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21 · 13页 · 2.5 M

无锡市2022年秋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发现了曾建有宫殿的人工地基,面积达30公顷;遗址的西北有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A.重视用礼制来维护秩序 B.各邦国之间的纷争不断C.进入了初始的文明阶段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发现了曾建有宫殿的人工地基,面积达30公顷;遗址的西北有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可知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这与中华文明起源带来的阶级分化和军事扩展有着密切关系,故良渚文化时我国已进入初始的文明阶段,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我国重视用礼制来维护秩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各邦国之间的纷争不断,排除B项;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的表现有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等,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如图是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巡行目的是宣德扬威以安天下 B.巡行所制石刻没有史料实证价值C.数次巡行极大凝聚了天下人心 D.巡行方向反映秦朝统治中心东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始皇巡行南方和东方各地,再根据泰山石刻的内容可知,巡行的目的是宣德扬威以安天下,A项正确;泰山石刻是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重大的史料实证价值,排除B项;“凝聚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秦朝的统治中心并没有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3.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一条前部,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十四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三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六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土地政策调整适应现实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土地国有加剧社会矛盾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可知《地令》中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说明土地政策调整适应现实,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加剧社会矛盾,排除C项;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土地国有制没有被废弃,排除D项。故选A项。4.下面的甲图和乙图分别是我国唐朝和南宋时期,增建的孔庙空间分布示意图。两图的分布情况反映出()A.唐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教化弱于南宋B.南宋时期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政权排斥汉文化C.传统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地位的兴衰变化D.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变化对孔庙增建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公众号:高中试卷君【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朝时期增建孔庙的空间分布上南方、北方相对均衡,这与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北方经济整体稳定,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关,南宋时期,增建的孔庙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南宋偏安,政治中心在北方,且此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也在南方有关,所以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化影响了孔庙的增建,D项正确;唐朝时期南方增建孔庙数与北方差别较小不能体现其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较弱,排除A项;南宋时期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统治吸收汉文化,排除B项;儒学在唐朝和宋朝都居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5.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可得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因此粮食种植养活,都要好好的靠其他地方支援,A项正确;江南地区是经济重心,农业发展并不会慢,排除B项;江南手工业也较发达,当地生产技术较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最不应该的是开放五口通商。这说明“当时的人”()A.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 B.已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 D.对世界近代化认识不清【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都是对我国主权的损害,而当时的人却认为在这样的外交中中国是占便宜的,说明他们没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主权意识淡薄,对世界近代化认识不清,D项正确;“当时的人”丢掉了国家主权,因此不是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排除A项;“当时的人”尚未具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排除B项;五口通商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此清朝的门户就逐渐打开,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7.19世纪60年代,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洋务运动自始至终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晚于洋务运动开始的日本明洽维新运动,明治政府上台后面对500%的财政赤字,两年时间就印出了4800万日元的纸币,一举解决了本国工商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与日本相比较导致洋务运动资金短缺未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尚未构建近代金融体系 B.白银大量外流使清政府贫弱C.巨额赔款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D.近代军事工业发展耗资巨大【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中国并未建立起近代金融体系,因此政府难以通过金融手段为洋务运动提供资金,而日本的明治政府实行财政赤字,解决了本国商业发展的资金困境,A项正确;白银外流并不是洋务运动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巨额赔款,排除C项;洋务运动耗资巨大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8.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为恶果,非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陈独秀意在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可知,陈独秀强调在思想上不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将会出现“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这说明陈独秀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而非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9.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了以“万国公制(即米制)”为中华民国的权度通制,民国十八年二月,国民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以米突制为权度的标准制。标准制长度以1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1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1公斤为标准斤。”民国政府上述规定A.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B.丰富了近代税收体系C.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 D.立足于关切民生幸福【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的“万国公制”和国民政府公布的《度量衡法》体现了对度量衡标准的统一,这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统一度量衡标准,没有涉及税收体系,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标准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但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国政府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并不能说明其立足于关切民生幸福,排除D项。10.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内容可得出,不同时期中共的口号不一样,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说明中共在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排除B项;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为美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木刻版画《烧毁旧地契》。该画作者旨在揭示()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势头猛 B.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成效显著C.土改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人民群众推动民主革命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烧毁旧地契》木刻版画描写了翻身农民烧毁地契时的热烈情景,充分表现出农民打碎千年枷锁的欢乐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掌控的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掌控的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通过三大改造以及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土改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同年,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表明()A.中国与苏联关系开始恶化 B.中国和平外交有新成效C.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 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后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朝鲜战争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外交取得新的成就,包括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建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苏关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矛盾逐渐加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13.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A.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具有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特点,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出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特点,没有体现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排除B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并非以性别作为划分阶层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4.美国建国初期,建国者起初较为重视和强调州在新国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后转而倾向于对州权进行限制。这一变化A.开创了西方代议制的先河 B.为美国内战埋下了巨大隐患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答案】D【解析】【详解】州权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材料中从重视州权到限制州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D项正确;西方代议制源于英国议会政治,排除A项;美国内战爆发根源在于南北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即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B项;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主要在国会议席的分配上,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图显示了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其中的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主要源于()A.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B.大的战争削弱宗主国C.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