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联考高一地理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3月12日下午15:00—17:00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24年1月,伴随着对流层剧烈的天气活动,北极地区高空出现了一次爆发性升温事件。观测数据上看,短短数日内,北极约36000米的高空大气层温度升高了接近60℃(如下图)。研究表明,近地面空气对流作用越显著,对流层高度越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北极温度升高了接近60℃的大气层特征是()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C.多云雾、雨等天气现象D.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2.2024年1月,北极对流层高度变化及其原因是()A.降低对流作用增强B.升高对流作用减弱C.降低对流作用减弱D.升高对流作用增强【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极温度升高了接近60℃的大气层位于36000米的高空,位于平流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8千米,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多云雾、雨等天气现象,AC错误;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平流层中20~40千米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臭氧层,B正确;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24年1月对流层天气活动剧烈,引起平流层增温,说明近地面空气对流作用较强,导致第1页/共12页对流层高度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6千米,平均12千米左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平流层中20~40千米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臭氧层。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透射率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经大气衰减后的电磁辐射量与入射时电磁辐射量的比值。读“大气对长波辐射随波长变化的透射率图”,完成下列小题。3.地面辐射中射向宇宙空间波长集中在()A.6~8μmB.8~12μmC.16~22μmD.大于24μm4.大气中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最为显著的是()A.二氧化碳B.尘埃C.臭氧D.水汽5.在冬季的傍晚,菜农往蔬菜大棚内洒水,其作用是()A.减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的温度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降低棚内温度C.促进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保温D.增加地表湿度,增强地面辐射【答案】3B4.D5.C【解析】【3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透射率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经大气衰减后的电磁辐射量与入射时电磁辐射量的比值。图表示大气对长波辐射随波长变化的透射率图,而地面辐射的方向是由下向上,且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所以图可以反映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随波长变化的透射率,读图可知,选项4个波段相比而言,8-12μm波段的透射率最高,即是该范围波段在由下向上传播中,受大气衰减最少,使得衰减后的电磁辐射量与入射时电磁辐射量的比值大,即射向宇宙空间的能力最大,所以8-12μm波段受大气衰减少,是射向宇第2页/共12页宙空间的集中波长范围,B正确,A、C、D错,故选B。4题详解】大气中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越显著,大气衰减后的电磁辐射量越小,则透射率越低。读图可知,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相比,水汽在两个波长范围的透射率都最低,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最为显著,D正确,AC错;图示信息未显示尘埃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大小,且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汽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强,尘埃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弱,B错。故选D。【5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汽对长波辐射吸收最显著,冬季的傍晚,菜农往蔬菜大棚内洒水能增加大棚内的水汽,从而促进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提高大气温度,起到保温的作用,故C正确;此时为傍晚,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无法减弱太阳辐射,且冬季夜晚气温低,大棚内需要提高温度,而不是降低温度,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主要是吸收作用,不具备反射,同样冬季夜晚大棚内需要提高温度,B错误;增加地表湿度,不利于地面温度的提高,所以不能增加地面辐射,D错误,所以选C。【点睛】对流层大气受热的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辐射是地面主要热源。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云量、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极具隐蔽性的火灶,深受野外单兵和户外生存者的喜爱。图左为“德克塔火洞景观图”,图右为“德克塔火洞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德克塔火洞气道呈倾斜状,洞口朝向设置及原因为()A.朝向上风向,利于迅速排出烟雾B.朝向上风向,利于空气快速进入C.朝向下风向,利于迅速排出烟雾D.朝向下风向,利于空气通过铁架进入7.下图中,与德克塔火洞气流运动原理相同的是()第3页/共12页A.B.C.D.8.德克塔火洞设计的优点,不包括()A.比一般的篝火堆燃烧效率更高B.燃烧室顶宽底窄使热量更为集中C.能方便地快速控火、灭火,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D.燃烧点位于地平面以下,能较好地隐蔽火光而不被人发现【答案】6.B7.B8.B【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德克塔火洞在燃烧时主要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乙处燃烧,气流受热上升,引起甲处气流下沉补充,利于氧气供应。德克塔火洞洞口朝向来风方向,即朝向上风方向,有利于向洞内输送充足的氧气,从而提高燃烧效率,B正确,D错;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烟雾很难从甲处排出,A、C错误。故选B。【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德克塔火洞中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气压降低;气流从气压较高的甲处流向乙处,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陆地升温较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高压,沿海地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夜晚山谷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山坡气温低,气流下降,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与德克塔火洞气流运动原理相同,B正确;市区人为热释放多,气温高,气流上升,C错误;图左边等压面凸向高处(低压方向),图左边高空为高压,图右边高空为低压,近地面相反,气流从低压流向高压地区,与事实不符,D错误。故选B。【8题详解】德克塔火洞能够使空气不断流入,比一般的篝火堆燃烧效率更高,A不符合题意;燃烧室顶窄底宽使热量更为集中,而顶宽底窄不易使热量集中,B符合题意,德克塔火洞处在地下能方便地快速控火、灭火,减第4页/共12页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燃烧点位于地平面以下,能较好地隐蔽火光而不被人发现,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山谷风的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山谷地区夜晚气流上升多夜雨。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的垂直剖面图,图中①和②的高度均为7000米高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四地气压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10.风力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11.②处风向()A.偏南风B.偏西风C.偏北风D.偏东风【答案】9.C10.B11.D【解析】【9题详解】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排除①②,AB错。③④相比,③地等压面上凸,为高压,④为低压,C正确,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由图可知,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④地等压面间距较小,说明单位水平距离的气压梯度④地大于③地,所以风力③<④,AD错。同理,在高空水平方向上,②地等压面间距较小,说明单位水平距离内②地的气压变化较①地更大,所以②地的气压梯度更大,风力更大,风力①<②,B正确,C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结合图示方向信息,②处南侧气压较低,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方,②位于北半球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最终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约90°,风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风为偏东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5页/共12页【点睛】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根据图a判断曲线I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I()A.变化最早B.初始值适中C.峰值最高D.波动最大13.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A.降雨最大B.地表产流多C.土壤水分饱和D.雨水下渗多14.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①地表径流②地下径流③土壤水分④蒸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2.A13.B14.C【解析】【1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I、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波动最大,CD错误。故选A。第6页/共12页【13题详解】从图b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14题详解】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地中海飓风是出现在地中海海域的一种罕见风暴系统,兼具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的特点。2020年9月20日,地中海飓风“伊阿诺斯”对希腊沿岸地区造成了较大破坏。左图示意地中海飓风逐月分布(多年累计),右图示意9月16日地中海飓风“伊阿诺斯”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推测9月16日至9月20日希腊雅典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气压升高②气压降低③风力增大④风力减小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6.地中海飓风较少出现在夏季的原因是地中海()A.海温较低B.海域较小C.高压较强D.西风强劲17.据图信息,16日雅典的风向最可能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答案】15.D16.C17.B第7页/共12页【解析】【15题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飓风兼具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的特点,属于低压(气旋)系统,图中9月16日地中海飓风“伊阿诺斯”的位于地中海中部,9月20日地中海飓风“伊阿诺斯”对希腊沿岸地区造成了较大破坏,故其移动路径为东北方向,所以9月16日至9月20日地中海飓风“伊阿诺斯”临近雅典,受其影响,雅典可能出现气压降低、风力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8
·
12页
·
4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