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奖获得者海漄作文素材整理:热点事件+人物经历+作品简介+精彩时评文

2023-11-29 · 6页 · 25.4 K

热点事件:2023年10月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闭幕。大会期间最受瞩目的,无疑是雨果奖的颁发。中国“90后”作家海漄从“60后”刘慈欣手中接过了雨果奖奖杯。他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人物经历:童年的梦照进现实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大学毕业后到深圳从事金融工作。“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在成都,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从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后,海漄发表了这样的获奖感言。“海漄”这个笔名,源自很久之前他爬过一座海边小山时的有感而发。他迷上科幻由来已久。小时候,老家的新华书店是海漄的“游乐场”。《海底两万里》《珊瑚岛上的死光》《古峡迷雾》……成为他在科幻上最早的启蒙。大学时期,他开始动手写作。但因忙于生计,他直到2019年才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血灾》。无论如何,他从未将热爱遗忘。作品简介:传统文化中的无限灵感《时空画师》的灵感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经历。该小说从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幻影”开始,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将近几年很热的“在故宫修文物”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海漄曾透露,创作的初始是他在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关注到王希孟及其所画的《千里江山图》。“根据画末题跋,作者作此画时年仅十八岁。这位名为‘希孟’的天才少年,何德何能竟得于宋徽宗亲自指点?他又师承何处,未及弱冠便有如此功力?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翻阅相关资料。”后来他又关注到南宋另一幅名画——李嵩创作的《骷髅幻戏图》。画中一个学着正常人穿衣戴帽的大骷髅席地而坐,手中提线操纵着小骷髅。大骷髅的背后坐着一名女子怀中抱着婴儿,此刻正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的正对面是两名孩童,其中一个婴儿跪地爬行,并向着小骷髅伸出右手。活人与骷髅、生与死,同时出现于画面中,在中国古画里极为罕见,也因此引起了后世的种种猜测解读。而这幅作品又恰巧与《千里江山图》一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就这样,一个创作灵感瞬间降临,海漄决定写一个在故宫中发生的两幅名画交融的故事。在海漄看来,历史对于科幻来说意义非凡。“某种意义上,历史科幻不是为了寻找一块新异域去探险,而是从这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中重拾那些可以打动我们,打动全人类的东西。它是过去的,但面对的却是未来。”精彩时评文:新晋“雨果奖”得主,诠释热爱何以创造无限可能|新京报快评近日,有科幻界诺奖之称的“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来自深圳的“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海漄也成为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此前,曾经获得过雨果奖的中国作家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时空画师》将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虚构出一幅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以及“当时”朝野权力斗争的故事图景,亦真亦幻,历史的神秘叠加科幻的释读,令其呈现出既厚重又空灵的独特质感。相较于写作领域所获得的傲人成就,作家海漄的跨界身份或许更令人津津乐道:他本职为金融从业者,而写作只是出于兴趣。根据海漄自述,其工作较为繁忙,经常要加班到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家,双休日也需要不定时加班。通常只能利用夜晚和零碎休息时间写作。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海漄从《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时空画师》。在高强度的日常工作之余,海漄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描绘出波谲云诡的科幻世界成为公众好奇的话题。两个毫不相关的平行世界,又如何在海漄这里完美融合?答案或许并不复杂:正是永恒的热爱,让他跨越了多元宇宙。结束完一天忙碌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刷刷手机,享受互联网信息带来的快感,是多数人的生活常态。面对劳累的工作及日益“内卷”的社会,年轻人的梦想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或许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真实与迫近,但这并不意味着梦想无处凭依。海漄在科幻写作领域或许天赋异禀,他的才思横溢、运笔如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但他不让梦想褪色、仰望星空的追逐精神却激励我们,点燃生活的热情,追寻人生的真义。“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英国作家毛姆的名言似乎完美地贴合了海漄的生活。热爱与梦想支撑着他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科幻爱好者的瑰丽世界,也再次让生命深处的光芒照进逼仄的现实。面对日常生活的“内卷”、疲累与不间断地“emo”,我们不妨像海漄一样,用热爱为自己建一座精神的隐蔽所,向着头顶的灿烂星空踏歌而行。中国作家海漄获2023雨果奖: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北京时间10月21日,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2023雨果奖”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而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了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之后,中国科幻作品第三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史上的又一次辉煌。《时空画师》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和科幻的作品,讲述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绘制这幅恢宏巨制的神秘少年画家背后的故事。海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创作时一直坚持将传统和历史结合的手法,并且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加入更多中国元素,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希望也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灿烂的中华瑰宝。《时空画师》之所以能打动评委,也正是在于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科幻元素的完美结合。书中展现的一些民俗和历史元素的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和评委。正如作家齐奥朗所言:“人性中最私密的情感往往具有普适性。”虽然各国文化不同,外国读者和评委对书中展现的文化因素可能不甚了解,但人类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是相通的,是可以有共鸣的。此前,网上一直有人诟病称中国作家为了在国际奖项中获奖一味迎合西方价值审美,这纯属是无稽之谈。这次海漄的获奖,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对这种言论的有力回击。海漄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科幻不必迎合西方审美,要大胆走出去。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守住我们文化中的瑰宝,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发展好本民族自己的文化,才能让文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而丢掉其本身最具价值的部分,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要始终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立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世界各国文明友好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外国受众而改变自身作品的文化内核,但却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激发共鸣,这便可称为“创新”。我们要相信文化的共通性,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亦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便是人们对爱情的共通性。总之,做到世界各国文化彼此包容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文化传播亦不是一项容易的事业,但海漄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了其正确方向——坚持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让世界听见·中国科幻声音|海漄:中国的科幻作品走出国门是必然的趋势如果说唐代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北宋画家“希孟”,就以一幅《千里江山图》,在中华书画史上留下一座令无数后人仰视的高峰。但这样一位作画时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开场就成为绝响。除了画末题跋上提及他的名字“希孟”,史籍中再无他的消息。“这位名为‘希孟’的天才少年,为何能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他师承何处,未及弱冠便有如此功力?他的结局又是怎样?”这样的疑问,引发后世无数人的好奇,也带给作家海漄创作《时空画师》的灵感。将科幻与历史结合,以想象的力量赋予“希孟”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海漄的《时空画师》成功入围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也是该类别里唯一的中文作品。历史为科幻提供更多的养分海漄创作的灵感,源自一款电视节目对《千里江山图》的介绍,以此为开端,他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尤其是前人对画作的考证,“画作中不少景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却分布在全国各地,并无轨迹规律可循;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希孟可能在少年之时便饱览大宋山河么?”查阅的资料越多,海漄心中就产生更多的历史疑点,而这些疑点,进一步为海漄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我隐隐发现希孟的人生中,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隐隐透出权相蔡京的身影。同时,借助科幻的力量,为这位天才少年续上一段没有遗憾的人生的念头,也慢慢滋长。”于是,书中的故事渐渐有了雏形。海漄通过自己精彩的描述,将多条真实的历史线索和科幻的想象有机结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述这位天才画师在历史上消失的原因以及《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在海漄的故事里,这位天才画师最终超越了时空,与今天的我们甚至未来的世界,都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在记者的印象里,历史似乎指向过去的事实,而科幻更多指向未来的想象,将科幻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海漄说,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历史代表的是过去,但事实上,它是动态、缓慢而滚滚向前的。“它对应的是一个文明的延续过程,因此它是过去的,但面对的却是未来。它不应成为科幻的包袱,而应该为科幻提供更多的养分。”结合自己创作的经历,海漄进一步表示,“历史本身就是极为精彩和丰富的,只要翻找的材料足够多,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与脑海中故事不谋而合的交汇点。”事实上,正是在寻找巧合的过程中,海漄慢慢就能构建起叙事的框架,能够在不改变真实历史的前提下,重构和解析某段时空背后的故事。“任何人,居于历史中都是渺小的。但这并不妨碍一代代英雄、一个个平民百姓闪烁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便是文明存在的意义。”海漄说,他希望创造一个个恍若纪录片般真实、历史般厚重,但又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用其中角色的挣扎和反抗来体现人类的勇气。“一个足够朝气蓬勃的国家才会孕育出科幻的土壤从青少年时期阅读雨果奖作品到如今成功入围雨果奖,海漄实现了从科幻爱好者到科幻创作者的嬗变。对于雨果奖以及中国科幻事业近年来的发展,海漄有着切身的体会。“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在购买科幻书籍时,雨果奖获奖作品就相当于品质的保障。它是科幻圈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任何作者能获得它,都是一项巨大的荣誉。而在科幻发展的历史中,它也确实为我们科幻迷和后人标定了足够多的经典之作。”海漄说。海漄进一步指出,《三体》获得雨果奖,从小的方面说,首先当然是因为它本身极其出色,“但从大的方面说,科幻的基础在于科学和想象,只有一个足够大,足够朝气蓬勃的国家才会孕育出科幻的土壤,美国曾经是这样的,未来我们也可以是这样的,中国的科幻作品逐渐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关注,是必然的趋势。”在科幻作品发展的早期,一度预言了潜水艇等当时尚未出现的科技,对于科幻与科技语言的关系,海漄表示:“科幻不负责预言,但它满足了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一种引导和鼓励,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加关注科学。”在他看来,科学的不断发展,恰恰是科幻这一类型文学保持生命力的基础。“对于从事科幻创作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包容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科幻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我们不需要自我设限,好的作品千差万别,我们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新时代。”通过科幻成都几乎成为我的精神故乡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就将在成都启幕。谈及成都这座城市,海漄说:“成都曾是我出差途中的一个中转站,除此之外,它和我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太多交集了。但通过科幻,这里几乎成为我的精神故乡。”初中时,海漄有一次看到同学手中有一本《科幻世界》,借来一看,立即被潘海天的《饿塔》所震撼,从此开始一期不落地购买。通过《科幻世界》,他读到了《吞食者》《朝闻道》《替天行道》《伊俄卡斯达》等作品。“大刘曾在《球状闪电》中写道:‘幸福的人生,在于迷上了某样东西’。那时,我相信我找到了自己着迷之物。”“也是从很早以前起,我就想来参观一下在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八光分公司,我想这也是很多科幻迷的愿望。”海漄说,最近来成都,他惊讶于当地科幻氛围的浓厚,“很多家长会出自真诚的喜爱,而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让孩子阅读科幻,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看到过的。”在海漄看来,成都也几乎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已经具备科幻全产业链的城市,“或许现在就正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