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语言文字应用..............................................3专题01字音字形.................................................3专题0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4专题0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8专题04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13专题0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19专题06补写句子................................................21专题07修辞手法................................................24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28专题01文言文阅读..............................................28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63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87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87专题02: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101第四部分写作部分................................................121专题01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21专题02:情境任务类作文审题立意................................123专题03漫画类作文审题立意....................................125专题04掌握常用的写作结构....................................127第一部分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1字音字形一、字音1.多音字(1)据义定音。多音字在表示不同的意义时,其读音也往往会不同,因此考生要学会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其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和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2)记少去多。“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较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识记多音字时,只要记住涉及词语较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记忆了。(3)注重语体,区分细节。有些字在书面语中是一种读音,在口语中就是另一种读音。(4)同音合并。常见的、考查频率高的字按读音合并组词记忆,以提高效率。(5)形近合并。如“歼(jiān)”“跹(xiān)”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些字就是记忆的重点。(6)词性辨音。根据不同的词性辨别字音。多数多音字独立成词或与其他字组词时,由于词性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读音。(7)用法辨音。根据不同的用法辨别字音。有些多音字,单用或较多用于口语;有的组成词或较多用于书面语,这些可从用法上辨别。2.形声字(1)以点连线法。形声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而“线”则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考生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快速提高记忆的效率。(2)依声旁定音。很多形声字都读其声旁的音,因此考生可以依据声旁来确定形声字的读音。但考生要注意的是,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思维,因为不是所有的形声字都读其声旁的音,而高考命题者则常常就这一易错点命题,考生如果只依据声旁来认读形声字,就很容易判断失误。(3)遇生判对。考生在考试中遇见一个或两个较为生僻的字的注音时,一般可将其视为正确的。3.习惯性误读字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很多考生分不清z、c、s和zh、ch、sh,f和h,l和n的读音,所以常常将含有这些音节的字读错,那么考生怎样才能避开字音的习惯性误读呢?(1)了解自己所处方言区的语音特点,有针对性地记忆。分不清z、c、s和zh、ch、sh的考生,可采用形声字偏旁类推的办法来加强记忆。(2)利用普通话声韵母配合的规律来判定。二、字形1.形似字(1)借助读音辨形。有些汉字的字形相近,但读音不同,对于这样的汉字,我们可以运用以音辨形法加以辨别。(2)借助字形辨形。绝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许多音同或音近形体也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对于此类型的字,我们只要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不会出错了。(3)借助词义辨形。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汉字都有自己的意思,可以通过对词语含义的把握来确定使用的汉字。2.形异字(1)义辨法。即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字形,便不容易出错。(2)探源法。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有一定的出处,有的出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考生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考生在平时要识记一些典故及文化常识,在记忆字形时最好能结合其出处,这样才能记忆得更为准确、牢固。(3)并举法。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意义丰富且结构对应的词语,因此,考生可以利用词语结构上的并举关系进行辨析识记,即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词语书写是否正确。(4)语境法。借助词语所处语境来判断其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于同音词语,考生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辨析。专题0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知识梳理一、实词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理解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同中求异,能够精细地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1)抓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2)抓词义的侧重点。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3)把握词义的范围大小。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1)感情色彩: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中性词,既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2)语体色彩: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如“调解”和“斡旋”都有消除纠纷的意思,但前者用于日常口语中,指劝说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活动;后者是外交辞令,常用于重大的国际争端,是书面语体。(3)谦敬色彩:如“令尊”是敬辞,称对方的父亲。“家父”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3.从语法方面来辨析。(1)搭配对象: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2)语法功能:看词性、句法等。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二、虚词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1.从虚词语法功能辨析。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句中的“偶然”是形容词,用来形容“写写诗”显然不妥,应换用表示“间或”“有时”之意的副词“偶尔”。即便词性一样,有些词在句法上仍有区别,如“何况”“况.且”都是副词,但“何况”多用于问句中2.从虚词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3.从虚词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有“也……也……”“不是……而是……”“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递进关系的有“不……而且……”“不仅……还……”“连……也……”“尚且……何况……”等;表选择关系的有“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是……还是……”等;表转折关系的有“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条件关系的有“只要……”“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是……等;表假设关系的有“如果……”“即使……也……”等等。4.从虚词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一般表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5.从虚词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三、成语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应做到三点:一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二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三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义。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有其原始的语境,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出处,不了解成语的古义,就不能准确把握词的含义,单从表面上去作肤浅的理解,甚至胡乱猜测,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巷”的古义是“住宅”,“万人空巷”就是“万人空宅”的意思。形容很多人走出来聚集在一起,场面热烈。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美轮美奂”使用错误,它多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成语在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4.颠倒尊卑,谦敬不分。谦词,表示谦虚,只能对己;敬辞,表示尊敬或者感激,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指当别人给自己大力帮助时的敬辞,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这里错用。5.语义重复,叠床架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样子,我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笑”的意思,与“笑了”重复。6.功能误用,不合语法。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不能带宾语;有的只用于否定句中;有的词性不分。如:①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带了宾语,使用不对。7.不知大小,轻重失当。有些成语词义较重,也有些成语词义
知识宝典-高三(上)语文
2024-02-04
·
128页
·
3.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