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 第8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23-11-10 · 11页 · 226.8 K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素养目标] 1.通过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基本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结合史料概括亚非拉民族独立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史实,认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苏联改革与解体措施内容结果评价赫鲁晓夫改革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③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④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1.易混辨析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苏联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2.问题思考(1)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你如何认为?提示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阅读教材P121“史料阅读”: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提示 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问题:东欧国家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南斯拉夫改革(1)内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2)结果①积极: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2)含义:1989-1992年,东欧各国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了领导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1.思维点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中国坚持改革开改,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问题思考材料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根据东欧剧变的原因,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提示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优越性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诸国高压控制伤害了民族间的感情;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4.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5.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思维点拨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1)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升华与指导。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2)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P125学习拓展:阅读并思考这些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度。(2)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一、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存在弊端改革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史料实证史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根据史料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提示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历史解释 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与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剧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1)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下许多问题和矛盾。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最终引发了严重后果。(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力。②内部原因: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人民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③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国家各党派的改组、分裂和蜕变。④西方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促使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史料实证史料一 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根据史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提示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史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苏联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提示 不是。原因:苏联、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国情怀从发生剧变的原因看①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②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感③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从历史教训看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本题答案为C。2.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重点放在农业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