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

2023-11-21 · 4页 · 50.4 K

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D【解析】D项材料三,没有详细阐释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无中生有。2.A【解析】B项文中没有提到“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而是“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C项“博物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作用更大”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和扩大范围,文中没有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的意识。”。3.B【解析】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等不具备上述功能,只是为了推动情节,烘托情境气氛,生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非博物书写。4.主题方面:①体现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强化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注重生态主义、环境意识。能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博物书写特点方面:③注重文学性。书写自然风物时对其进行生动描写,使之拥有灵气和生命,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进而感染读者。④化专业为通俗,避免知识罗列。要对自然风物作深入研究,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切不可堆砌成百科词条式。内容方面:⑤以博物学为基础,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写作误区:⑥避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⑦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需引起重视,写作时需要避免。⑧警惕机械性地重复书写。(评分标准:答出1点给1分,答对4点给4分。)5.①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红楼梦》博物书写的具体体现,体现传统博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工物。是红学研究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的表现形式之一。②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③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以比喻、描写等文学手段,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同时,一屋子的书、笔和字画,与探春书香门第大小姐的身份相得益彰,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评分标准:答①给1分,②③每答对1点各给2分,3点均答对给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C【解析】博得了“L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的是“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的《胡二姐开店》,大学剧社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的戏曲演出是《樊梨花征西》,“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对外语系男生的表演不理解、不认可。7.D【解析】“念词表达了一种命运的偶然性”是正确的,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原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如此,“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选项的错误在于,命运的偶然性,并没有预示出父亲“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的结局”,预示的是父亲从草台班子演出中找到“劈破玉”线索的偶然性。并且小说也没有说父亲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成功取回的只是之前搜集的鼓子曲稿。公众号:高中试卷君8.①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战乱时期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亲眼所见,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的视角叙写父亲保护传统文化的故事,我爬树看戏傻笑等,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评分标准:人称和视角一点2分,需有结合文本的分析,仅答术语套话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9.①要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不轻易放弃。父亲一次次独自寻找“劈破玉”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保护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这样的精神;②要有奉献精神。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现在文化保护工作虽然不一定有生命危险,但一样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③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漆器技艺是重庆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有为国家和民族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漆器髹饰技艺也需要参考父亲的这些方法进行保护。(评分标准:1点2分,其中答出精神并扣题干分析1分,结合父亲分析1分。答出的该点中,如果没有对父亲的分析扣1分,没有结合题干扣题作答扣1分,即只答“家国情怀”之类的精神无分析的不给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远可上溯至商、周时代。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我国传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纻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其成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解放后,重庆漆器更闻名于世。数十件漆器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也一直被作为国家礼品用来赠送外国首相和国际友人,获得赞誉无数。【鼓子曲】小说中父亲在战乱中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民间艺术——鼓子曲。鼓子曲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劈破玉】小说中的父亲耗费了毕生精力去寻找的、已经失传了的《劈破玉》,是鼓子曲的传统曲牌,自明代以来广泛流行于民间,有着四百五十多年历史,被史书誉为“俗曲之首”。《劈破玉》虽来自民间却又不是小家碧玉,要由十多种管弦乐器配合演奏,已脱离曲词而成为独立存在的管弦乐曲,小说中被父亲认为已经具备了交响乐的要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后一个“子”字不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也是尊称。A项“肇”字都是“开始”的意思。B项,前一个“昭”字是形容词,“明显”“明白”“清楚”的意思;后一个“昭”字是动词,“彰显”“昭示”的意思。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袁枢著书分目特别注意‘治世’”错,由文本一第二段的论述可知,袁枢分卷设目特别注意“乱世”,即侧重祸乱纷繁的分裂时期。13.(1)治理国家的人(或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不然)前朝有奸邪之人却不能察觉,后代有奸邪之人却不能醒悟。(评分标准:“有”1分,“察”1分,“悟”1分,句意1分。)(2)(史书)想昭示过往的盛与衰,审视君臣的善与恶,记载政事的得与失,知晓国家与个人的祸福相连关系。(评分标准:“昭”1分,“鉴”1分,“载”1分,“休戚”1分。)【休戚】休戚,指喜乐和忧虑,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戚相关: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忧喜祸福共同承担。14.①体例/编排/述事方式角度,“搴事之成”,即以“事”为纲,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②作用角度,“提事之微”,有“资治”作用,能够让人找到祸乱产生的根源选择医治它们的方法。③表达效果或读者感受角度,读者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能产生“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的效果。(评分标准:参照上述角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全部照抄原文无概括的不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我通过袁先生(袁枢)一起做了太学的官员,袁先生担任太学录,我担任博士,(两人)志向相同、携手同行、意趣相投。一年之后,袁先生(被)分到严陵任教。又过了一年,我外调到临漳担任知县一职,(和袁先生)在严陵相见,同甘共苦,并且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袁先生这时编撰了一部书,是《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体。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我读《资治通鉴》这部书时,可以看到一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不知道这件事在什么地方结束。因为事件被年代隔断,年代被事件分散,了解到它的开端却不知道它的结局,把握住它的结局却记不住它的开端,它看起来好比高山的巍峨,如同大海的茫茫,(这)大概(是因为它)按年月日编排,是它本身的体例造成的。现在读袁先生的这部书,好比(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亲眼看见那些事实,让人(时而)喜悦,让人(时而)悲伤,让人欢欣鼓舞还没完接着又使人感叹并且(为此事而)哭泣。唉!自从周秦两代以来,或是诸侯、或是大盗、或是女主、或是外戚、或是宦官、或是权臣、或是外族、或是藩镇,国家的祸乱也不只一种,它们的根源不相同。安史之乱是权臣李林甫引起的,藩镇之乱是宦官田令孜引发的。它们的源头不一样啊,找到这些祸乱产生的根源选择医治它们的方法,(读)这部书就对了。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不然)前朝有奸邪之人却不能察觉,后代有奸邪之人却不能醒悟;治学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做官时有节操而不事张扬,退位后有涵养而不失根本。这部书,它是通往学习《资治通鉴》的门户啊!即使这样,看见别人的缺点,担忧别人的缺点,采用别人的药方,治理别人的错误,至于自己的缺点,不糊涂不隐瞒,不拒绝就医治疗。不就医治病而以为就医治病是错误的,古代也就少有了。史料模糊而道理清楚,确实如此啊。对他人要求苛刻而对自己要求宽缓,让人痛心啊。淳熙元年三月戊日严陵杨万里记叙。材料二史书,并不是只记载历朝历代(所发生)的事,(那些)想昭示过往的盛与衰、审视君臣的善与恶、记载政事的得与失、知晓国家与个人的祸福相连关系,甚至天气的寒暑变化、天象是灾还是祥,对(事件)人物褒奖的不同评价、是给予还是索取,没有什么不记载,(史书中)是有义存在的。但是史书中的那些文字,(虽说)说理轻微,(可表现出的)义(却是)很深奥的,(史书)不这样写,怎么可以使后世清楚地知道呢?《国语》中这样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这是史家写作的原则,(但)它在一般人看来,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所以(这种原则)常常被人舍弃而无人顾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在大众面前无法通行;于是历朝历代的事,时间越久越容易失传。前朝(汉代)曾经拿野史作为评说、议论的内容,让盲人去演说。在演说过程中(他们的)评说用词有时又鄙陋、错误,(这)又(使很多史事)散失于民间,君子士大夫很多都厌倦这种做法。《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不是很深奥,用语也不俗气,每件事都能记述相应的史实,(整本书)也(几乎)接近于全史了。(罗贯中)是想让读到这本书的人,人人都能得而知之,就好像《诗经》里说的民间普通里巷、大众歌谣当中的义。(二)古代诗歌阅读15.B【解析】本选项考查对原诗句意内容的理解。诗人在路上恍惚是由于时值战乱,时世艰难让人忧虑,加之家中情况尚且不明,作者虽然获得回家探亲的机会,但是仍恋念凤翔行宫,放心不下,并不是因为天气原因。16.①全诗以“杜子”即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作者探家途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的同情与忧虑。②叙事中运用联想,由深夜途经战场联想到安史之乱中潼关军队溃败的场景,表达对战争、和历史的沉痛反思。③于简洁的叙事中蕴涵真挚的情感,如“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战乱之中归家的不易与欣喜。公众号:高中试卷君④以叙事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