孕育新的机会,敏锐的艺术家应该具备这些感知时代变革的能力,大胆学习研究新生事物,让传统艺术创作插上新的时代翅膀。AI技术将会开创人机合作的美学新大陆。19世纪照相技术的诞生迫使绘画走出写实的牢笼,催生了印象派的光影革命。今日AI技术更具颠覆性,它不仅能模仿现有风格,更能生成人类想象之外的视觉形态和听觉体验。AI帮助艺术家打开想象空间,呈现更加瑰丽而多彩的世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有了AI技术的加持,这种追求也不会有本质改变。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岁月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那些斑驳色彩中凝结着无数前辈画工对信仰的虔诚。这种生命体验,始终是文艺不被技术奴役的精神原乡。站在人机文明的分水岭审视当下,文艺的使命不是与AI技术竞速搏斗,而应当成为科学技术洪流中永放光芒的灯塔,推动人类走向更丰润的精神高地。(摘自谷好好《文艺的使命不是与技术竞速搏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DeepSeek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来已来。B.当人类的“投喂”到位时,AI也可以“写出”令人惊叹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C.作家创作靠的是独特的感受,是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具有自我风格辨识度的表达。D.即使有了AI技术的加持,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也不会有本质改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作家擅长“无中生有”,在原创上下足功夫,就能够避免AI的重构模拟。B.AI的文学创作是通过人机交互的计算和训练生成的答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C.一个工程师,无法替代成百上千个作家,说明工程师的工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D.AI的“创造力”受限于既往训练数据的关联性,难以突破既有范式,不具备现实意义。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I汇聚着、学习着既往的经验和技能,这对艺术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创作新基准。AI可模仿《千里江山图》的笔触,却无法重现王希孟作画时“江山入梦”的生命体验。由多模态AI“执笔”的创作越来越多,创作周期大大缩短,传统创作模式定被淘汰。在AI赋能下,创作不再局限于技术门槛,而是更多地倚重创作者的思想本身。概括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4分)在AI技术的加持下,“文章千古事”不再需要殚精竭虑,“七步成诗”“一字之师”的隐喻逐渐被技术革命瓦解。有人说,AI的出现抹杀了人与人之间语言水平的差距,我们不再需要努力学习语文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庖丁解牛胡炎有人请庖丁解牛。其时庖丁刚刚睡醒,正在细细梳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庖丁也站在光影里,形销骨立。他听到了来人的声音,不急,衣冠整齐后,这才打了个哈欠,缓步出门。上午睡觉,是庖丁的习惯。来人奉上酬银。庖丁瞟一眼,银面肃然。酬银自是不菲,这是庖丁的身价。“有劳了!”来人赔笑,拱手。“申时到。”庖丁说。来人点头,告辞。“好草好料,别委屈了牛。”庖丁唤住他,叮嘱。来人诺诺。庖丁坐在院中石桌旁。①石桌一尘不染,光华如砥。石桌的上方,是一棵老杏树,疏枝繁叶,有鸟雀啄着青杏,自在鸣啭。庖丁沏了菊花茶,轻啜慢品。清苦中的淡香,入喉便浸淫了灵魂。再吃几块茶点,便做午餐了。庖丁只吃素食,从不食肉。然后,磨刀。磨得很细、很轻。磨刀声如风行水上,有绵长的乐感。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日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眉似弯弓,目如悬月。庖丁微微笑了笑,又以食指试刀刃,似触未触间,一粒血珠饱满如豆。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牛很壮硕,毛色黄亮。庖丁端详一阵,甚是满意。院中早拥了一众看客,引颈翘足,观赏庖丁的绝技。庖丁仍不急,柔柔地抚摸牛脊。良久,再抚牛的面颊。庖丁的手柔若无骨,分明不是拿刀的手。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不怕。”庖丁笑笑,取出刀来。众看客屏息敛声,四下静得落发可闻。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绵延时,宛似游龙;迅疾时,寒光四溅,波月飞花。酉时,刀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牛依旧站立着,尚有鼻息。“刽子手!”牛哞叫了一声,说。庖丁一愣,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牛说人话。②日已偏西,夕阳里有血光。牛被血光涂染,徒增了几分悲壮。“你说什么?”“刽子手!”庖丁说:“不,我是艺术家。”牛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刽子手从不说自己是刽子手。”话落,身体分作两半,轰然倒地。暮色黏稠,庖丁在暝晦的路上独行。外物皆似隐去,唯余那头会说话的牛。庖丁看到自己的刀在牛身上开花。美,美极了!打他将解牛技艺练到炉火纯青时,这花已开了二十余年。可是,牛说他是刽子手。庖丁忽而泪湿双目,世间,终是知音难觅。月色清寒,浴着落泪的庖丁。庖丁感到很委屈,也很孤独。牛说:“上山吧。”“为何?”“你曾是我们的朋友。”③山道崎岖,草莽在月色中匍匐。有虫鸣和溪涧之声传来,辽远空明。满天繁星童谣般闪烁。草香雾气一样缭绕,让庖丁有些恍惚。庖丁看到一个少年,剔着瓦块头,骑在牛背上,口含柳叶,吹着清亮的柳笛。山雀在柳笛中舞蹈,甚而有胆大者,落在他的肩上,与他戏耍。庖丁恍然想起,自己曾是个牧童。影影绰绰,果然有一群牛。这些牛中,有他牧养过的,也有它们的亲人、子孙和朋友。庖丁心头一热,加快了脚步。近了,群牛化作一团乱影,消逝无踪。庖丁怅然四望,心底忽而生出一股苍凉。月光漫泄、收拢,在他眼前站成了一面银镜。镜中人气质卓然,向他微笑。“以解牛之技而冠天下者,非庖丁莫属。”镜中人说。庖丁拱手一揖:“谬赞了。”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庖丁震了一下,无话。“这般沉默,是不能,还是不敢?”镜中人冷笑,兀自脱了衣服,亮出清朗的肌体。庖丁也冷笑了。抽出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着镜中人,若笔走龙蛇,舞得潇洒自如,舞得狂放无羁。不消半个时辰,庖丁收手,掷刀于地上,发出叮当脆音。“你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镜中人说。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是夜,牛哞雄浑,响彻夜空。男牛、女牛、大牛、小牛,用哞唱庆贺一个仇人的死亡。然而不久,它们便后悔了。它们迎来了笨拙的屠夫,那些屠刀不仅拙劣,而且足够凶狠。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怀念那些死在庖丁手里的牛——那样幸福而优雅的死亡,已成这世间的绝唱。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小说想象力丰富,情节离奇动人。牛突然说的一句“刽子手!”使得小说陡生波澜,故事由此逐渐走向高潮。B.文中两处加点的“艺术家”,情感由浅入深,体现了庖丁对于牛眼里的“刽子手”到底是不是“艺术家”的思考和判断。C.庖丁看到一个骑在牛背上的“少年”,那个“少年”也许是曾经与牛亲密无间的自己。“少年”唤起了他早已泯灭的良知。D.本文的结尾“庖丁没死”,“他在月色里磨刀”,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使故事更具吸引力。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如“细细梳发”“不急”“缓步”“形销骨立”等,表现出人物的从容自信、气质脱俗。B.小说①处的景物清幽静谧,②处景物增添了几分苍凉,③处景物空灵辽远,景物的变化令人感觉到故事气氛的变化。C.小说善用对比,如庖丁自杀后,牛开始“用哞唱庆贺”,不久“便后悔了”,这里用牛前后态度的不同,正面表现庖丁技艺非凡。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如“银面肃然”“引颈翘足”“拱手一揖”“暮色黏稠”等,古朴典雅、凝练传神,极具表现力,令人回味。8.请梳理文中庖丁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将庄子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巧妙改写,进行了重新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新”在哪些方面。(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