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等三校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语文答案

2023-11-21 · 9页 · 748.2 K

2023年高三2月大联考(新高考卷)(新教材)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12367101112151819BDCBBADBDBA1.B【解析】B项,因果不当。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将一部分果变成了因。故选B。2.D【解析】A项,“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于文无据;B项,“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表述不当,“中原夏文明”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不是承续关系,材料一第五段中说的是“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C项,“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并不是刘斌一个人的发现。故选D。3.C【解析】C项,“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于文无据。故选C。4.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对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地域性文明以及中原夏文明进行阐述,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2分)材料二采用分总结构。先谈良渚文明的命名和陆续发现;接着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角度对刘斌的考古工作进行说明;最后就玉架山考古、德清雷甸镇考古等情况总说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分)【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要指出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还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一先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按时间顺序分别解说作为第一个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作为地域性文明的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很显然材料一属于总分的结构。材料二则正好相反,先谈良渚文明的命名和陆续发现;接着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角度对刘斌的考古工作进行说明;最后就玉架山考古、德清雷甸镇考古等情况水到渠成地说明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评分标准】共本题共4分,每点2分。其中每点指出结构特点1分,概述分析1分。只答出材料一总分结构,材料二分总结构的给1分,分别分析两个材料的内容,未指出结构特点的给2分,分析内容又指出一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9页)个结构特点的给3分,表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5.①20世纪30年代,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址被发现;②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更多良渚遗址特别是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③2007年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④临平茅山遗址大面积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说明良渚已具备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⑤玉架山考古现场环壕内的良渚从早起到晚期的墓葬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⑥德清雷甸镇发现的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每点1分,共4分,答对四点即可)【解析】该题要求考生对“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实际上是要求梳理良渚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条件,这需要考生从材料二中筛选出与良渚古城的考古历程相关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既需要既分门别类,又要兼顾时间线索。【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只答出考古发现,没有指出考古意义的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解说合理可酌情给分。6.B【解析】B项,“补叙”错,文本一中对娘当“童养媳”的经历的叙述属于插叙,而非补叙。故选B。7.B【解析】B项,“可见她的革命觉悟很高”错,娘只是想用亲身经历感化别人加入红军,这一行为并不能说明她的革命觉悟一定很高。8.①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粮让人活着”写出了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在那个粮食匮乏的时代,没有粮食,日子就不能过活,所以粮食是人们活着的希望。②歌颂了红军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和革命精神。粮食可以是红军用血做的,红军战士自己咽草根吃皮带,却把仅有的粮食让给战友,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③强调了革命信仰的意义。粮食固然可以让人活着,但精神的粮食同样重要,精神的粮食就是革命信仰,这种信仰可以让人不断前行,“为爱你的人”而活。(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这句话是娘加入红军后的感受,然后结合文本一内容进行分析。娘作为农村妇女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说“粮让人活着”,但娘因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米缸空荡荡而走上革命道路,红军咽草根吃皮带,用最后的力气让出粮,盼着队友活下来,这一系列举动,表现了红军的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大家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以她又明白了“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这句话对娘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对“粮”基本作用的表层理解到深刻领会红军的革命精神,揭示了人物的内心转变。这句话意蕴深厚,红军用鲜血延续了革命的道路,呼应题目《哺山河》,红军用鲜血哺育了百姓,揭示了文章主旨,突出了红军意志坚定、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强调了革命信仰的重要意义。【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答出“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可给1分,作具体分析再给1分;答出“歌颂了红军的精神品质和革命精神”之类的内容可给1分,作具体分析再给1分;答出“强调了革命信仰的意义”可给1分,作具体分析再给1分。若从“揭示了人物内心的转变”“揭示了文章主旨”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9页)9.①文本一为小说,语言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既和谐匀称,又富有变化;文本二为纪实文学,语言讲究规范性,措辞简明,叙述清晰,且带有时代色彩。②文本一注重艺术性,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抒情色彩;文本二讲究真实性,语言客观、真实,没有修辞的烘托渲染。(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题干要求分析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然后结合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文本一为小说,小说语言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且叙述事件时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带有抒情色彩;文本二为纪实文学,语言讲究真实性、客观性、规范性,且叙述清晰,带有时代色彩,没有修辞的渲染。【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答出文本一的文体“小说”可给1分;答出小说“长短句结合”或“和谐匀称,富有变化”等语言特点,可给1分;能够从修辞的角度回答,或答出小说“注重艺术性”的特点,可再给1分。答出文本二的文体“纪实文学”可给1分;答出纪实文学“规范性”或“叙述清晰”等特点可给1分;能够答出纪实文学“讲究真实性”的特点可再给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A【解析】“三日”是“行”的补语,故“行”与“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齐军怯”是“知”的内容,“齐军怯”中间不应断开,“与其轻锐”是“倍日并行逐之”的状语,故“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A。11.D【解析】D项,以火烛之的“烛”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都是“照”的意思。故选D。12.B【解析】B项,“齐国因为之前答应了韩国使者的求救,便出兵前去营救韩国”错。由原文“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以救韩”可知,韩国以为有齐国做依靠,五次战役都失败了,只好向东依附齐国。齐国于是出兵,前去营救。且由原文“乃阴许韩使而遣之”可知,齐国之前私下里承诺韩国使者出兵相救,实则却按兵不动,静待时机。故选B。13.(1)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快要被魏国灭亡的时候,肯定会向东来求助于齐国。(2)于是挑选射箭精良的齐国士兵一万多人,埋伏在山路两侧,约定晚上看见火光就万弩齐发。【解析】(1)采分点:“见”“东面”“愬”各1分,句意1分。(2)采分点:“齐师善射者”“万弩”“期”各1分,句意1分。【评分标准】共8分,每句4分,每句三个采分点各1分,句意各占1分。每句中如果三个采分点都不正确,则不给句意分,翻译不合逻辑,有错别字酌情扣分。14.邹忌认为不如不救,(1分)田忌认为应该早一点去救,(1分)而孙膑则认为应等到韩魏两军疲敝、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候去救。(1分)【解析】题目要求分析韩国向齐国求救时,“齐国大臣的看法有何不同”。首先需要确定答题区间,即“成侯邹忌曰……田忌曰……孙膑曰……”,然后筛选出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评分标准】本题共3分,三人态度各1分,不能审明题意,只抄录原文的不给分。【译文】(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庞涓率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寻求救援。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说:“是早点去救还是晚点去救?”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肯定会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第3页(共9页)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救韩国。”孙膑说:“现在韩、魏两国的军队还没有到精疲力竭的时候,这时去救韩国,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显得我们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快要被魏国灭亡的时候,肯定会向东求助于齐国。我们可以加深与韩国之间的邦交,攻打疲劳不堪的魏国军队,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赢得尊崇的声誉。”齐威王说:“妙计。”于是私下里承诺韩国使者出兵相救,把他送回韩国。韩国以为有齐国做依靠,五次战役都失败了,只好向东依附齐国。齐国于是出兵,前去营救韩国,大军长驱直入,到达魏国都城。庞涓听说后,急忙从韩国撤军。孙膑对田忌说:“三晋的军队一向以骁勇剽悍著称,轻视齐国军队,齐军也有胆怯的坏名声。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应该依靠情势诱导敌人。《孙武兵法》上说:‘距离一百多里就奔袭想要取胜的,即便是上将也会失败;距离五十里而奔袭想要取胜的,往往只有半数军士可以到达。’”于是让齐国军队进入魏国边界,修建十万座炉灶,第二天减为五万座,第三天减为两万座。庞涓追击齐兵三天,看到这种情况,十分高兴地说:“我早知齐军胆小畏惧,进入魏国才三天,逃跑的士兵就超过一半了!”于是舍弃步兵,率领着魏国的轻锐军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的行程,当天晚上应该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且旁边多地势险要的关口,可以设兵埋伏,于是派人削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干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挑选射箭精良的齐国士兵一万多人,埋伏在山路两侧,约定晚上看见火光就万弩齐发。(夜里,)庞涓果然来到削去表皮的树下,看见树干上隐约有字,就拿起火把察看。还没有读完,两边就箭如雨下,魏军乱作一团,四散逃窜。庞涓自知才智已尽,兵败之势无法改变,于是自刎而死。齐国军队于是乘胜追击,魏军大败,俘虏了魏国太子申。成侯邹忌妒恨田忌,让人带着黄金十斤,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下属。我为将军统率军队作战,三战三胜,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运气怎么样?”算卦的一出来,就派人捉拿住他。田忌没有办法解释自己的清白,索性率领手下的军队攻打临淄,要求交出成侯邹忌,没有获得成功,只好逃去楚国。15.D【解析】D项,“也算闲适自得”错。诗人乱世避祸客居,心情沉痛不已。故选D。16.同:都因时局混乱而避乱隐居,武陵“桃源人”因躲避秦时乱而世代隐居桃花源,诗人因避北宋末年金人之乱而客居异乡。(2分)异:“桃源人”避乱至绝境,世代隐居,“遂与外人间隔”,拥有了和乐宁静的田园生活;(2分)诗人虽远走避乱,但仍不能与乱世隔绝,时闻死亡祸乱讯息,无法避免感时伤乱的沉痛之情。(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作品情感的分析。作答时,可先分析二人面对的相同时局,再结合尾联分析两人的不同之处。【评分标准】本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