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08 · 6页 · 25.3 K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67111215选项CDABCBAB一、现代文阅读(35分)1.【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析】A项“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中“初期就建立了”错误,原文为“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并且由“北京”的例子也能看出不是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B项“河道、水域日前正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中“主要用于”错误,原文有“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等表述。D项“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会达到43亿立方米”错误,原文时间足“到2040年”。C项是对材料一第五、六段内容的总结,转述正确,故选C。2.【答案】D【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判断材料内容的能力。【解析】A项材料一借《管子》佐证“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观点,增加文章说服力;材料二“曹操运河”的故事除了证明沟通江淮的想法古已有之外,文章倒二段的话更强调今人以科学方法攻克古代难题的创新与突破,作用不尽相同,A项正确。B项原文中“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表述属于下定义,解读正确。C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可提炼为“重视并合理开发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建设”,“引江济淮”是跨省、跨流域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造福沿线城市及居民发展,解读正确。D项“牵手”是“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最终与“淮河”会合,不足两大水系的双向会合,故D项错误。3.【答案】^【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析】A项大意是“地形的出入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不符文意,故选A。B项大意为“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一定要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十早,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C项大意为“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D项大意为“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4.【答案】①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排涝、供水,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②破除区域局限,沟通水系连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供水及灌溉;③沟通区域航道运输,完善航运格局,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带;④为候鸟、鱼类提供更加健康、仿生的生存环境,改善沿线水生态环境。(每点1分,共4分。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5.【答案】示例一:学术论文①学术性。材料一以城市起源开篇,从宏观角度对“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这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学术视角,专业性强。②科学性。材料一援引《管子》典籍,以北京城为例等来佐证观点,例证详实。以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城市水利学”,科学严谨。③新颖性。在“如何进行城市水利实践”问题上,材料一给出了古为今用、纵横比较等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有利于激发读者对“水利”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示例二:新闻报道①真实性。材料二以“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这一真实事件为报道对象,贴近现实生活,有说服力,文中列举大量数字,直观有力地突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②新鲜性。材料二对“引江济淮工程”的报道迅速及时,与时俱进,与当下人们所生活的时空紧密相连,有利于读者切身感受“水利工程”的惠民价值。③通俗性。材料二的报道语言简洁明确,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普适性、广泛性,便于传播相关水利知识。(每点2分,3点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6.【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B项“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有心地善良、帮济穷人的富商”错误,由前文可知陈良哲将“花匠”带去是因为“江浙人把花看得重”,想要“活得舒坦”,最后“避难”还是抛下了老秦一家,并非选项所说的“心地善良、帮济穷人”。7.【答案】C【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写法及重要语句的能力。【解析】C项“这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转换用法一致”错误,《老人与海》中大多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其中夹杂第一、第二人称,“我”“你”有时出现在对话中,有时全指自己,如“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三处人称都指向老人,像是自说自话,引领读者出入文本来体悟人物的复杂心理,与小说中的人称转变并不相同。8.【答案】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富有地域特色。如“赛”“紧着”“窝着”“干的嘛”“完事”等富有天津特色俚语的使用,富有生活气息。②多用短句,节奏感强,近似于相声艺术的特色。如“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心中画,纸上改”等,语句顿挫得当,很有特色。③兼用方言和雅句,文白相生,别具韵味。文中写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贴合人物身份,通俗易懂,写园子奇景“层层峰峦,怪石峻嶒……”用词典雅,如诗如画。文白结合,雅俗共生。④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参差意趣。文中描写六枝引秦老大参观园子时写景多用整句,对仗华美,写行踪视角时多用散句,自由不拘。整散结合,语句参差变化,颇具传统笔记小说说书艺术的语言风格。(每点2分,任答2点4分。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9.【答案】示例:结尾不能删去①情节上,首尾呼应,丰富“奇人”故事经历,情节合理完整。结尾写陈家逃难、秦老大回到老家等与开头故事相照应,人物有来有归,丰富了“奇人”秦六枝的人生经历,情节结构完整。②环境上,渲染“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尾写“庚子变乱”园子被毁、陈家逃难等与开篇“咸丰庚申”相契合,将整个故事统摄在同一社会背景之下,这·“俗世”是“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可删去。③人物上,结尾点睛升华“奇人”形象。秦六枝之“奇”不仅在于园艺技艺高超,更体现在自由纯粹、不落流俗的艺术追求,结尾设计更符合秦六枝的形象气质,具有神秘感,展现出“匠人”那超脱“俗世”的“奇”。倘以“受到陈老爷另眼相待”作结,则未免过于世俗。④效果上,结局留白引发读者想象,更富“奇”趣。结尾写“秦老大一家逃回老家”“音信皆无”,看似是对秦六枝“奇人”命运的扭转,但对人物结局的适当留白,可以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更能体现“奇幻”“奇特”的特点。(每点2分,任答3点6分。若认为“可以删去”或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分析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答案】CEG【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11.【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解析】文中的“相”表示动作的偏指一方,与“相见常口稀”的“相”意思不同。12.【答案】A【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析】“修明法制……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是秦始皇,不是李斯。13.【答案】(1)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可”“愚”“无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2)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设”,假设;“遭值”,遇到,如“后值倾覆”;“趋吋”,代指“迎合当吋的君主”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14.【答案】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2分)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1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写作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附:译文材料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并把这严酷刑法当作好方法。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15.【答案】B(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析】从小处、近处着墨。16【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山之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处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之影,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间接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虚写月之影,写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为想象之影。【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析】“浮萍破处见山影”,写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点出“山影”,这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表面是写人在桥上行走,就像是在镜子中行走,其实写被溪水映照的人影,这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希望芦苇不要长得太高,阻碍了月亮出现在水中,影响“我”观赏溪水中月亮的影子,这里是想象,是虚写影。(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17.(6分)【答案】(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3)示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H夜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古诗文理解和积累能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