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Ⅰ)历史试题

2023-11-21 · 7页 · 459.2 K

渭南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否则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较早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水井就用于农田灌溉。距今4500多年的河南汤阴白营水井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水井,其形制相当复杂,已经超越了水井的初期阶段。据此推知,当时中国A.农业已摆脱自然条件束缚B.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C.手工业技术水平领先世界D.水井建造技术已成熟2.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方面的限制;对特殊群体的限制,如贾人、吏坐赃者及其子孙等。升迁制度以保举制、察廉制、功次制为主,辅之以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等升迁方式。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休假。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D.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3.有研究表明,北半球的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在气候温暖期的基础上。这反映出A.跨学科学习研究拓宽了历史认识B.农耕文明的繁荣取决于气候因素C.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D.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4.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5.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6.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A.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7.《广志绎》记载:明代,杭州某地人们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轿夫、奴仆们白天奔劳,夜晚则归市饮酒,明日又另谋生计。这现象反映出A.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B.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D.贪图享乐之风日渐滋长8.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中央吏治十分混乱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君权的高度集中9.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于183年开征厘金(对所有过境商品进行征税)。很快,厘金制度发展到只征华商(国货)、不征洋商(洋货),致使商户认为与其从农村收购手工业产品进行贩卖,还不如购买贩运洋货,以至于农民农闲期间生产的手工产品逐渐失去了销路。清政府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抵制西方列强保护经济主权D.进行“商战”以争利权10.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A.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11.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辛亥革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维新变法运动相辅相成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C.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D.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12.下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造成1919年以后四国对华贸易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C.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D.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13.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开展的面向青年的活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创办了《先驱》《中国青年》等通俗的革命理论读物,同时面向青年开办补习学校,创办青年团。中央苏区时期组织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在团组织内,建立识字班、语书班以及各种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等。A.青年积极参与救亡图存B.中共注重对青年思想引领C.青年团的力量逐渐壮大D.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成熟14.1949年6月,北平市失业无业人口较多,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1950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救济失业员工决定试行细则》。1952年8月,北京市劳动就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对失业无业的登记和介绍就业的工作。到1956年,失业无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说明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D.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15.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16.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这一变化根源于A.世界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学术研究的转型C.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促进D.改革开放的推动17.苏格拉底最后的遗言是“良善是比金钱和其他东西更重要的”,希望雅典人能清楚认识到,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认识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很能干而忽视了美德的知识。这说明苏格拉底A.认为美德比能力重要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特别不重视物质利益D.无明确的认识标准18.罗马帝国初期,罗马法中的家本位逐渐松弛并趋向瓦解,家子在身份、婚姻、财产、为等方面均获得了摆脱家父而独立的权利,历史学家梅因在研究家父权的历史变化后指出:后来在帝政时期,我们还可以发现所有这些权利的遗迹,但已经缩小在狭小的范围内。这一变化A.受益于罗马法律制度的完善B.利于将个人从传统权威中解放出来C.标志着父权社会的彻底终结D.反映出罗马法中蕴含天赋人权思想19.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来自异域的丝袍、瓷器、漆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动物也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从而营造出欢快而充实的心理感受。这表明当时A.教会积极支持文艺复兴的创作B.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增加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D.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完善。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A.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B.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1.二战后,西欧国家纷纷推行改革,采取了诸如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儿,育儿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给予儿童和妇女大量的津贴,大量的女性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这些改革旨在A.缓解社会矛盾B.改善民众生活水平C.建立福利国家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2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海报《我们需要和平》,描绘的是一名苏联工人用拳头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战争的密谋会议。这幅海报A.意识形态的色彩浓厚B.体现冷战时期苏联对和平的渴望C.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D.反映当时文化对抗取代政治斗争2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福利经济”却开始步入困境。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被资本看作“单纯的成本内素”,都会促使资本“外逃”,于是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的局面。这说明A.西方国家工人的地位被进一步降低B.经济全球化阻碍国家福利制度发展C.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受到一定程度削弱D.垄断资本进一步控制了西方国家的政权24.某一文学类型在形成之初曾被视为并不“高雅”,但作为一种“纯文学”,坚持把政治、道德、商业、维护阶级权贵、愚民等所有谎言一律去除干净,以便在作品中客观地呈现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本性特征。这类型作品A.强调客观存在的现实B.注重内心自我感受C.富于夸张和装饰韵味D.语言风格背离传统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能“培养好奴隶”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他们主张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并进行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了。爱尔维修强调在当“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都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数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材料二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在法律上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有关西方公民教育的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发展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况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构想提出的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特点形成的原因。(1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使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城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