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美版)24-唐诗三首

2023-12-23 · 85页 · 6.7 M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4唐诗三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新课导入石壕吏杜甫学习目标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作者作者简介杜甫生卒年712-770朝代唐代字子美籍贯巩县(今属河南)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文体知识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石壕() 逾墙()邺城()戍()老妪()幽咽()háo字词学习yúyèshùyùy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整体感知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暮:投:逾:走:投宿。跑。越过。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呼:一何:怒:啼:苦:大声吆喝。多么。生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啼哭。痛苦。听:前致词:三男:邺城:戍:附书至:新: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地名。防守。捎信回来。最近。且:已:更:乳下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暂且。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再也。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老妪:衰: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来进去。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衰弱,衰微。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准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绝:幽咽:登:前途:停止,消失。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前行的路途。踏上。故事结局,写老妇人被抓走后这一家的凄苦情况,照应开头。文言小结老翁逾墙走()出入无完裙()听妇前致词()◆古今异义古义:跑今义:行走古义:泛指衣服今义:专指裙子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词类活用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读第1段,说说头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诗歌解读2.“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3.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呼”与“怒”,“啼”与“苦”,一方如虎似狼,一方哀婉可怜,对比鲜明地指出了阶级压迫的严重,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虎似狼的蛮横气势。4.为什么第3段都是老妇的述说?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语言描写: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语言描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衣不蔽体,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语言描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站出来应役,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么悲苦、无助和无奈以及差役的无情、残暴。这段隐去了差役的问话,而以答代问,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总之,差役的“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如何理解《石壕吏》的主旨?深入探究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本诗以“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构思巧妙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写作特点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人的那些话都是差役逼问出来的。差役的“呼”“怒”贯穿在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巧。结构梳理石壕吏揭露封建统治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结局——作别老翁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题概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学习目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怒号()挂罥()塘坳()俄顷()布衾()恶卧()丧乱()广厦()大庇()突兀()三重茅()háo字词学习juànàoqǐnɡqīnèsānɡshàbìwùchón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整体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秋高:三重茅:挂罥:长:沉塘坳:多层茅草。高。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挂着,挂住。罥,挂结。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写对群童“抱茅入竹去”情况的感叹。忍:入竹去:呼不得:狠心。跑进竹林。喝止不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漠漠:向昏黑:衾:恶卧:雨脚如麻:丧乱:何由彻:一会儿。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被子。睡相不好。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写屋漏床湿,彻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庇:寒士:突兀:见:哪里能得到。遮盖、覆盖。高耸的样子。同“现”,出现。贫寒的士人。写诗人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文言小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假字同“现”,出现秋天漠漠向昏黑()高者挂罥长林梢()长夜沾湿何由彻()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今异义古义:接近今义:方向古义:高今义:长度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古义:概数,泛指多今义:数词,表示确数◆词类活用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1.第一层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卷”“飞”“洒”“挂”“飘转”把风势的猛烈生动呈现了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怒号”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来势猛、声音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诗歌解读2.“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的“叹息”有哪几层含义?“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作者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得以安乐的心愿,仍然表现出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深入探究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只是“吾庐独破”,还包括“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1.用词生动、准确。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写作特点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开头五句描绘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到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结构梳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关心民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