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直接过渡失败,造成社会危机。农业:固定粮食税2.内容 工业: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私有和外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恢复商品贸易3.实质: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向共产主义以过渡。三、斯大林模式管理:计划经济(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1)运作模式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农业集体化(服务重工业)(2)成功因素:内因,斯大林模式;外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3)评价:短期成就很大(十年时间实现工业化),长期违背经济规律。(4)两种工业化道路 :西方:轻→重;民间主导;市场经济。苏联:重工业;政府主导;计划经济。(5)启示:遵循规律;适合国情;比例适当;人民生活。四、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重点:农业(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垦荒、推广种玉米)2.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如仍片面发展重工业等)3.联系:古巴导弹危机,美优苏劣。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重点:工业2.结果:前期重工业发展快,后期经济陷入停滞。(原因同上)。3.联系:中美关系正常化,苏攻美守。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解体2.联系: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备战2023届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人教版)
2023-11-23
·
2页
·
2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